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家曾想滅掉秦國,搞了一次軍事改革,卻最終因此亡國
戰國後期,很多諸侯國都搞起來旨在實現富國強軍的改革。這些改革無外乎就是多開利源和國家軍國主義化,其中做的最徹底最成功的是秦國。在眾多所謂改革中,趙國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一直是被史家津津樂道的一個。
自從三家分晉之後,趙國的軍事實力一直不弱,也一直參與中原爭霸。趙武靈王即位前後,趙國的形勢並不好。從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到趙肅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的六十年間,趙曾多次興師向中原擴張,但由於不時受到齊、魏兩大國的強兵阻止,趙國南進戰略一直受阻。
趙武靈王塑像
趙成侯時代,東方齊國和西方秦國國力強大,趙國處於兩面受敵的被夾擊位置,魏國又趁機侵趙,還曾攻陷邯鄲。終肅侯之世,趙國已無力南進,只好在漳、滏水上修築長城,採取守勢。趙武靈王是趙肅侯的兒子,繼位之初,趙國依然處於戰略弱勢。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搞出的魏、韓、趙、燕、中山的「五國相王」事件中,趙國是唯一不好意思稱王的。趙武靈王說「無其實,敢處其名乎?」「令國人謂己曰『君』。」
諸國紛爭
趙國自三家分晉以來,開始佔有了原先晉國的北部。其領土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在今河北省南部和西北部;一部分在今山西省北部。由於有綿亘南北的太行山及中山國的存在,趙國實際上被分割成了南、北互不相連的兩大塊兒,中山國成了趙國南北領土聯繫的最大障礙。
從地緣政治上看,趙國的處境確實很尷尬,是個四面臨敵的「四戰之國」。趙武靈王自己就分析過這一問題:
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吾國東有河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無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黨,東有燕、東胡之境。而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
趙之四周有齊、中山、燕、三胡、韓、秦和魏。齊、秦、魏常與趙發生衝突。中山在趙國之北,公元前406年被魏國所滅,前380年復國。中山復國後,多次與趙發生戰爭,而它背後是齊國和魏國的支持。趙武靈王曾說過:「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繫纍吾民,引水圍鄗,微社櫻之神靈,則鄗幾於不守矣。」公元前314年,中山協同齊國攻燕,同時「南戰於長子,敗趙氏」,「中山恃齊、魏而輕趙」,儼然成為趙國北部的一大強敵。
中山國
趙武靈王的戰略是暫時避免捲入任何大國爭鬥,專心解決中山國的問題。趙武靈王二十年(前306年),趙國攻中山,「西略胡地。歸,使樓緩之秦,仇液之韓,王賁之楚,富丁之魏,趙爵之齊」,目的是試探各國對趙國打中山的態度。這些大國當時深陷中原紛爭,根本顧不上管中山國,所以趙武靈王在第二年開始大舉進攻中山。直到趙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趙國最終滅掉了中山國。
趙武靈王時代,趙國經營的重點雖然在北方,但是在西部也與強大的秦國發生衝突。趙武靈王時,趙與秦首次交戰在公元前318年,韓、趙、魏、齊、楚五國聯合攻秦,初戰失利。第二年,韓、趙、魏三國軍隊又集結進攻秦國,這一次又是大敗,趙國軍隊傷亡八萬多人。
趙武靈王
隨後幾年,秦不斷侵趙,趙損失慘重,失去中都等地。儘管在現實政治層面,趙國根本打不過秦國。但是雄心勃勃的趙武靈王卻有一個徹底擊敗並消滅秦國的「吞秦」之計。趙國之所以有滅秦的自信,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胡服騎射」之後短期的軍事力量增長。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其實就是趙國軍事制度的游牧化,是一種古典的軍國主義。
趙國的軍事氛圍和傳統,也使得趙國產生了不少的著名軍事家,如廉頗、趙奢、李牧等。但是,趙國卻沒有出現任何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家、政治家,史書中的藺相如也不過就是一個抖機靈嘴炮,沒有什麼政治建樹。與之相反,秦國卻出現了魏冉、范睢、呂不韋、李斯這些傑出的政治家。
廉頗
秦趙本是同源國家,為何出現兩種迥然不同的發展局面?這答案恐怕還是需要從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裡面找。趙武靈王的改革僅僅是一種技術層面的改革,趙國的經濟實力並沒有增強,故而其軍事實力的增強也僅僅是表象,是暫時的,其綜合國力依然沒有實現實質增長。秦國的改革「商鞅變法」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完成了整個秦國國家的軍國主義化,而趙國則是一個舊制度支撐下的虛假戰爭機器。
除了制度因素之外,趙國本身的政策也有很大的問題。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傳位於太子何,是為 趙惠文王 ,他自己則自稱為主父。 趙武靈王這麼安排,原本是想自己專註於對外戰爭,主要是他心中的「吞秦」大計,而讓兒子惠文王負責內政。 《史記·趙世家》記載:「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
趙惠文王
為了實施這一計劃,趙武靈王甚至還有一次親身微服入秦,探查敵情。趙武靈王「於是詐自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己而怪其狀甚偉,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馳己脫關矣。」
正在趙武靈王躊躇滿志地準備執行他的襲秦滅秦大計的時候,趙國的蕭牆之禍來了。趙武靈王既然已經傳位給兒子太子何,但又寵愛另一個兒子公子章,差一點搞出分代郡以封公子章,分趙國為二的餿主意。最終, 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這位被梁啟超吹成「黃帝之後第一偉人的」趙武靈王竟然被餓死於沙丘,是為「沙丘之變」。
秦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