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能忘記的中俄關係史/西行文化

不能忘記的中俄關係史/西行文化

原標題:不能忘記的中俄關係史/西行文化


中俄兩國交往的歷史從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了。經歷了一段曲折、多變的過程,有對抗也有合作,有衝突也有和睦。


三份條約



中俄兩國關係源遠流長。有確切史料依據的中俄外交關係於最早可追溯到17世紀中葉。此時沙俄雖然不斷向東方擴張,但是遇到的是封建大帝國——清王朝,雙方基本處於平等態勢,1685年的雅克薩之戰和1686年第二次雅克薩之戰,沙俄並沒有佔到多大便宜,兩國關係在俄方主動中方被動的情況下建立起來了。1689年,中俄兩國在尼布楚進行談判,雙方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1728年和1792年又簽訂了《恰克圖條約》和《恰克圖市約》。這三個條約的簽訂是早期中俄關係發展的三個重要里程碑,這三項條約都是在經歷了激烈的對抗甚至武裝衝突後,經過對等談判簽訂的。

割讓土地


在中國淪落為半殖民地辦封建社會初期,俄國始終扮演著一個偽善幫凶的角色,然而卻從中國攫取到了最多的利益。自第二次鴉片戰爭始,俄國通過各種手段,割據了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是侵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災難深重的舊中國指明方向。新文化運動中李大釗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1918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來頌揚十月革命,1919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成為中國近代最早較為系統地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論著。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又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中國共產黨成立。北伐戰爭時期,1924年,蘇聯促成了國共兩黨的合作,與中國共產黨一起幫助孫中山建立黃埔軍校,掀起了國民革命運動。



抗日戰爭期間,蘇聯給予中國大量的物質上和道義上的支持,1945年,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是中國能夠取得抗戰最終勝利的原因之一。



「二戰」後期,雅爾塔會議上,蘇、美、英三國背著中國達成協議:維持外蒙古現狀,保證蘇聯在中國東北的特權等,推行大國強權政治,這種做法損害了中國的主權。



毛澤東出訪莫斯科

1949年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迅速建立起來外交關係,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相繼與中國建交。1950年,毛澤東出訪莫斯科,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在結盟的基礎上,蘇聯給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建設提供了無私的幫助,中蘇關係以充滿激情的理想主義形態走向世界。在國際舞台上,中蘇友好同盟在一段時期內維護了兩極格局的穩定。



1960年以後,中國反對蘇聯霸權主義,中蘇交惡,反目成仇,勢不兩立。蘇聯單方面撤走了派駐中國的所有專家,並在中蘇邊境地區鼓動和協助大量邊民外逃。中蘇邊境摩擦事件不斷,最終導致1969年的珍寶島流血衝突。中蘇兩國劍拔弩張,同盟關係演變為武裝敵對。



戈爾巴喬夫訪華


自80年代末期以來,兩國放棄對抗,積極化解消極因素,推動兩國關係發展,實現了關係正常化,且使中蘇關係平穩過渡到中俄關係。1989年5月,戈爾巴喬夫訪華,與鄧小平進行了歷史性的會晤,中蘇聯合發表了《中蘇聯合公報》,對兩國關係正常化及其未來將要遵循的準則進行了概括性的說明。此後,1992年,中俄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相互關係基礎的聯合聲明》,明確把兩國關係提高到一個全新的水平,從而把中俄關係推進到睦鄰合作的新階段。



2001年7月16日中俄兩國簽訂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表明,中俄兩大民族決心世代友好下去。從近期看,它是從1992年以來中俄兩國元首簽署和通過的中俄聯合宣言、聲明發展而來;從長遠講,它至少是中俄兩大民族近百年來,通過不懈努力探索友好合作方式的必然結果。對中俄關係發展的良好勢頭,大多數國家的輿論給予了好評,但在1996年中俄兩國正式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以後,也有些國家輿論對中俄戰略協作與睦鄰友好關係進行種種猜測和挑撥,說「中國和俄羅斯從未成為真正的朋友」「中國人對俄羅斯從17世紀到19世紀大舉向西伯利亞挺進懷恨在心」,中俄兩國在「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將會發生衝突」等等。


中俄三次結盟的歷史


這三次盟約是中俄兩國分別在1896年6月3日簽訂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即"中俄密約"),1945年8月14日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和1950年2月14日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中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中俄密約」):「日本國如侵佔俄國亞洲東方土地,或中國土地,或朝鮮土地,即牽礙此約,應立即照約辦理。如有此事,兩國約明,應將所有水、陸各軍,屆時所能調遣者,盡行派出,互相援助。至軍火、糧食,亦儘力互相接濟。」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締約國擔任協同其他聯合國對日本作戰,直至獲得最後勝利為止。締約國擔任在此次戰爭中,彼此互給一切必要之軍事及其他援助與支持。」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締約國雙方保證共同儘力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相互勾結的任何國家之重新侵略與破壞和平。一旦締約國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與日本同盟的國家之侵襲,因而處於戰爭狀態時,締約國另一方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


從以上三次盟約的最基本內容可以看出,中俄兩國對來自威脅雙方安全的外部侵略,兩國之間不是相互給予一般性地支援、同情,而是將所有能調遣的「水陸各軍」、「盡行派出」;「彼此互給一切必要之軍事及其他援助與支持」;「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縱觀這三次同盟的宗旨,可是肯定地說,都是毫無保留的軍事政治同盟。中俄兩國在近50餘年時間內,三次結為政治軍事同盟,在世界近代國家雙邊關係史中是絕無僅有的現象!  


