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家族後裔為何大都不得好死?

諸葛亮家族後裔為何大都不得好死?

諸葛亮家族後裔的命運,令人嘆惋。

諸葛亮嫡子諸葛瞻雖然擅長書畫,也曾官至輔國大將軍,魏國大兵壓境時寧死不降,氣節亦頗可嘉,但其政治軍事才能一般,名聲地位全來自官二代身份,終難免兵敗身殞。

諸葛亮親侄諸葛恪的命運更慘。諸葛恪是東吳重臣諸葛瑾的長子,他幼年即被孫權賞識,後來更是權傾朝野,聲望威勢超過乃父,而足可與其叔相當。但其最終結局卻是慘遭滅門,不只迥異父叔,也不及堂弟。其取禍之道,在於獲取巨大權力之後,人格品性發生了異化。

關於諸葛恪小時候的聰慧敏捷,有許多傳說故事。

諸葛瑾字子瑜,臉長得特別長,長得像驢。有一次,孫權大會群臣,諸葛恪也跟著父親去玩。孫權和諸葛瑾開玩笑,叫人牽來一頭驢,還在驢的臉上題上「諸葛子瑜」四字,眾人一見哄堂大笑。諸葛恪看父親受窘,就向孫權跪拜說:「請給我筆,我想增加倆字。」孫權讓人遞給他筆。諸葛恪於是在「諸葛子瑜」四字下面寫上「之驢」二字。眾人再次鬨堂。孫權欣賞他的機敏和處事得當,就把那頭驢賜給了他。

孫權接著讓諸葛恪給大家勸酒。勸到張昭跟前,張昭因為年紀大了,又已經喝紅了臉,就說啥也不肯喝。諸葛恪再勸,張昭不高興地說:「你這是不尊敬老人!」孫權在一旁給諸葛恪加油鼓勁:「你要是能說得張爺爺沒話說了,他就肯喝了!」諸葛恪就說:「我聽說古時候師尚父九十歲了還帶兵打仗不服老,現在衝鋒陷陣的事讓您在後面,吃肉喝酒的事讓您在前面,怎麼算不尊敬老人呢?」張昭只好喝了。

一隻白頭鳥落在大殿上,孫權問諸葛恪:「你認得這是什麼鳥嗎?」諸葛恪說:「是白頭翁。」張昭由於吃過這小孩的虧,現在懷疑諸葛恪又在戲弄他的滿頭白髮,就主動發起攻擊:「陛下,這小子是騙您呢。我沒聽說有什麼白頭翁。您問問他,沒有白頭母,哪來的白頭翁?」諸葛恪馬上反唇相譏:「這個還要成對啊?我問您,有一種鳥叫鸚母(鸚鵡),您給我找來只『鸚父』看看!」張昭無言以對,引得滿座大笑。

諸葛瑾心裡雖然得意,但怕張昭太難堪,趕緊出來打圓場:「這孩子都是小聰明,長大後不一定能保家啊!」

其實,諸葛瑾心裡還是很以這兒子為驕傲的,所以此後上殿見駕總帶著他。他覺得要是讓皇上看上了,起碼弄個外交官做做,最不濟也弄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啊。估計他私下裡對兒子作過一些輔導,比如設想出孫權可能問到的問題,並給他制定幾種備選答案。

諸葛恪再次跟父親出席孫權舉行的宴會時,其外交才能就顯示出來了。

孫權知道這小傢伙有趣,故意問他:「你覺得你父親和你叔叔誰更了不起?」諸葛恪回答:「我父親。」孫權問為什麼,諸葛恪說:「我父親知道誰是值得伺候的主公,我叔叔卻不知道。」孫權聽了開懷大笑。

蜀國的使節到了。孫權對來使說:「你們丞相這位侄子喜歡騎馬,你回去告訴孔明先生,給他弄匹好馬啊!」話音未落,諸葛恪馬上向孫權下跪致謝。孫權說:「馬還沒送來呢,你謝什麼啊?」諸葛恪回答:「西蜀不過是陛下您牆頭外面的馬圈,您下了詔,馬一準兒送來,哪能不謝?」他知道叔父不會怪他,而在孫權這裡,他的印象分不斷增加。

熟到一定程度,他連太子都敢調笑。太子有一次嘲弄他說:「你可以吃馬屎。」諸葛恪回答:「你可以吃雞卵!」孫權在一旁裁判道:「人家讓你吃馬屎,你怎麼讓他吃雞卵?」諸葛恪說:「馬屎和雞卵不都是從一個地方出來的嗎?」這話說得也是分寸極佳:既作了反擊,又無傷大雅、沒有亂尊卑秩序。

要說諸葛恪只是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平庸,也不對。孫權後來對他委以重任,也是基於長期觀察考驗,對其政治軍事才能心裡有底。

