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名醫都想開診所,但中國診所是一門「收益不如買房」的生意

名醫都想開診所,但中國診所是一門「收益不如買房」的生意

鈦媒體 TMTPost.com

|科技引領新經濟|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數據顯示,診所的增長率正逐年遞增,而公立醫院的數量連續四年出現負增長。如今,「贏得周圍五公里老百姓的信任」正在成為「診所」領域的核心競爭點。

鈦媒體編輯丨付夢雯

5月中旬,為了解如何開一家診所,威海某公立醫院肛腸科醫生李新剛飛到杭州參加「2018診所發展大會」,近300人的大會,有四分之一的參會者都是像李新剛這樣的公立醫院醫生。

大會主辦方丁香園向鈦媒體透露,發展大會的四個分論壇中,「診所」是最早報滿的論壇,報名參會的人中42%是診所管理者(已開診所),24%正在籌備診所,9%是醫藥投資等相關行業。

6月初,同樣是在杭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與動脈網等共同主辦了「2018基層醫療創新實踐峰會」,大會共設置了六個論壇,其中新型診所發展論壇全天滿場。

而「急診科女超人」於鶯的感受更直接,「從去年七八月份到現在,關於診所的會議陸陸續續參加了十幾場,都覺得人聲鼎沸。」於鶯在上述兩場大會上都做了主題分享。

於鶯的故事很多人應該不陌生。2013年從北京協和醫院離職後,於鶯因為診所審批手續難辦理等原因,放棄了原本主導社區診所的想法,在一年之後加盟美中宜和,任美中宜和第一家綜合門診中心CEO。

而最新的故事是,2017年9月份,於鶯正式離職創辦北京水岸祐鄰診所。

但在分享管理診所的經驗時,於鶯卻反問,「診所(這門生意)真的像我們吹的那麼好嗎?」

「走,開診所去」

在中國,幾年前就被媒體詬病的「一床難求」和「一號難求」在最近幾年並未大範圍改善,而這兩難,本質原因都是「好醫生短缺」。公立醫院積蓄了大量優質人才,卻因體制等原因無法釋放到市場中。

2015 年的人民日報評論文章曾將公立醫院比喻為「大壩」,「內水滿為患,壩外一片乾枯,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

但從 2017 年開始,政策支持基層醫療、對連鎖診所經營放寬,鼓勵全科醫生自己出來做診所。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 年全國範圍內診所新增數量為11624家,公立醫院較去年減少了373家。對比來看,診所的增長率正逐年遞增,而公立醫院的數量已經連續四年出現負增長。

這組數據的對比,被不少人認為大壩已出現縫隙,開始流動的醫生,盤活了醫療服務市場。

按照經營對象劃分,診所的參與者主要有五大類:政府體系內的社區診所、個體診所、連鎖經營的專科診所、互聯網醫療企業布局的診所、具有個人IP的醫生品牌診所。

而在國內,目前診所行業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景象。

今年5月18日,泰康人壽出資超過 20 億元人民幣收購拜博口腔 51.56% 股權,拜博口腔近兩年凈利潤持續虧損;其在 2017 年營業收入 14.34 億元,凈利潤虧損 7.93 億元。

和拜博口腔類似,大量連鎖品牌在擴張時都面臨同一個難題:由於極速開連鎖店而導致常年虧損。

處於困境之中的還有個體經營的小診所。這一類最靠近社區的診所,常以私人執業、個體診所的形式存在,通過服務以及相對合理的價格吸引患者。

於鶯把這種小診所的特點歸納為「三素一湯」,激素、維生素、抗生素;「一湯」即中藥成品湯。她在杭州的一次演講中直言:

「遍地的診所想盈利,可能都是往這個方向走。小、散、亂、差反而能掙到錢,醫療行為跟教育一樣,完全被封閉。在這個夾縫中求生存,(經營者)只能先讓自己活下來。正因為如此,才會催生這麼多的醫療亂象。」

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把這類路邊診所形容為「沙皇」診所——左邊是黃燜雞米飯,右邊是沙縣小吃。「跟『沙皇』對應的是『全家』診所,雖然我自己是沙縣小吃的用戶,但吃飯歸吃飯,看病不是簡單的,看病還得選『全家』的好一些。」

李天天提到的『全家』診所是指近兩年出現、以患者為中心、環境較好的診所,區分於早些年誕生的個體診所和連鎖診所。新型診所兩大參與者:互聯網醫療企業與具有個人IP的醫生創業者。

「我們希望『全家診所』能在中國遍地開花,然而這件事情並不容易:要招得到醫生、擠得過公立醫療機構、說得通政府、留得住患者,還要斗得過莆田系。」李天天坦言,即便解決了以上問題,還面臨更大的問題:沒有患者。「患者認為你的診所能力是不夠的、醫生是不合格的,還擔心亂開藥,擔心你的費用高。」

