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背負千古罵名的三任「暴君」,究竟何時才能得到公正的歷史評價

背負千古罵名的三任「暴君」,究竟何時才能得到公正的歷史評價

歷史從來就不是單一的正義與邪惡,只不過新的統治者出於對自身的需要而言,一般都會對前朝進行大肆的詆毀,以凸顯自己的合理合法性;也有些是因為得罪了天下文人,在死後,尤其是改朝換代之後,被口誅筆伐成「千古罪人」,現在就來說說歷史上的背負千古罵名的三任「暴君」,究竟是不是名副其實。

TOP、3 隋煬帝

背負千古罵名的三任「暴君」,究竟何時才能得到公正的歷史評價

對隋煬帝的評價,縱觀古今,覺得只有北京大學歷史學的蒙曼博士解讀的最透徹:隋煬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煬帝雖然無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業,沒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統一起來,所以才會有「巍煥無非民怨結,輝煌都是血模糊」的說法。」

確實,隋煬帝有功,但是無德。所謂無德,就是不識人君之大體,不知道君、臣、民之間到底應該怎樣處理關係。也就是內聖不足吧。隋煬帝是個絕對的個人英雄主義者,這種個人英雄主義,表現在他對於自身建功立業的狂熱追求上。

背負千古罵名的三任「暴君」,究竟何時才能得到公正的歷史評價

事實上,正是因為隋煬帝盲目追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英雄業績,忽略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忽略了人民的幸福感,才會有濫用民力的行為,才會有最終的失敗。帝王這種形式的縱慾帶來的災難,遠大於追求個人享樂所帶來的災難。

總的來說,隋煬帝在位期間,對內主持修建完善了京杭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改度量衡依古式;對外攻滅吐谷渾、討占城、征討契丹、大宴突厥、征討流求、三征高句麗等;與漢武帝何其相似?可惜他沒有漢武帝的命,尤其在唐朝建立後,隋煬帝被「黑」的可不輕。

背負千古罵名的三任「暴君」,究竟何時才能得到公正的歷史評價

隋煬帝,應該說是一位雄才偉略的帝王,但可惜過於急切的實現心中的理想和報復,卻忽略了對底下民眾的理解以及對野心家的壓制。這可能和隋煬帝本身是一個大文學家有關吧,過於的沉浸在自我的理想世界之中;棋差一著,如果能順利拿下高句麗,或許世界將因此而不同,隋煬帝也將不叫隋煬帝,而成為「千古一帝」也說不定。

TOP、2 秦始皇

背負千古罵名的三任「暴君」,究竟何時才能得到公正的歷史評價

關於秦始皇的功過是非,世人已經探討了數千年,卻始終難以統一。秦始皇對華夏的確是有大功,千古以來第一任帝皇,建立了統一的大秦帝國,而且後世所認為的「大一統」概念,都是以秦地為標準,北宋就是因為少了幽雲十六州至遼東半島一塊,而被認為並不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而且秦始皇在完成統一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將國家統治延續下去,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雖然因為種種原因,導致秦始皇「傳萬世」的理想失敗,但卻被劉邦完整的繼承了下來,所謂「漢承秦制」就是出自這裡,但是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將秦始皇的理念徹底貫徹完成,形成了「漢」的概念。

背負千古罵名的三任「暴君」,究竟何時才能得到公正的歷史評價

而批評秦始皇的,主要是兩大點,第一是「焚書坑儒」;第二是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其實關於所謂的「焚書坑儒」,歷史上早就有了論證,秦始皇並沒有真的「焚書坑儒」,僅僅只是「焚詩書,坑術士」,為何要焚詩書呢?為了國家思想上的統一,可惜並沒有完成,還是漢武帝劉徹「獨尊儒術」完成的思想大一統;坑術士更不用多說了,江湖騙子,死不足惜。

那所謂的「苛政虐民」呢?秦法從來嚴苛,但是古往今來,卻從沒有哪一朝哪一代在法治上有能超越秦朝的,後世多為人治,唯有秦朝實行法治;法治和人治的區別在於,人治得一時之人氣,卻禍害千年;而法治卻是禍在當下,利於千秋;哪個朝代想真正傳承千年萬年,必須嚴格實行法治,人治的結局就是滋生貪腐,導致國家滅亡。

背負千古罵名的三任「暴君」,究竟何時才能得到公正的歷史評價

秦始皇也的確過度的消耗了民力,如修建馳道,連接萬里長城,修築阿房宮(真偽存疑);是什麼讓秦朝二世而亡?總結的說並不是秦始皇的錯,如果不是秦始皇英年早逝,宦官趙高沒有掌權,立秦二世胡亥為帝的話,那些六國遺民哪個敢反?哪個能反?如果不是趙高弄權,將秦法破壞殆盡,又哪來的民不聊生?無將可派?

TOP、1 商紂王

背負千古罵名的三任「暴君」,究竟何時才能得到公正的歷史評價

商紂王是中國商朝最後一位君主,但是商朝的出現,似乎就是一個悲劇,除了商湯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以外,其餘的多數時間國運不濟,君與臣、統治階級內部充滿了殺戮。在經歷了「九世之亂」之後,到了帝辛即位時期,已日薄西山,積重難返。

帝辛(商紂王)天資聰穎,聞見甚敏,才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深得父皇帝乙歡心。帝辛繼位後,重視擴張領土,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把中國疆域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國土則擴大到今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

背負千古罵名的三任「暴君」,究竟何時才能得到公正的歷史評價

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並未保衛商朝的安全,反而加速了商朝的滅亡。此時商朝西部,一個國勢如日中天的諸侯國(周國),正對商朝虎視眈眈。得知帝辛統治集團分崩離析,王族重臣比干被殺,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而商軍主力遠征東夷,朝歌空虛,周武王即率諸侯聯軍伐商。

帝辛驚聞周軍來襲,只好倉促武裝大批奴隸、戰俘,連同守衛國都的軍隊總計十七萬,開赴朝歌以外四十里的牧野迎戰。想不到這些大批夷人、奴隸組成的軍隊,忽然一夜之間嘩變,潰不成軍。

背負千古罵名的三任「暴君」,究竟何時才能得到公正的歷史評價

周人居然不費吹灰之力,長驅直入,兵臨朝歌城下。帝辛逃跑,退入城中,登上鹿台,把他的寶玉都穿戴在身上,在摘星樓自焚而死。帝辛死後,周武王象徵性的用黃鉞砍掉他的腦袋,妲己也被殺。

可笑的是,周朝建立後,不斷的將「髒水」潑向妲己,其實一個女人真的有那麼大能耐?商紂王應該是商朝歷史上少有的有為之君了,借對外擴張引導內部矛盾轉移,從而達成統一,這是後世很多朝代的慣用手法,奈何在主力還沒回來的時候,老巢空虛之下,被周國乘虛而入,也是可惜了。

背負千古罵名的三任「暴君」,究竟何時才能得到公正的歷史評價

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有人看了《封神演義》後,不禁發問,為什麼商紂王是一個如此昏庸的暴君,殘害忠良,卻還有那麼多能人異士願意挺身而出的相助商紂王,甚至有不少人到死都對商紂王忠心耿耿,是歷史有什麼隱藏了嗎?的確,如果真的是一個眾叛親離的君王,還會有那麼多忠臣良將甘願為他赴湯蹈火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白歷史 的精彩文章:

盤點《西遊記》中隱藏的四大牛人,孫悟空師傅排第二,鎮元子第三
唐太宗下令配享唐高祖廟庭的四大功臣中,為何有一人沒進凌煙閣?

TAG:黑白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