除三個盟約外,中俄兩國還簽訂了其他一些互相支持與同情的文件與協定,如1924年的《中蘇協定》(又稱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1937年的《互不侵犯條約》;發表了不亞於條約作用的《孫越宣言》。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的結束,在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發展的今天,中俄兩國又結成了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進而簽訂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



《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約儀式


從中俄兩國第一次結盟到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確立,恰好經歷一百年。這當然可以認為是歷史的巧合,但同時也可以說是歷史的定位。因為上述最基本的事實至少說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對兩國人民來說,無論他們的國家體制和社會制度發生什麼樣的變化與變革,也無論國際形勢朝什麼方向發展,雙方都需要相互支持與合作,而且兩國在不懈地探索、尋求有效的合作方式。一次合作不成功,就再來一次,一定要找到最佳的合作形式!  


日俄戰爭


在漫長的中俄關係史中,有甜蜜,有遺憾,有怨憤,還有血淚。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對中國人民來說就是一部血淚史。就中俄兩國首次結盟而言,對中國人來說,就充滿了辛酸和痛苦的回憶。在中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中俄密約")僅簽訂了4年以後,中國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而在八國聯軍內就有俄國的軍隊。八國聯軍在北京燒殺搶掠,甚至連"中俄密約"的俄文原件,也被俄軍士兵從慈禧太后的卧室中搶走了。僅這一件事,中國人就有上當受騙的屈辱感覺。  


中俄兩國學者60年代辯論的的中俄領土與邊界問題



毛澤東在1964年7月10日同日本客人的那次談話中指出:19世紀下半葉,沙皇俄國根據《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勘分西北界約記》、《伊犁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割佔了中國150餘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毛澤東這次談話的意圖究竟是什麼?他在同年10月9日與阿爾巴尼亞客人的談話中又進一步做出了明確的闡述:赫魯曉夫派兵進攻中國是困難的,但是我們要準備。因此,我們的講話放些空炮講些空話,在邊界談判上,我們要採取攻勢。其目的是達到一個合理的邊界狀態,邊界條約。也許你們以為我們真正要收回154萬平方公里沙皇佔領的土地,我們並不要,這叫做放空炮,引起他緊張。毛澤東當年的談話清楚表明,對那15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我們並非想收回,是放空炮,是分清歷史是非,所要的只是一個合理的邊界狀態。由於1964年2月中蘇兩國就邊界問題開始談判,毛澤東所指的那些被割占的領土,是針對談判方針與策略而言,即中蘇兩國在關於邊界問題談判中,要分清歷史是非,肯定有關目前的中蘇邊界條約都是沙俄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照顧現實情況,以這些條約為基礎,通過談判全面解決中蘇邊界問題,確定兩國邊界線的全部走向;任何一方違約侵佔的另一方領土,原則上必須歸還對方。總之,通過放空炮,亦即通過攻勢,達到一個合理的邊界狀態。  



中俄邊境滿洲里


但中蘇兩國關於邊界問題談判和就邊界領土問題產生的爭論,發生在中蘇論戰的特殊歷史時期,無論中國,還是蘇聯,一切工作都是以圍繞「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論戰為中心。此時提出邊界領土問題,毫無疑問,等於為本已達到白熱化程度的大論戰火上澆油。因此在中國,從批判赫魯曉夫的「三和兩全」修正主義路線,一步步地轉向了批判「赫魯曉夫叛徒集團」繼承沙皇衣缽,實行霸權主義,實行社會帝國主義;在蘇聯,則從批判毛澤東的教條主義,升級為批判「毛澤東分子」推行大漢族霸權主義和領土擴張主義。這樣意識形態的對抗就變成了國家之間的對抗,而毛澤東1964年談話的真實意圖被大批判的硝煙完全掩蓋了起來,歷屆中國政府的一貫立場無人注意,而在蘇聯造成了中國想收復"失地"的錯誤印象。  


其實,早在這場論戰發生之前,一些前俄蘇聯學者,甚至一些政府官員並不迴避《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的不平等性,分清中俄兩國領土和邊界問題上的「歷史是非」並不是敏感問題。但由於上述原因,特別是將如何認識歷史問題與中國想「收復失地」的錯誤印象聯繫起來,事情就複雜化了。20世紀的60-70年代,蘇共中央不止一次地做出決定,命令有關部門將教科書、學術著作、地圖集中對《尼不楚條約》、《璦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錯誤的說法"和"不正確評價"改正過來,並按照"正確的立場"出版新的學術著作。



而在中國,從1969年起,直到80年代中期,史學界所能從事的研究工作只有一個,那就是批判沙皇俄國對外侵略擴張。雙方動員一切輿論工具批判對方,直到釀成邊境武裝衝突,發生流血事件,才開始有所清醒。這些輿論導致的結果是,不能客觀地反映中俄兩國關係的歷史,使歷史的消極方面掩蓋了積極方面;在兩個民族心理上留下了陰影,影響了他們之間的相互信任。



現在,《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已經簽訂,締約雙方滿意地指出:相互沒有領土要求,決心並積極致力於將兩國邊界建設成為永久和平、世代友好的邊界。締約雙方遵循領土和國界不可侵犯的國際法原則,嚴格遵守兩國間的邊界。締約雙方根據1991年5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關於中蘇國界東段的協定》繼續就解決中俄尚未協商一致地段的邊界問題進行談判。在這些問題解決之前,雙方在兩國邊界尚未協商一致的地段維持現狀。既然領土與邊界問題已得到解決,再談歷史上的邊界與領土問題,那就是純學術問題。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簽訂《中俄簽訂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根本目的是為保證兩國的和平與發展。《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規定:「如出現締約一方認為會威脅和平、破壞和平或涉及其安全利益和針對締約一方的侵略威脅的情況,締約雙方為消除所出現的威脅,將立即進行接觸和磋商。」毫無疑問,中俄兩個大國針對外部具體威脅進行「接觸和協商」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行 的精彩文章:

TAG:西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