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在看球,你看的是回不去的青春
瞳心仲致
公眾號ID:wentwith
關注
時間更迭,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卻不會是簡單的重複——這就是世界盃、足球,或者是其他體育競技比賽吸引我的地方,只是區別在於:球賽可以回看,但是生活無法重來。
上大學時認識班上一個男生,他告訴我,他的職業理想是當一名籃球比賽的解說員。我覺得這個夢想很酷,於是從那以後開始留意很多體育比賽的解說詞、解說員。慢慢地,我發現有些精彩的足球解說比課堂里的大道理有意思的多。這些解說員或幽默風趣、見多識廣,或個性乖張、我行我素,總之活得忠於自我。由此,我開始意識到,一個人真正的魅力並不是來自其從事的職業,而是更多地來自於其本身。
大學二年級開始,很多知名的足球解說員因為各種原因陸續離開體制創業。比如:在2006年世界盃後離開了央視的黃健翔;2014年離開央視,出任樂視體育首席內容官的劉建宏;2015年離開央視體育部的段暄等等。
到了今年的俄羅斯世界盃,央視的五大頭牌解說和優酷直播請來的「鹿晗姜文組」相比,顯然後者在人氣上佔據了高峰。
足球沒有變,世界盃沒有變,那麼變的是什麼?
鹿晗代表的是90、00後的這代人、姜文代表的是70、80後的那代人,強烈的年齡反差比單一的個性色彩更能激發全民的足球狂歡。
我身邊看球的人裡面,一小半是88、92、94年出生的,一大半是78、80、84、86年出生的,很小一部分是75年左右的。70前的就更少了。看球也是要拼體力的。年輕的時候通宵幾次看球根本不算什麼,過了30、35你再去試試?別說通宵看球了,熬夜看一場搞不好三天都復原不了。所以很多球迷才會被「33歲的C羅,23歲的身體:所有成就背後都有著苦行僧般的自律」這樣的文章觸動心靈。
換句話說,大部分人都不是在看球本身,而是在追憶自己回不去的青春。
從1994年到2018年,我從一個跟著大人看球的小女孩,慢慢變成了一個帶著娃看球的老媽子。24年,足壇巨變算什麼?管好自己的小家庭就已經很不錯。
「真不明白這麼多人追著1個球跑90分鐘有什麼好玩的?」
「世界盃證明:男人半夜是可以起來給孩子餵奶的,可以早起給你做早飯的,也是可以半夜陪你聊天的。如果他沒有這麼做,說明你活的還不如個球。」
很多女性朋友們如是說。
「德國敗給墨西哥,衛冕冠軍小組賽被淘汰的魔咒又來了。」
「C羅表現太好了,給梅西壓力了。」
男性球迷們如是說。
小組賽進行到現在,確實西班牙對葡萄牙這場是最精彩的。但是人到中年,熬夜看球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我一直跟那些今年馬上要當爸爸的朋友說「世界盃和老婆孩子哪個更重要,是個艱難的選擇題。想想清楚再做決定。」
2014年那次世界盃,兒子2歲,我一場比賽都沒看。孩子他爸半夜起來看沒看球,看了哪幾場,我全然不知,即使第二天知道了也不言語。因為我知道,有些話說了還不如不說。
「我」在帶孩子,「我」不能休息,所以憑什麼「你」能看球而不幫我一起帶孩子?
「我」在外面賺錢很辛苦,回到家「我」需要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放鬆一下,所以憑什麼「你」不能自己搞定一個娃,而非要我放棄「我」看球的權利?
類似的夫妻之間還會問:「為什麼女人們喜歡買買買?喜歡八卦?喜歡嘮叨?」、「為什麼男人們喜歡半夜起來看球?喜歡抽煙喝酒?喜歡沉默?」......這些因需求衝突而發生的矛盾,根本上來說都是兩性在存在焦慮面前不同的言語表現。
可見在婚姻里,最大的問題不是「好好說話」,而是「心理失衡」。
今天午休的時候跟一位很久不見的老同學聊天,我們從今天的股市崩盤聊到世界盃、競技體育,聊到生活的真相。最後,我們一致認為,生活根本不需要像賽場上那般激烈,而是需要歸於平淡的安心。
就像賀煒(本次世界盃央視五大解說之一)曾經說過的:
足球就是如此,一方的歡喜襯托著令一方的憂傷。人類的極端情感,在這一刻得到充分地體現和釋放。這就是足球,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如此深愛著足球這項運動的原因。
球員有自己的生活,每個觀眾也有自己的生活,當大家的生活交匯在這一刻,就形成了歷史的節點。在這裡,我們既是別人眼中的風景,別人也成為我們眼中的風景。
TAG:瞳心仲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