神仙每年打這兒過,所以才叫「神路街」!
原標題:神仙每年打這兒過,所以才叫「神路街」!
在北京市朝陽區日壇公園附近,有一條「神路」。這是一條名副其實的「神仙走的路」,每年都會有神仙在此巡遊,因此而得名「神路街」。哪位神仙呢?看看神路街挨著哪兒您就清楚了!熟悉這一帶地理的朋友都知道,神路街其實是東嶽廟的前街,所以說,每年在此巡遊的不是別位神仙,正是東嶽大帝。那麼東嶽大帝是「何方」神聖呢?還用問嗎?東方啊!東嶽大帝又稱泰山神,泰山為五嶽之首,又稱東嶽,所以泰山神被尊為東嶽大帝。按照中國的陰陽五行說,泰山位居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也是萬物發祥之地,因此泰山神具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職能,具體的工作包括,主管新舊相代、固國安民、延年益壽、長命成仙、福祿官職、貴賤高下、生死之期、鬼魂之統等。
關於東嶽大帝的身世,歷來眾說紛紜,有說金虹氏的、有說太昊氏的等等。東嶽大帝作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與人間溝通的神聖使者,由於他老人家主管世間一切生物的出生大權,以及長壽、成仙、保官、固國等重要職能,所以備受封建帝王的推崇,是歷代皇帝受命於天,治理天下的保護神,同時也是民間宗教信仰之一。北京的東嶽廟主祀的就是泰山神東嶽大帝,始建於元代,元代帝王推崇道教,延佑年間,元成宗封張道陵的三十八世孫張留孫為玄教大宗師。可是張宗師看到全國各地幾乎都有祭祀東嶽大帝的東嶽廟,唯獨作為國都的大都城(北京)卻沒有,於是出資在齊化門(朝陽門)外購置土地,準備興建東嶽廟。沒想到未及開工,張宗師去世。其弟子吳全節繼任大宗師,為完成了老師遺志,於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開工建設,至治三年(1323年),北京東嶽廟落成,當時被朝廷賜名為「東嶽仁聖宮」。元末戰亂,廟宇受到嚴重毀壞。明朝執掌天下後,玄教併入了正一道,「東嶽仁聖宮」從此改名為「東嶽廟」,並於正統年間進行了重建。
此後,嘉靖、隆慶、萬曆年間,都對東嶽廟進行過整修和擴建。清朝入主中原後,康熙三十七年東嶽廟失火,大部分建築付之一炬。第二年康熙下旨重修,三年後基本恢復原樣。清末道光年間,東嶽廟住持用募化來的錢再次擴建東嶽廟,房屋達到百餘間,至此北京東嶽廟成為道教正一道在整個華北地區的第一大叢林,所謂叢林,就是道教宮觀廟宇的一種,也稱十方常住。早先,東嶽廟在春節和每月朔望之日都有廟會,作為北京地區上最早的廟會之一,東嶽廟的廟會不但歷史悠久(雛形於元,形成於明,鼎盛於清),而且規模極大,影響極高。因為東嶽大帝的誕辰是每年的三月二十八(陰曆),所以在此期間,東嶽廟除了廟會之外,還會舉行盛大的慶典。
四方官民都要來此敬香禱告,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東嶽大帝巡遊。巡遊的意思,就是東嶽大帝於這一天降臨人間,走街串巷,監察下民,勸善懲惡。當然東嶽大帝只是一尊神像,不可能自己出來溜達,需要有人抬著,神像被放在八抬大轎內,許多香客前呼後擁,組成一支浩浩蕩蕩的巡遊隊伍,隊伍的前面有旌旗鼓樂導引,有凶神惡煞的判官,有披枷戴鎖的「罪人」;後面跟著眾香會,身穿綵衣,邊走邊演,氣氛熱烈,所到之處,觀者如潮,摩肩接踵,擁擠不動。出巡之後,香客們又把東嶽大帝聖像抬回廟內大殿中,並給大帝進獻新的服飾,焚香後才算禮畢。然後人們在廟外茂密的長松綠柳之下,開懷暢飲,享受神人同樂的歡娛,直至天黑。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就記載了這一盛況:「帝誕辰,都人陳鼓樂、旌幟,樓閣亭彩,導仁聖帝游。帝之游所經,婦女滿樓,士商滿坊,肆行者滿路,駢觀之。帝游聿歸,導者取醉松林,晚乃歸。」這一景象,堪稱將宗教信仰、民間藝術、商品貿易、文化娛樂融為一體的地方傳統民俗文化盛會。而東嶽大帝巡遊的主要地點,就是東嶽廟的廟前街,神路街之稱呼,不難理解了吧?除了神仙要打這兒過,天子也要常經過神路街。離著神路街不到一公里,就是日壇公園,日壇公園咱們以前說過不止一次了,這裡是明清兩代的祭祀場所——祭日壇,是祭拜太陽神的地方,每年春分要在這裡舉辦祀日大典,按照規定應該由皇帝來親祭,皇帝不能到場,也要派重臣來替皇帝行祭拜禮。在日壇興建之前,神路街早已存在,因為東嶽廟建於元代,而日壇是明朝才有的。去日壇祭祀太陽神,隊伍必須要經過神路街,據記載,從明朝到清末,有隆慶、崇禎、乾隆、嘉慶、道光等幾位皇帝親自參與過祀日大典。所以說天子也是打神路街走過的。日壇博物館的資料中還記載著當年的盛況,皇族隊伍出朝陽門一路浩浩蕩蕩,經朝外的神路街穿過三間七樓琉璃牌樓,直奔日壇。
按說,朝陽區是北京地區古迹最少的一個區,對於這些應該重視才對。可不知為什麼,可能還是嫌多,不管是日壇還是東嶽廟,從解放前直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無人保護不說,還被大肆毀壞、以至破敗不堪。隨著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最近幾十年又對這些古迹進行保護、維修和復建,日壇被改造成了日壇公園,東嶽廟現在是民俗博物館,神路街,還叫神路街!
註:插圖及封面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九壇八廟之日壇:春分祭祀大明之神!
TAG:老北京四九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