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覆蓋炮擊就打垮了美軍兩個營!探秘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喀秋莎火箭炮
如果你問起一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過的德國老兵,在東線戰場上最可怕的東西有哪些,他會很明確的告訴你:T-34系列坦克,伊爾2/10系列攻擊機以及幾乎無處不在的「喀秋莎」火箭炮。在德國人眼中,這款名為「斯大林管風琴」的火箭發射器無疑是其陸地單位的噩夢。儘管精確度並不高,然而只要有一發落到附近,強大的衝擊波就會嚴重毀壞軍備設施。它對德國人來說是個不折不扣的「死神」,然而對蘇軍士兵來說,「喀秋莎」無疑是最具有破壞力和威懾力的戰術性武器。
這款名叫BM-13型的火箭發射車於1938年進入研製後僅僅一年就進入了服役階段。
BM-13
BM-13總共可以攜帶16枚M-13型132毫米的火箭彈.對於那些正處於集結中的敵軍部隊來說,使用「喀秋莎」來進行一定距離的射擊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但喀秋莎脆弱的生存性和極大的危險性也使其極其需要己方高炮和步兵單位保護。雖然其射程最遠可以達到9公里左右,但由於精度問題,其單發發射的命中率和效果顯然不如齊射。因此,將「喀秋莎」大規模集中起來使用才是較為正確的做法。
BM-13系列家族所延生出來的各種火箭發射車。其中甚至有使用T-60坦克底盤的型號!
輕裝,高機動乃是「喀秋莎」的特點,而其所使用的專用橡膠輪胎也能輕鬆政府蘇聯那坑坑窪窪的土地。
而二戰結束之後,喀秋莎的故事還沒結束。
抗美援朝作戰期間,作為援華物資的BM-13「喀秋莎」寶刀未老,再一次用兇狠潑辣的火箭彈教訓了狂妄的美軍部隊。1951年9月1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喀秋莎」火箭炮的首戰日。當日,第203火箭炮團的24門喀秋莎對位於後洞里的美軍部隊來了次覆蓋性炮擊。隨後,解放軍步兵展開突破。順利將美軍第7師2個營打垮,佔領了陣地,而此乃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鮮的第一戰。
志願軍的喀秋莎齊射,毀天滅地。
上甘嶺戰役期間,喀秋莎火箭炮團以「熱烈」的炮火支援著奮戰在陣地上的志願軍步兵,給予了步兵強大的士氣鼓舞。志願軍的通訊員們總能在電報中截獲美軍的求救信號:「我們遭到敵軍毀滅性炮火打擊!請速速派遣空軍前來支援!」可以說,「喀秋莎」也是志願軍能夠打贏朝鮮戰爭的一個重要因素!
本文為築壘地域原創作品,主編原廓,原著木言北。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為什麼國民黨的情報戰線輸得一塌糊塗?從一封抓捕「共諜」的電報說起
※前蘇聯軍事體系的余脈:捷克地空導彈部隊的2K12「立方體」圖鑑
TAG:築壘地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