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一生三次叛變 先叛崇禎後叛李自成再叛南明 最後投靠清朝被殺
三國時期,呂布因為蛇鼠兩端,先叛丁原再叛董卓而被冠上「三姓家奴」的蔑稱。但生逢亂世,局勢動蕩之時,人命如草芥,為了活命或者榮華寶貴,放棄忠誠多次轉投他主的整例在歷史上並不多少見,拿清初來說,像吳三桂也是反覆無常,叛明降清,最後又叛清自立。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人物,也是處於明清之間,但他一生多次叛投,可謂「四姓家奴」,他就是陳名夏。
陳名夏是崇禎時期的進士,而且考試成績不錯,一甲第三名,以探花身份授予翰林編修,併兼戶、兵二科都給事中。翰林、給事中在明朝的都是清貴之選,如果生逢盛世,以陳名夏的才華和名望,想必能脫穎而出,成為像徐階、張居正一般的名臣。但可惜的是,陳名夏生於亂世,就在他中探花的第二年,崇禎皇帝自縊身亡。看著崇禎皇帝的屍體,陳名夏想著投靠一個名君,於是他選擇了闖王李自成。
陳名夏金榜題名之前,曾四處遊歷,在仕林中積累了不少名望。見他來投,李自成也極為高興,依舊授予他翰林之職。但在北京呆了幾天,看到闖軍燒殺擄掠的行為,陳名夏知道自己所投非人,於是他偷偷離京而去,輾轉來到南京,投靠了福王,也就是南明的弘光帝。第二年,清軍勢如破竹,攻下江南,陳名夏沒有選擇與南明朝廷一起逃走,而是投靠了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
亂世中,背棄昏君,選擇明主本無可厚非,但陳名夏此人的投叛卻絕不是簡單為了保命,而是拋棄忠義道德,為了個人的權位。如在投靠了多爾袞以後,本來做為降臣,應該低調做人,但陳名夏一見到多爾袞就給他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多爾袞取順治帝而代之,自己登基稱帝。
幸好多爾袞頭腦清醒,知道自己爭位會帶來內部混亂,拒絕了陳名夏的請求。不過這件事也讓多爾袞覺得陳名夏是個可用而忠心之人,因此對他多加提拔。不久,陳名夏就出任禮部尚書兼太子太保,風頭一時無兩。
凡事盛極而衰,陳名夏到達巔峰以後不久就迎來了一個致命打擊,那就是睿親王多爾袞病逝,陳名夏失去了自己最大的靠山。順治皇帝雖然喜歡陳名夏的才華,但對陳名夏的信任依然不如多爾袞,而讓陳名夏最終被處死的原因是因為他捲入了南北兩黨的黨爭。
清初,清廷內部除了滿漢之爭以外,漢人之間也存在著劇烈的斗。,簡單劃分,當時漢人大臣中有三股勢力,分別是遼東舊人、北人和南人,其中遼東舊人是指明朝還沒滅亡,當時得不到重用的官員儒生已經投靠清朝的,北人是指滿清入關後迅速投降清朝的官員,而南人則是指清朝南下後經過戰爭才投降的官員。
這三批人之中,以南人的素質最高,大多是明朝的翰林高官,因此投降後受重用的程度也越高,而遼東舊人、北人效忠的時間早,但苦於出身較差,所受恩寵不如南人。為了自身的利益,遼東舊人和北人聯合起來組成北黨,與南人對抗。探花出身、官至六部尚書的陳名夏是南人的領袖,也成了北黨重點打擊的對象。對漢人內部的爭鬥,順治皇帝心裡有數,但出於平衡各派利益的目的,無論陳名夏如何受打擊都會多加庇護。
順治十二年北黨領袖,翰林院大學士寧完我上疏彈劾陳名夏結黨懷奸,在那篇殺氣騰騰的奏章上,最為致命 是的這樣一句話:痛恨我朝剃髮,鄙棄我國衣冠,蠱惑故紳,號召南黨,布假局以行私,藏禍心而倡亂,何以明其然也。
結黨本來就是順治用來平衡群臣的手段,但提倡「留頭髮復衣冠」就觸犯了順治的底線。剃髮易服是清兵入關後用來分化漢人的一種手段,剃頭則代表對清朝的順從,陳名夏公然提倡恢復明朝髮飾和衣冠,不免讓順治對他產生懷疑。這一次,順治不再庇護陳名夏,最終以攬權市恩欺罔罪將陳名夏絞死。
※于謙入獄後說 找到這樣東西可以證明我清白 英宗:清白也要殺你!
※張居正給萬曆留下了一個富裕的國家 也養成了萬曆一個壞毛病
TAG:涯讀涯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