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朱熹與武夷山

朱熹與武夷山

?1999年12月1日武夷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名錄》,其文化遺產之定位與朱熹密不可分。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是我國歷史上繼孔子之後又一位偉大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其學說博大精深,著述卷帙浩繁,影響古今中外。朱熹享年71歲,前後約49年在武夷山度過?。他堅持認為其遠祖乃山東省鄒縣人,與孔孟及其門人乃同鄉。後人把朱熹長期生活過的福建沿海稱為「海濱鄒魯」、「理學名邦」。

朱熹字季延,乳名五十二郎,祖籍安徽(今屬江西省)婺源縣,北宋「靖康之難」之後的第3年,即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農曆9月15日,出生在福建省尤溪縣。

南宋紹興十三年(公元1143年)47歲的父親朱松因病去世,朱熹年僅14歲。朱松臨終前手書以家事托崇安縣(今武夷山市)五夫里好友劉子羽,命朱熹拜為義父;並拜師東南儒宗藉溪胡憲、白水劉勉之、屏山劉子翚(劉子羽的三弟)等武夷三先生,且以父事之。劉子羽曾與朱松同朝為官,抗金名將,均因抗金先後被貶回鄉。劉富甲一方,為人忠義,不負朱松之託,為朱熹母子在五夫里屏山之下、潭溪之上建造五間住房,為使朱熹不忘婺源縣紫陽山住房取名「紫陽書堂」(後改稱紫陽樓)。朱熹一到五夫就拜讀在劉子翚的屏山書院。

從14至17歲朱熹分別在胡憲、劉勉之和劉子翚三位老師的嚴格教誨下,潛心攻讀儒家經典。信奉北宋周敦頤、張載、程顥和程頤等開山四大巨擘以及楊時、謝良佐、呂大臨和游酢等程門四弟子的學說。博覽群書,問禪吸佛,吸納諸子百家,漸漸領悟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和平天下之理。

朱熹逐漸成長,相貌堂堂,氣宇軒昂,恩師劉子翚為他取表字「元晦」,寓意晦藏修身以奮發成才。為維持朱熹學業,劉子翚在五夫里至武夷山之間建歇馬庄,購田200畝,田租收入用作朱熹母子生計。元晦為牢記先父慎獨修養之遣訓、老師善自韜晦之教導,書對聯「佩韋尊考訓,晦木謹師傳」貼書房門口,作為讀書處世之座右銘。

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18歲的朱熹與300多名考生到建寧府(今福建省建甌市)參加鄉試,高中榜首。次年成婚,妻子劉清四乃教師劉勉之愛女。婚後即赴皇城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參加會試,經3場貢試和殿試,中王佐榜第五甲第90名進士。會試結束南歸,一路訪師求教,經蘭溪訪范浚、衢州訪張嵲、江山訪徐存。回家後繼續苦讀,不因登科中舉而放鬆學業,企盼有朝一日得入仕途,將平生所學匡時濟世。

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22歲的朱熹參加朝廷銓試後,被授予左迪功郎之官,外放福建省泉州同安縣主簿,但要等現任主簿3年秩滿後才能補缺。2年後朱熹赴任,途中訪南劍州(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九峰山草堂李侗,福州李樗、林子奇、劉藻和任文薦,莆田林光朝、方翥、陳俊卿和鄭樵。一路求教,一心學業,抱定做官先做人,做人先做學問之宗旨。

在同安任上秩滿3年返回五夫里,深居書齋專心致志鑽研儒學。期間接受100多位來自八閩各地學子,在紫陽書堂開講儒學。

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過了而立之年的朱熹想到曲阜聖地朝拜孔夫子之聖像的信念日趨強烈,以至於一個春日午後,夢遊聖地,聆聽聖人教誨,醒來放眼美麗的武夷山水,一首千古流傳的《春日》從心中奔騰而出:勝日尋芳泗水邊,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同年入夏,得李侗之書信,解心中諸多疑惑,感到已初入聖道之門。回想自己20多個春秋之苦讀,嚴父、慈母、義父和恩師之諄諄教誨,如源源不斷之清水,一股感激之情,從心中湧起,又一首千古傳誦的《觀書有感》脫口而出: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閩北旱災遍地,他動員富戶和米商賣糧三千擔,並與崇安知縣一起賑災,不料七月崇安又發生水災。經歷旱水之災,朱熹提出救災先要防災。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夏,一直念念不忘社倉之事的朱熹寫信新任建寧知府,知府知朱熹之名念其苦心,遂撥款六萬,朱熹在五夫興賢街建造社倉一座,並定倉規:夏借冬還,每石加收兩斗息米,小災息米減半,大災息米盡免,數年後以息米來償還官粟,變官倉為民倉,賑濟鄉民,造福一方百姓。此舉後來在閩北一些地方推開。

此後的15年左右時間,朱熹先後到朝廷、江西南康和浙江台州等地為官,升升降降,褒褒貶貶。面對險惡的宦海風雲,朱熹以傲然不屈的硬骨,賦詞吟詩,捍衛儒道理學。為反擊權貴奸小決定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創建精舍,廣招學子,大講義理之學,傳播儒家之道。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四月,簡樸的武夷精舍在五曲隱屏峰下落成,主間三間。

碧水丹山,如詩似畫的武夷山水早就打動朱熹的心。淳熙十五年(公元1187年)春朱熹帶領學子,經一曲而上直到九曲。觸景生情,動情地寫下了《九曲棹歌》十首,堪為武夷山千古絕唱,第一首曰: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閑聽兩三聲。

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五月,朱熹回到建陽,營葬愛子朱塾,並著手於考亭修建新居,次年6月落成,形同五夫里的紫陽書堂,此時已是63歲的人了。在以後的歲月里或出去講學,或者應朝廷之召為官,或者在考亭講學著書立說,直到去世。

綜觀朱熹的一生,少年失父、中年喪偶、老年喪子,崎嶇坎坷,命途多舛。在官場上宦海沉浮,懷才不遇,終生不得重用。?但始終不為家庭和官場的打擊所屈服,專心鑽研理學,受武夷山水之靈感,著書立說,寫下許多不朽的篇章,為後世所推崇;朱熹的一生關注民生,在《經界申諸司狀》中寫道,版籍不正、田稅不均,看似小事,實際上於公於私均有莫大之害,因為「貧者無業而有稅,則私家有輸欠追呼監系之苦;富者有業而無稅,則公家有隱瞞失陷歲計不足之患。及其欠了民,訴理紛紜,追對留滯,官吏困於稽考,人戶疲於應對,而奸欺百出,率不可均,則公私貧富俱受其弊,歲引月長,有增無減」,主張復井田、行經界,除弊興利,緩和朝廷與民眾之間日益緊張的矛盾,避免社會衝突的發生;朱熹重視教育孩子依法納稅,在《朱子訓子貼》中曾寫道:「國課早完,雖囊空虛,獨有餘慶。」朱熹諄諄教育子女:必須按照國家稅法,足額及時地將所納的稅款繳入國庫,不應拖欠國家稅款一分一厘;即使是自己因此而造成結濟拮据,卻感到心安理得,內心由衷地感到欣慰,因為自己盡了一個納稅人所盡的義務。

參考文獻:黃德榮著《歲月屐痕》,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按此二維碼 閱更多美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德榮話稅 的精彩文章:

TAG:黃德榮話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