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第一家肯德基餐廳,給中國人帶來何種衝擊?

第一家肯德基餐廳,給中國人帶來何種衝擊?

文 | 諶旭彬

1987年冬的一個雪天,肯德基在中國的第一家餐廳,於北京前門正式開張。

時人回憶當天的情形:

「雖然下著雪,但門口排隊的人群快要擠爆了,工作人員不得不打電話求助公安來維持秩序。最後公安出了主意,在外面排隊,一次放幾個人進去,當時隊伍在外面繞了一圈,一排就兩個小時。」

對習慣了國營飲食店服務員臭臉的中國人而言,這家「美國肯德基家鄉雞」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消費體驗。

時為《讀書》雜誌編輯的揚之水,在日記中留下了自己當年的用餐感受:

「……新近開張的『肯德基家鄉雞』,……這裡倒真是『微笑服務』(但未知能否保持下去),樓下買好,端到樓上就餐,廳堂布置得頗有村舍風,樸質而雅潔。沒想到的便宜:我們六個人(三位東道並李陀、王焱、吳彬)一人一份『兩塊雞』,只花了四十二塊錢,不過這是最低規格的『份』,除兩塊雞外,另有一坨土豆泥,一格生菜,一個小圓麵包,雖則簡單,但確能飽人,而且味道不錯,炸雞是極鮮嫩的。

圖:1987年,第一家肯德基餐廳在北京前門開張

今人可能已經很難想像,在80年代的中國推行「微笑服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號稱「新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酒店」的深圳竹園賓館,在80年代初,就曾因為推行「微笑服務」,發生過一場風波。

當時,香港投資方要求賓館實行規範化管理,客房須每天清理,洗手間保潔後須噴香水,女服務員須化妝上班,所有工作人員對待旅客須笑臉相迎。但在賓館的「深方經理」等人眼裡,「女服務員塗口紅被認為是資產階級小姐作風,服務員掛胸牌對顧客微笑彎腰被稱為低級趣味」,他們帶領服務員堅決與香港投資方作鬥爭:「規定女服務員不能抹口紅,不能化妝,不能開展『微笑服務』。」

事情最後發展至深圳市委派出工作組,進駐竹園賓館,才勉強得以解決。

肯德基所要求的「微笑服務」,也同樣一度得不到他們招募的中國僱員的認同。據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第一任中方董事長夏覺回憶:

「美方人員三令五申強調,不但要保證食品質量和本店紀律,還要求每一個服務人員必須和顏悅色,面帶笑容,否則便不予任用。就說微笑服務,這一點堅持下去也不容易,常有服務員來找我,說:『董事長,這麼要求誰受得了呢?一天連續微笑8個小時,到晚間臉上肌肉都疼。』

被國人遺忘了的,不僅僅是「微笑服務」,還有權利與責任的對等。

據夏覺回憶:

「還有個女員工小張,挺精幹的,但老遲到。肯德基有規定,遲到一次口頭警告,第二次就書面警告,第三次除名。這事由外方總經理沈啟順管理。當時北京還是鐵飯碗盛行的時候,哪有開除一說。她爸爸是屠宰廠的,聽說女兒要被開除,嗬,拿殺豬刀就來了,非得見到外方總經理不可,說:『你們美國人憑什麼跑到這兒來,說把我們孩子開除了就開除了,有這個規矩嗎?』我就跟他解釋,拿合同條例給他看……」

類似的情節,也發生在竹園賓館風波之中。在那裡,拒絕微笑服務、拒絕上班的員工,仍固執地認為:

「工作是國家給我的,小小竹園賓館不能改變這些待遇。」

「社會主義還開除人,天大笑話」。

除了「微笑服務」帶來的衝擊,「美國肯德基家鄉雞」開在北京前門,也傷害到了部分國人的民族情感:

「開業那天記者招待會就有人提出來了:這個地方為什麼讓外國人來經營,而且是經營炸雞?中國有的是吃雞的辦法,什麼道口燒雞,德州扒雞,好多呢,肯德基還跑到前門,……合適嗎? 當時有一位負責當地市場管理的主任, 看到快餐廳門口立著山德士上校的像真人一樣高,他就出來反對,說:『你們趕快撤了,毛主席像你不立,你掛山德士一個外國人像, 還跟毛主席像立對面,是反對毛主席! 』給我們啪地扣了一個大帽子。我耐心解釋說,這山德士像只是一個商業招牌。你如果把毛主席像弄這來站崗,合適嗎? 經過反覆解釋,他也就同意了。」

