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天京變亂,太平天國處於水深火熱中,此時清軍為何不趁虛而入攻下天京?

天京變亂,太平天國處於水深火熱中,此時清軍為何不趁虛而入攻下天京?

憑藉「跳大神」,以「天父身份」下凡的楊秀清,在事實上成為太平天國的第一把手,是當之無愧的「天王」。不過,楊秀清人緣關係太差,與其他諸侯王關係鬧得太僵,以致釀成「天京事變」,兩萬多太平軍精銳死於內鬥,天國元氣大傷,由盛轉衰。此時,清軍在幹嘛,為何不趁此千載難逢之良機,攻入天京,一舉剿滅叛亂,捉拿洪秀全呢?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其一、江南大營已被攻破,天京周圍之清軍又毫無戰鬥力,難堪重任。就當時清朝的兵力部署而言,若想攻入天京,所能動用的機動力量相當有限,只能依靠還在天京周圍繼續作戰的和春、張國梁、馮子材等綠營軍。那麼,這些部隊能否承擔起攻破天京的重任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本就指望不上。1856年6月,秦日綱、陳玉成攻破江南大營,統帥向榮在逃亡途中死於丹陽,綠營軍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此時,雖然天京事變爆發,但清軍並不具備發動攻擊並奪取金陵的實力。原因很簡單,除張國梁所部的兩千多捷勇外,其餘綠營軍不堪一用,估計還沒遇見太平軍就跑得一乾二淨了,談何攻取城池呢?所以,可以毫無客氣地說,綠營軍能夠自保,免於被消滅就是莫大的榮幸了,攻擊天京想都別想。

其二、湘軍元氣大傷,且被分割在南昌與武昌兩地,自保尚不足。縱觀太平天國運動十四年的歷程,堪與太平軍一決高下,並最終戰而勝之的,唯有地方團練武裝,如江忠源楚勇、曾國藩湘軍、李鴻章淮軍、左宗棠楚軍、張國梁捷勇。1856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時,江南清軍,只有曾國藩的湘軍與張國梁的捷勇可用。不過,此時的湘軍,歷經湖口慘敗、樟樹鎮慘敗後,已經元氣大傷,不復剛出衡陽時的戰鬥力。此外,湘軍當時被太平軍分割包圍在武昌、南昌兩地。曾國藩困守南昌孤城,形勢岌岌可危,隨時可能被石達開軍隊活捉;胡林翼、李續賓所部則在武昌受韋俊牽制,若不是鮑超及時來援,胡林翼估計是難逃一死。此時的湘軍,能夠自保就不錯了,談何出兵東征,拿下金陵呢!

其三、長江上游之武昌、九江、安慶等戰略重鎮,依然在太平軍之手。從以上兩點分析可知,在長江以南,清廷幾乎沒有可以動用的戰鬥力量,無論是新崛起的湘軍,還是編製內的綠營軍,能自保就是莫大的榮幸。不過,此時的太平軍也不復當年之勇,戰鬥力直線下滑,革命信念也大大降低。如果清廷敢於孤注一擲,將北方僧格林沁所部蒙古鐵騎調往江南,配合曾國藩、胡林翼、和春、張國梁等全力攻擊天京,是否可行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當時,長江中下游的戰略重鎮,武昌、九江、安慶等全部掌握在太平軍之手,這就保證了天京具備源源不斷的糧草供應,足以和清軍開展持久戰。況且,若想攻擊天京,僧格林沁估計只能從揚州江北大營進攻,和春則在南京郊外的高橋進攻,曾國藩、胡林翼則遠離戰場,無法直接攻擊天京。如此一來,清軍很可能會被各個擊破,將僅存的有生力量消耗殆盡,得不償失。

其四、英法在廣州挑釁,雙方矛盾激化,清廷分身乏術。1856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給了清王朝夢寐以求的喘息之機,有了實現中興大業之可能。當時的背景是,英法兩國不滿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所獲得的權益,他們想「修約」,以此來達到開拓中國市場之目的,不過清廷不同意,雙方矛盾不斷激化,幾乎到了兵戎相見之地步。1856年10月,英法兩國組成聯軍炮擊廣州城,俘虜兩廣總督葉名琛,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不久,沿海各地紛紛告急,清廷主要精力便轉移到與英法聯軍作戰中,並調集重兵防衛天津和大沽口,以保北京帝都之安全。此時,清軍兩面受敵,分身乏術;想攻擊天京,那也是力不從心,可望而不可求。

綜上所述,1856年,太平天國因「天京事變」而元氣大傷,但清廷的形勢也不容樂觀,處境堪憂。無論是從軍事力量,還是國際背景而言,在1856年,清軍都不具備攻擊天京的條件。那麼,如果沒有「天京事變」,太平天國能否一鼓作氣推翻清朝,勝算有多大?歡迎各位留言分享。

本文由「縱橫國史」原創,歡迎各位關注,帶你漲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都說愛屋及烏,努爾哈赤如此寵愛阿巴亥,為何不讓其子多爾袞繼位?
李鴻章在危難之際屢次拋棄曾國藩,為何曾國藩還視其為接班人?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