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呼喚品牌學校做真教育
作者簡介:楊志成,首都師範大學副校長,博士,副研究員。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學教師、副校長,北京市原崇文區教委主任、東城區教委主任,北京奧組委奧林匹克教育處處長,北京市教委基礎教育一處處長,北京教育學院副院長等。主要研究領域: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學校管理、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學校德育、奧林匹克教育。
做真教育是無數教育家和教育實踐者對理想教育的追求。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從教育目的角度追求「真教育」。新世紀以來,我國教育進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階段,還有很多學校在探索「回歸本真」的教育,這是從教育哲學和教育方法角度追求「真教育」。當前,我們欣喜地看到,很多學校追求真教育,做真教育正成為更多學校追求教育理想的辦學方向。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是一所建校百年的優秀品牌學校,「做真教育,真做教育」成為這所學校鮮明的辦學理念和教育品牌內涵。他們從教育哲學的本真出發,通過教育方法的求真過程,追求教育目的的純真育人,形成了實驗中學「兩真教育」理念和實踐體系,為進一步發展素質教育提供了教育實踐的學校範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時代「真教育」的品牌案例。
做真教育:在教育哲學上回歸本真,回歸學生中心
「真教育」的「真」,首先是教育哲學意義上的本體之真,也就是要回歸教育哲學之本源,找到教育哲學之本真。回首幾千年的教育發展歷程,人類的教育實踐一直在苦苦尋求教育本真。在古代西方,從蘇格拉底基於兒童認知的「助產術」,到柏拉圖為了理想社會的「理想國」,再到亞里士多德的「智慧育人,崇尚哲學」;從「經院哲學」的宗教價值,再到斯賓塞「什麼知識最有價值」的功利主義;從杜威「實用主義」的「做中學」,再到布魯納「學科結構主義」的知識體系建構,西方几千年的教育歷史一直在尋求教育本真中搖擺。中國千年的教育發展也不同程度地折射著對教育本真追求的過程,從孔子的「以仁為本」「有教無類」,到《學記》「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從韓愈「傳道受業解惑」,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從「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教育文化」到「階級鬥爭為綱」;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無不體現了在教育實踐中對本真的探求。馬克思主義人學從人的主體性角度研究教育,認為教育是基於人的發展需求,以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為目的的社會事業。因此,教育的本真就是人的發展,教育要從尊重人的個體性開始,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哲學意義上的本真,就是要讓教育回歸學生中心,堅持以人為本。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做真教育,真做教育」是追求理想教育的教育哲學,是要按照人的成長規律做教育,本著科學精神,讓每個學生按照適合自己的方式健康快樂地成長;是通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學生的社會化特質來實現教育的社會功能,促進社會理想的實現,是以教育的理想去實現理想的教育,從而促進社會理想的實現。
做真教育:在教育實踐中去除浮躁,尊重規律,真做教育
教育實踐處於社會政治生態系統中,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理念的影響,在現實的教育價值博弈中尋求著價值取向的平衡。因此,認識「真教育」,不一定能在教育實踐中「做真教育,真做教育」。「做真教育,真做教育」要具有尊重教育規律的定力,具有堅持教育本真的勇氣,要摒棄功利,去除浮躁。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以「做真教育」和「真做教育」為理念,不斷鞭策幹部教師和學生家長,摒棄非教育、偽教育的做法,切實用回歸學生本真、回歸教育規律的教育培養人。為此,學校以「人」為中心,構建了「多樣性、結構化、選擇性」的課程體系,「班級+走班」的教學組織形式,「開放多元」的課程資源體系和「活力課堂」教學模式。
以人為中心的課程體系主要體現在多樣性、選擇性和結構化特點上。課程體系指向「人的差異性」。為便於學生選擇,學校提供了多樣性的結構化課程,突出了「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價值導向,構建了層級清晰的課程體系。多樣性和結構化的課程既保障了學生選擇課程的較大自由度,又兼顧了這種選擇的合理配伍。
以人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形式主要採取「傳統班級+分類分層走班」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學校沒有採取開放式全走班的教學組織模式,而是在保留傳統班級的基礎上,保證學生基礎性課程的穩定班級授課,減少了全部走班的混亂與干擾。同時,為了尊重學生的專業選擇和差異性發展,對學生選擇的個性化課程採取分類分層走班模式。「傳統班級+分類分層走班」模式在新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背景下,體現了對學生的負責與尊重,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真教育理念。
以人為中心的學科資源體系主要體現在「學科教學知識體系資源」的建構上。為充分尊重人的認知規律,建立更加開放多元的課程資源體系,讓課程資源更加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實踐,實驗中學為學生開發了文本性資源和非文本性資源兩類學科教學知識體系。課程資源的開放多元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豐富了學生的認知信息素材,為實現真教育提供了客觀條件。
以人為中心的課堂主要體現在「活力課堂教學模式」建構上。活力課堂的構建體現了從視學生為「認知體」到視學生為「生命體」的學生觀的轉化過程,經歷了從重視學生的「認知規律」到更重視學生的「成長規律」的教育理念的成熟過程。活力課堂體現了主體性、過程性、生成性、互動性四個特徵,是學生、教師和學科知識三個維度都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從課程體系到課程資源、從課程組織到活力課堂,實驗中學從學校最核心的育人環節落實了做真教育的承諾。
做真教育就是要在教育目的上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立德樹人。做真教育是堅持育人的教育,而不是只傳授知識的教育。因此,做真教育必須始終把人的發展作為第一要義,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實驗中學在做真教育的過程中,以學生自主發展為本,實施自主參與、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生本德育」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德育主體地位,充分相信學生自主發展的潛能,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徑。學校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展現學生的主體價值,使全體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得到自主健康的發展。做真教育的學校德育旨在培養個性鮮活的「自主發展」的人,注重回歸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從學校、家庭、社區和社會現實的生活和活動出發,採取生涯體驗學習的方式,促進學生體驗、反思、感悟及成長,期冀助力學生當下精彩,奠基學生一生幸福;注重關注集體背景下的學生個體發展,幫助每一個學生髮現自己、發展自己、成就自己,從而提升生命質量,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注重挖掘和滿足學生的隱性成長需求,關注學生髮展的原動力,激發學生的主體性需求並引導他們的主動性發揮,引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樹立遠大的理想與目標,追求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自我超越,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做真教育」理念引領下,學校進一步明確了「立德樹人、德育為先」的實踐內涵:「先」在「育德之基」,體現在「關愛自己」之德、「關愛他人」之德、「關愛國家」之德、「關愛自然」之德等方面,形成了立己達人、家國情懷與自然關懷的德育遞進目標體系,體現了尊重學生認知規律的德育理念,形成了做真教育和真做教育的德育範式。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以「做真教育」和「真做教育」為理念,在課程體系、德育體系、育人體系的建構上,體現了對國家教育方針的貫徹落實。當前,我國教育已經進入新時代,這個時代的基礎教育的重要特徵就是「讓基礎教育回歸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基礎教育,要把握好定位,紮實做好基礎這一大文章。」因此,新時代的中國教育呼喚更多的真教育。(作者:楊志成)
《北京教育》雜誌普教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