諸葛恪成年後建立的第一件功勛,是建設東吳封建主義新農村,為山民設置定居點。

當時丹楊一帶山勢險峻,百姓狂野不馴。東吳政府雖多次發兵進剿收編,猶如高射炮打蚊子,難免無功而返。這事連諸葛瑾都沒辦法。諸葛恪屢次請求讓他去干,保證三年之內能為朝廷拿下,並收編山民,訓練成四萬士兵。他父親對此並不看好。還是孫權最終同意了,拜他為撫越將軍,領丹楊太守,給了他三百人的騎兵。那年諸葛恪三十二歲。

諸葛恪到任後並不急於作戰。他給當地四郡長官發布命令,讓他們暫時各保疆界,建立地方武裝,那些已經歸化的山民都在山外建立定居點。又讓手下將領把守要道,對山裡實行封鎖。等山裡莊稼熟了,就讓士兵去搶割。這樣,山裡舊糧吃完,新糧收不上來,山民耐不住飢餓,只好出來自首。諸葛恪又下令:「凡是歸順來的山民,都要撫慰,讓他們搬到山外定居點來,不能歧視,更不能隨便拘捕。」有一位屬下抓到一個有前科的山民,發現這人還是有叛逆之心,就把他綁到丹楊府交給諸葛恪。諸葛恪不僅沒有懲罰被捕山民,反而以違反命令的罪名,把綁人的官吏斬首示眾。山裡老百姓們由此知道官府只不過想讓他們出山定居、接受管理而已,就都扶老攜幼出山歸順。三年期滿,諸葛恪果然徵得四萬兵員。他自己留一萬,其他分給別的將領。

孫權表彰嘉獎了諸葛恪,給他加官進爵。此後,他又屢建功勛。陸遜死後,他取代了陸遜原來的位置。孫權死後,諸葛恪更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他在孫峻配合下先下手為強,消滅了與之爭權的中書令孫弘。接著採取一系列贏得民心的新舉措。當時他一出行,百姓們都伸長脖子,要看一看諸葛大人的尊容。

但是,在一次大敗魏軍之後,諸葛恪逐漸有了輕敵之心,而且他越來越自信,自信得超乎自己能力的實際,而且剛愎自用,覺得自己一貫正確,自己的意願就是法律,容不得任何不同意見,重大決定也不同任何人商議。

他好大喜功,想要發二十萬大軍伐魏,朝野上下都不以為然。他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論證出兵理由。故交丹楊太守聶友進諫,他回復說:「你說得雖然也有道理,但你見小不見大。好好學習我的論文吧,這樣你才能開竅!」於是強行出兵,引得百姓騷動,逐漸失去人心。

伐魏大敗。在撤退的路上,天氣酷熱。看到士卒傷病倒斃途中,填滿溝壑,倖存者則哀呼號叫,他卻若無其事。於是,大家的失望逐漸變成憤怒。

諸葛恪仍無悔意,繼續實行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做法,隨意罷免或懸置他不信任的官員,輕者驅逐,重者斬首,而只任用自己的親信,繼續窮兵黷武。

孫峻早就不滿諸葛恪,於是與皇上孫亮密謀,設「鴻門宴」誅殺了諸葛恪。他的全家都被殺絕,外甥張震、親信張約和朱恩等,也被滅了三族。

一度如日中天、不乏才幹的諸葛恪,之所以最終身敗名裂,禍及全家,殃及後代,其主要原因,《三國志》認為是「驕且吝」。

而用現代觀念看,則首先是因權力使他的人格品性發生了變異,使他變得過於相信獨裁,容不得異己,聽不進、也根本不想聽別人的意見。雖然封建體制本質就是專制,但即使是皇上,賢明者遇大事也要徵求群臣看法——孫權在赤壁之戰前夕不是先讓大家暢所欲言嗎?明君的獨裁只是在最後必須決斷的時候。獨裁併不等於獨斷專行、一意孤行。諸葛恪畢竟是個聰明人,冷靜時,他對自己性格的弱點還是清楚的——看看他給陸遜、給弟弟諸葛融的信,他說的頭頭是道,所以陳壽說「若躬行所與陸遜及弟融之書,則悔吝不至,何尤禍之有哉?」但權力還是讓他性格扭曲,頭腦發熱,忘乎所以了。

再就是他沒有真正的朋友。由於諸葛恪不能誠以待人、平等待人,除了家人,他信任的只有張約和朱恩這樣的奴才,沒有諍友,連老朋友聶友也不被他尊重信任。關鍵時刻,光靠奴才是保不住命的。孫峻、滕胤也曾與諸葛恪結成過聯盟,但那都是利害關係。利害一變,盟友就變成了殺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葉之秋 的精彩文章: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決策高遠,為何將皇位傳給弟弟致使兩兒子慘死?
岳飛受盡秦檜誣陷折磨,為何唯獨聽了一個獄卒的話才簽字畫押?

TAG:葉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