丁香診所,是典型的『全家』診所,目前已經開了四家,承擔起了丁香園線上、線下業務的服務聚合點;微醫全科診所一年時間開了三家,是微醫HMO體系的重要一環;由騰訊、醫聯等聯合組建的企鵝醫生,其醫療版圖建設分為:診所自建、診所聯盟、診所共享;來自深圳的「媽咪知道」也從線上服務拓展至線下診所,已經開了六家自營門診部……

在於鶯看來,互聯網醫療企業紛紛布局診所的原因是,「重資產做不了,互聯網不掙錢,所以這兩年有人開始做診所,覺得診所小而美,投入不多,也能夠掙到錢。」

相比於醫院上億元的投資規模與較長的投資周期,診所投資運營成本相對較低,因此成為醫生們出走「體制」後的首選:

聯合創辦了育兒APP「育學園」的崔玉濤選擇下海辦診所,2016年10月,崔玉濤育學園兒科診所開業;

微博粉絲高達 69 萬的歐茜醫生於 2015 年底從體制內出來,2017 年創立了中高端兒科診所「知貝兒科」;

原上海第一婦幼保健院院長段濤於 2017 年出走體制,同年8月,移動醫療公司安心醫生宣布與段濤院長合作,打造中高端社區連鎖診所......

但就在幾個月前,段濤曾在公開演講中表達過擔憂,

「兩年之內診所將現倒閉潮。」

找投資?診所未必是門好生意

段濤院長在「2018診所發展大會」上幫大家算過一筆賬:在上海開一家500百平米左右的診所,大概要300萬——500萬,收費平均為 1200—1500 元。

而關於投資回報,段濤請教過不同的人。「好一點的可以到30%,不那麼好的話,大概10%~15%左右。」段濤表示,後者(10%~15% )是一個正常的、運轉比較良好的診所的回報率。「如果投資1000萬,投資回報率大概10%—15%的話,一年的收益是100萬,還不如買房子漲的快。」

如何向潛在的資本證明商業價值?這是診所在面對市場檢驗時最先要回答的問題。

雖然對於微醫、丁香園這類互聯網醫療平台而言,診所是其醫療業務布局的一環,盈利並非首要目的,但對於更多的醫生創業者,診所如何實現盈利卻是關鍵。

傳統診所常靠藥品盈利,但目前新型診所主要收入來源為診金收費。據動脈網統計, 新型診所的診費設置空間,診費一千元以上佔到30%,診費在500元以內的僅為10%。上千元的診費與三級公立醫院304.2元的次均門診費用相比仍是比較貴的金額。

「大家願意花錢到診所來,購買的到底是什麼?我們跟公立醫院怎麼樣去形成互補?怎麼去做一些他們暫時做不了、我們又很擅長的事?怎麼去打造一款好的產品,為患者接受,同時也能夠有所收益的產品?」這是歐茜醫生天天都在想的問題。

雖然關於這些問題,歐茜醫生現在還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她覺得,「患者想要更高品質的生活,需要醫療機構來幫助他,所以他購買的是診所的環境、診所的服務,甚至更核心的是關於醫生——醫生的學識、專業能力以及對患者的尊重。」

歐茜醫生認為,如果業界可以提供一個更高標準的產品,消費者「一定願意多付費」。

有膽識的醫生們紛紛走出體制,看起來開診所是一個非常好的浪潮,但於鶯指出了一個問題,「目前來看投資並不熱」。

「如果沒有品牌,只是一個普通醫生,技術再好,投資人會問,你拿什麼來獲得雙倍的利潤,讓投資獲得一個高回報?」於鶯認為,醫生開診所的時候,必須要考慮「我兜里有多少錢」,乃至「我背後有誰支持」。

「那些基金五年、六年的基金不要碰,碰完之後你會發現五六年後,(開診所)根本不掙錢,到最後一定逼著你去做一些短期獲利的行為。」

也正是因為診所盈利回報率相對較低、回報周期較長,醫療戰略諮詢公司 Latitude Health 創始人趙衡認為診所的投資並非看起來那麼美好,「診所或者門診部,整體來說投資風險是相對比較大的,回報時間很長,不適合快進快出,而且前期虧損的可能性比較大,而且醫療的區域性非常強,意味著要做快速連鎖的話會面臨很大的問題。」

聯盟和標準化或成趨勢

5月19日,丁香園宣布成立「診所發展聯盟」。

李天天告訴鈦媒體,「我們做了那麼多的線上服務,但是我們想看一下這些線上服務究竟能不能幫到線下診所。如果能夠幫到丁香園自己,我認為它也應該能幫第三方診所。如果能幫第三方診所,就意味著丁香診所不會是自己單打獨鬥式的生存。」

