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血找癌?那是找虐
現在癌症發病率逐年增高,人們感覺周圍的親朋故友好多人都患癌了,不可避免地有些恐慌心理,擔心自己已經患癌而不自知。
怎麼辦?到醫院檢查唄。怎麼查呢?有人就說了,去查血,查腫瘤標誌物,如果高了,就可能患癌了。這種檢查簡便易行,就是抽管子血的事。
於是,各種查體項目中就加上了腫瘤標誌物一項,最長見的是癌胚抗原(CEA),其它還有甲胎蛋白(AFP)、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等。
我也經常面臨這樣的諮詢:「醫生,我查血瘤標升高了,怎麼辦?」
幾年前接手過一個國企老總,50多歲,沒有任何癥狀,查體CEA 11ng/ml,一個月以後複查12ng/ml了。他就有些焦慮了,看了幾個醫生,給的回答是「應該問題不大,但是也不能排除癌症。」
老總不幹了:那怎麼能行!這事必須弄清楚。於是住院全面檢查,胸部CT、腹部B超、肝臟胰腺磁共振,各種查血,胃鏡、腸鏡,全面查了一遍。肺結節、腸息肉又發現了一些問題,又是一番折騰。住院10多天後再查CEA,15ng/ml。
老總還是焦慮啊。我忍不住了,給老總仔細長談了一次,主要意思是:
查腫瘤標誌物找癌價值不大,問題很多;
人體內稍微有點炎症反應都會引起CEA升高,而這些炎症根本就發現不了,甚至腸息肉電灼以後的炎症反應都可能引起;
就是有癌,CEA也不一定高;
就是有些惰性的癌灶,也不一定有害;
而進展迅速惡性程度高癌症,很難在早期發現;
癌症篩查有標準,而您沒有達到那個標準;
別再折騰了,很多問題是搞不那麼清楚的。
老總終於接受了,出院。半年後複查,CEA正常了。
很多人面臨這樣的問題:腫瘤標誌物升高,有多大可能是患癌了?
這個問題很難說清楚,這要求醫生有時間,還要求病人有理解力。為了理解這一問題,咱們來學習兩個概念,再數學推演一下。
一項檢查臨床價值如何,看兩個指標:敏感度和特異度。
敏感度(sensitivity)又稱真陽性率,就是患者真有問題,並且別這一檢查查出問題的概率。計算公式是: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此值越大,說明診斷試驗越靈敏。
特異度(specificity)又稱真陰性率,就是我沒有問題,而這種檢查也顯示沒有問題的概率。計算公式是: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此值越大,說明診斷試驗越精確。
假設一種檢查的敏感度和特異度都是90%,這看起來很高吧,確實也很高,大部分檢查到不了這個水平。
再假設一種癌症的年發病率為100/10萬,這個發病率很高了,沒有那個癌症能這麼高。
隨機一個人,你去做了這種檢查,結果為陽性,這時你患癌的概率是多少呢?
隨機一個人有兩種可能,患了這種癌或者沒有。
患癌且被查出來陽性的概率為:100/100000×90%=90/100000=0.09%
沒有患癌而被查出是陽性的概率為:99900/100000×(1-90%)=9990/100000=9.99%。
二者相加結果為10.08%。
這時,你被查出陽性時,真是陽性的概率為不到0.09%÷10.08%≈0.89%。
好了結果出來了。作為隨機一個人,你去做這項檢查,有約十分之一的可能會被查出是陽性,而被懷疑可能有這種癌症。而這時你真正患這種癌的可能性不到1%。你有99%的可能性要做無意義的進一步檢查並承擔無意義的焦慮。
而如果上述靈敏度和特異度都換成80%,發病率患成50/10萬,計算結果如下:
患癌且被查出來陽性的概率為:50/100000×80%=40/100000=0.04%
沒有患癌而被查出是陽性的概率為:99950/100000×(1-80%)=19990/100000=19.99%。
二者相加結果為20.03%。
這時,在被查出陽性時,真是陽性的概率為不到0.04%÷20.08%≈0.2%。
也就是說,在被查出陽性結果後,你有99.8%可能會因此而需要做無意義的進一步檢查並承擔無意義的焦慮。
證明有癌相對簡單,發現有癌就是有了。相反,證明沒有患癌就麻煩得多,即使做了最詳盡的檢查,醫生也不能告訴你確定沒有癌症,因為數毫米甚至更小的癌症是無法被發現的,除非切下了用顯微鏡看。
對於腫瘤標誌物來說,人們有很大的可能會輕度升高,例如CEA,大小腸、肺、胃、胰腺、膽道、婦科等部位的炎症,而這些炎症你可能根本就覺察不出來,甚至都檢查不出來。也就是說,如果把CEA輕度升高作為陽性,假陽性率非常高,特異性很差,遠低於80%。
而很多癌症,CEA等瘤標並不升高,即使升高也在中晚期。例如中晚期結腸癌(Duke分期C、D期)時CEA陽性率可達70%以上,而Duke A、B期時敏感性只有30%左右。
咱們進行查體是為了發現早期癌症,如果把30%的概率代入上述計算,會發現:
大部分早期癌症不能通過這種檢查發現;
而結果為陽性的人,幾乎100%沒有癌,隨後的進一步檢查和焦慮純碎是找虐。
2018.06.16
註:確實達到了癌症篩查標準以後再去查癌,一般人健康人,沒有特殊問題,沒有必要。這個可以諮詢一下專業的醫生。
TAG:正說醫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