圖:1980年代,北京前門的肯德基餐廳

1987年,是一個真正的開放之年。歡迎肯德基走進來的同時,中國人也在嘗試著想要走出去。

這年的9月14日晚,在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計算機系主任維爾納·措恩(Werner Zorn)教授的幫助下,一批中、德科學家,聚集於北京車道溝10號中國兵器工業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的一棟小樓里,嘗試用一台西門子7760大型計算機,向世界發出中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

郵件沒有能夠在當天發出去。

失敗的原因並不複雜,據參與其事的阮任成解釋:

「我們的大型計算機要呼叫義大利的打包分包器,告訴它『我有事兒找你』,但是我們呼叫得太頻繁了,對方反應不過來,回過來就是一串問號。只要在兩次呼叫中間停一會兒就好了。」

圖:1987年9月14日,中德科學家在北京車道溝等待來自卡爾斯魯厄大學的反饋

9月20日的20:55,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終於成功發送給了德國的卡爾斯魯厄大學,以及美國的的蘭維伯(Lawrence Landweber)、法伯爾(David Farber)和愛爾蘭的詹寧斯(Dennis Jennings)等計算機科學家。

這是中國與國際計算機網路的首次成功連結。

不過,這個連結是臨時性的。缺少CSNET(美國計算機科學網)的正式批准,連結沒有任何保證,隨時可能中斷。

維爾納·措恩(Werner Zorn)教授再次向中國提供了幫助。他聯繫了美國特拉華大學的代夫·法伯爾(Dave Farber)教授、威斯康星大學的拉里·蘭維伯(Larry Landweber)教授,他們是CSNET的執行委員。二人再與美國科學基金會(NFS)聯繫,幫助中國獲得了NFS的批准。

1987年11月8日,NFS的主任斯特芬·沃爾夫(Stephen Wolff),在一封寫給 CSNET 和 BITNET(美國大學網「Because It』s Time Network」)執行委員會的信中,公開表達了對中國接入國際計算機網路的歡迎。

這一天,成為中國正式與他國建立 CSNET 電子郵件連結的日期。

據拉里·蘭維伯教授披露,在1987年,白宮曾介入其事,要求沃爾夫撤銷歡迎中國接入國際計算機網路的「政治性認可」,但被沃爾夫拒絕了。沃爾夫有自己的處事哲學:

「事先不會去徵求政府的同意,事後才會去尋求當局的諒解」,「他們是白宮,而我們是學者。我們可以忽略白宮,所以我們忽略了要求關閉同中國的網路連結的命令。我們認為這種連結非常重要。」

參與其事的中方人員,如王運豐教授、李澄炯博士,並不了解上述波折。李澄炯博士甚至已記不清諸多回信者的姓名和信件內容。但他對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的內容,卻記得很清楚:

「我們大家都聚攏在『7760』周圍,……開始進行電子郵件的試驗發送,並在郵件上方標明『testing』字樣。郵件傳輸的調試完成後,就剩下寫郵件內容了。寫點什麼呢?措恩當時坐在電腦前問我們。我問技術顧問王運豐教授,國內正在改革開放,我們應該傳達中國人要走出去,向世界問好,你覺得如何?王運豐贊同了我的觀點。

郵件的具體措辭是: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越過長城,我們可以到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1987年的中國,有一顆淳樸的自由之心。

圖: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的具體內容截圖

注釋

《舌頭的回憶:雪中排隊兩小時只為嘗嘗洋快餐》,《北京晚報》2008年10月21日。

揚之水,《<讀書>十年·1987》。

董建中/主編,《深圳經濟變革大事》,海天出版社,2008,第44~46頁。

劉慧娟,《落戶北京的第一家肯德基——訪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第一任董事長夏覺》,《北京黨史》2010年第1期。

也有意見認為,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是由吳為民教授於1986年在北京710研究所,發送給瑞士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斯坦伯格教授。見:《追蹤中國第一封E-mail》,收錄於《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同心出版社,2014,第217~220。

傑伊·豪本(Jay Hauben),《1987 年中國首次國際電子郵件連接的實現及其歷史訂正》,《科學文化評論》2013年第1期。

http://www.ais.org/~jrh/acn/ACn16-2.pdf

《越過長城,走向世界!回望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發出30年》,《科技日報》2017年9月19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達爾文真的稱讚過《本草綱目》嗎?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