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是個好東西,老子《道德經》四個字透露什麼是最高的智商
老子《道德經》第33章說:「知人者智。」意思是說能認識別人,是一種心智、智慧。這就是人際交往中的識人問題,組織管理中的用人問題。人際交往中,中國有句古話「不識字好吃飯,不識人沒飯吃。」企業管理中也有句古話「用人不當,有業等於無業。」那麼老子《道德經》能給我們現代人帶來什麼智慧呢?
老子《道德經》說:「知人者智。」既然是「智」,那麼也有個智商的問題。老子那個時候沒有智商的概念,智商是智慧的表現。在「知人者智」這個智商上,確實人和人之間是有差異的,有的人特別厲害,智商很高,有的人活了一輩子,看人老是走眼,老師栽在別人手裡,事業不成功,人生很糟糕。老子的「知人者智」有以下幾層意思:
一是說明了老子說的「知人者智。」能認識別人,確實是一種心智、一種智慧。人際交往需要這種「智」,並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這種「智商」。
二是有「知人之智」的高智商的人,他們有解讀別人,洞察別人的能力,甚至可以做到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就能看清一個人。他們有著極強的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在無聲中聽到信息,在無形中看到信息,從而解讀出這個人、這個人在想什麼,想幹什麼,幹了以後又會怎樣,等等。
三是老子「知人者智」,區區四個字,雖然很簡單,但是這四個字是對歷史的、現實的人際交往經驗的高度凝練和總結,而且這四個字可以指向未來,不管任何時候都是顛覆不破的真理。
知人者智,好,我們知道了,可是怎麼做到知人呢?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老子所說的那樣境界。這裡,我們可以借鑒莊子九征識人法,前人總結出了識別一個人行之有效的識人方法,用幾個字概括就是::「遠」、「近」、「易」、「煩」、「危」、「卒」、「雜」,等。
什麼意思?這就是提供你去考察、認識一個人的視角、切入點、坐標系統。
比如第一、第二是「遠」、「近」這兩個方面,是教你遠距離、近距離地考察一個人。這個人當他一個人在外地很遠的地方辦事,沒有人監督他時,他是怎樣辦事的,特別要考察他忠心不忠心、忠誠不忠誠。相反這個人他就近在你身邊辦事,看他什麼呢?看他是不是尊重、敬重你,而不是因為親近而狎,就沒大沒小,骨頭輕了,態度不莊重。
還有三是「易」,是干容易的事情,看他是什麼表現。四是「煩」,是干繁瑣的事情,看他是什麼表現。五是「危」,是干危險的事情,看他是什麼表現。六是「卒」,是面對突然發生的意外事情,看他怎樣對付。七是「雜」,是面對紛雜亂麻樣的事情,看他怎樣處理,等等。
這七個字就是前任在對老子《道德經》「知人者智」領悟基礎上所做的總結,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知人」的方法,這也是古人的「知人之智」。那麼,前人的智慧又從哪裡來的呢?還是來自老子的《道德經》,它就是一個智慧的寶庫
/完/
※宰相肚裡能撐船,能原諒老婆偷情的宰相果然不一般
※女教師生死時刻用身體做學生肉盾,不治身亡,這能否為老師正名?
TAG:道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