在此之前,平安萬家曾在 2017 年 5 月份推出「診所聯盟行動」,從基層醫療機構中選出近千家民營醫療機構作為核心合作夥伴,為他們在系統、品牌、醫療保障、金融支持、轉診、健康諮詢、培訓與人才、集采平台、資本支持等領域賦能。

快速連鎖風險大、單店診所成本高,聯盟看起來是一個折中的方式,用「生態」的策略替代連鎖,進而用標準化體系連接聯盟成員,除了能夠保障醫療安全、提升服務品質、改善就醫體驗外,還能儘可能避免醫療服務過於依賴「人」。

丁香園診所聯盟將產品形態分成管理、標準、系統培訓內容等幾個領域,李天天坦言,「我們希望想出來開診所的醫生,只要拎包出來,不需要做太多的體力勞動型工作,這樣才真正能夠讓醫生的生產力得到解放和提高。」

第一家丁香診所是在 2016 年 1 月開業的,截止目前開了四家,這個節奏並不算快。

丁香園行政總監徐可楠透露,「最早的時候走得挺漫長,那時候大家覺得我們投了那麼多錢,未來到底在哪兒?我們應該怎麼辦?我們就發現你要堅持這件事情,如果想要賺快錢、大錢,還是不要來開這樣的新型診所。」

建立診所聯盟,李天天有兩個考慮,「第一,丁香園自己開診所,開不過來;第二,其他醫生想開診所,總是會到丁香診所學習。所以我們考慮之後,還是要通過聯盟的方式賦能第三方診所,目的是解放醫生。」

2017年第四季度,丁香診所的門診量突然上去了。

據徐可楠透露,丁香園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每年的流感高峰期快要來了,所以提前備了很多的葯。「比如,很多公立醫院都買不到藥品的時候,丁香診所還有,所以門診量攀升的非常高,到了5月,門診量依然維持到去年年底的情況。」

「客戶一旦信任你了,關係一旦長期建立以後,你想要再回到過去還是挺難的,所以開診所的各位要堅持下去。」

李天天告訴鈦媒體,丁香診所的營收增長主要來自客流增長,第二是來自產品線的豐富。

但客流增長並非來自於線上流量。診所創辦的初期,徐可楠和其團隊有過錯覺,認為線上的優勢天然會帶來很多流量,但數據顯示,「從線上往線下導的只有百分比個位數」。徐可楠說,「真正不斷獲客的是線下的口碑。」

於鶯表達了同樣的看法,口碑背後其實是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口碑如何建立就成了「社區醫療最難建立也是最薄弱的環節」。

因此,診所運行後的標準化管理非常重要,可以幫助診所保證醫療服務質量,而不過分依賴於「人」。目前不少診所做JCI認證(國際醫療服務機構認證),希望通過建立標準化流程提升醫療質量。

2017年初,媽咪知道孵化了第一家線下自營診所「媽咪知道兒科」,CEO梁亮透露,在開第一家門店的時候,他花了10個月時間建立了一套規章制度和流程,然後再用15個月的時間不斷迭代。「在這個過程中很痛苦,運營、市場、產品、研發、醫務人員天天吵架,很多人問怎麼做出來?但如果想做1到N的話必須得去做這個事情,這種基礎性、打地基的工作還是得把它做好。」

媽咪知道的標準化體系建設分為四個部分,其中醫療服務標準和診所管理標準是核心,而針對這兩個標準再建立質量追蹤標準,在此基礎上對客戶滿意度進行管理。

媽咪知道兒科標準化體系框架,鈦媒體根據公開演講資料製圖

「標準化體系做完之後,我其實有一個標準去追蹤,有打分,有衡量。」梁亮透露,為了將標準落地,他設立了個三角來保障跨地區標準化體系運作:「追蹤小組」進行質控、「醫學委員會」擬定標準、「醫學管培中心」統籌門店開業前培訓與醫護人員再教育。

得益於醫療標準體系的建設,目前「媽咪知道兒科」已經有六家自營門診部,兩家託管的門診部,梁亮透露,「今年十家以上應該不是太大問題。」

標準化是診所從1到N的基礎,而「診所聯盟」為更多創業者提供了從0到1的可能。6月中旬,李新剛告訴鈦媒體,他現在已經做好了開診所的準備。

對於聯盟的規劃,李天天告訴鈦媒體,「我們先鋪量,這裡面有『沙皇』和『全家』,第一階段以聯盟的形式,影響更多的診所,讓大家認識到不靠賣葯和掛水也能賺錢,也能活得挺好,也能進醫保,也能贏得周圍五公里老百姓的信任。但是到了第二階段我會跟『全家』有深度合作,但是前面要保證量,也不排除有『沙皇』診所,經過幫助變成『全家』診所。」(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付夢雯

發現鈦媒體,72問新生機;碎片時間,系統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遨遊故事的海洋,培養孩子自主的意識,進行獨立的判斷
Honda顛覆觀,分散式創新的車企樣本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