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掌管180萬件文物,五代住在故宮,他比皇帝還了解這些寶物!

掌管180萬件文物,五代住在故宮,他比皇帝還了解這些寶物!

關注匠心之城,遇見詩意生活關注匠心之城,遇見詩意生活關注匠心之城,遇見詩意生活關注匠心之城,遇見詩意生活

關注匠心之城,遇見詩意生活

要對得起前人,

也要對得起後人。

「大內總管」梁金生

如果現在的故宮,

還有「大內總管」這個職位,

我想,

大概就是梁金生的樣子。

每天一大早,

在簡單的洗漱和早餐之後,

梁金生就出門了。

他騎著一輛自行車,

越過大街,穿過小巷,

最後進入故宮午門。

再騎上一會兒,

就到了故宮文物管理處。

跟午門前熱鬧的場景不同,

這裡很安靜,屋子也不大,

一桌,一椅,一櫃,

再容不得其他。

再看看牆上的時鐘,

剛剛好八點,

梁金生順手打開電腦,

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在他的辦公桌上,

堆滿了一疊疊的文物資料,

每天,他要把這些資料

一一對照,理順,

再逐個記入電腦,

不容許出絲毫的差錯。

如果說,

清朝的大內總管這麼做,

還有些懼怕皇威的成分,

干不好可是要分分鐘掉腦袋的;

那麼,梁金生的認真,

則是發自於內心的敬畏,

他說:

「要對得起前人,

也要對得起後人。」

要說梁家跟故宮的緣分,還得從清朝時期說起,即梁金生的高祖父。

他是如意館裡的畫師,並把這份工作代代延續。而傳到梁金生爺爺梁廷煒這裡,時間已經到了清末。

隨著溥儀的離開,1925年,故宮博物館成立,梁廷煒也從宮廷畫師,轉身成了故宮的一名工作人員。

急速轉變的身份,

國家又正值風雨飄搖,

要說不惶恐是騙人的。

這座皇家宮殿裝了多少寶藏,

再沒人比梁廷煒更了解,

多少寶藏被偷,被搶,被燒,被毀,

也沒人比他痛心。

害怕的日子還是來了,

「九一八」事件爆發,戰火肆虐。

從地圖上看,

它就像一隻沾滿鮮血的魔爪,

緩緩伸向華北,

準備奪走民族的心臟。

為了保護國寶不被洗劫,

故宮組織寶物南遷西移,

那夜午門前,

趁著暗淡渾濁的月光,

梁廷煒帶著一萬三千多箱寶物,

逃離了北京,

而這一逃,便是16年。

先到上海,

再轉入南京,

後又兵分三路西遷入蜀,

文物到哪兒,

梁廷煒的家就在哪兒。

在這奔波的路途中,

梁家的五兄妹出生了。

由爺爺梁廷煒做主,

以所到之處取名,

所以,

先是梁峨生,梁嘉生,梁金生,梁寧生,

最後是梁燕生,

五兄妹的名字,

正好連成了文物的遷移路線圖。

神奇的是,

帶著文物逃離,一路顛簸,

遇戰火,匪盜,天災人禍不斷,

卻沒有一件遺失損壞。

人們都說,

這是「文物有靈」,

可真的只是這樣嗎?

若非梁家和所有工作人員以死守護,

就沒有文物完整回歸北京的這天。

就在等待回京日期來臨的一天,梁廷煒突然收到命令,要他帶著一批文物1680箱離開大陸前往台灣。

本以為這是文物遷移的一站,未曾想,這一去,竟是天人永隔。

幾十年後,梁金生借熟人打聽爺爺在台灣的事。人們告訴他,梁廷煒一直穿著長衫、拿著書本望著北方,念叨著回京的那天。

1972年,

梁廷煒和其夫人相繼在台灣離世,

而遠在大陸的兒子梁匡忠卻無法得知消息,

同時期,年少的梁金生,

因這層「海外關係」,

被下放到內蒙古幹活兒,

直到1979年,

才終於回到日思夜想的北京城。

填報志願的那天,

梁金生想也不想就寫下「故宮」。

「只要能進故宮工作,

讓我做什麼都可以。」

結果卻因為超齡(31歲),

被分配到故宮工程隊,

成了一名瓦工。

在房梁邊爬上爬下,

梁金生髮現故宮的很多舊磚上,

都刻有窯燒和監工記錄,

他覺得很好,

便把它們留了下來,

而這些磚石後來

成為研究故宮建築史的一個重要資料。

被調到故宮文物保管部,

是5年後的事了,

或許是冥冥中的註定,

他重新做回父親、祖父的工作。

在這裡,

他看到祖上的幾幅字畫,

雖不屬於自己,

那又有什麼關係,

只要完整保存好,

一代代留下去也就行了。

最讓人心疼的,還是那些流失在外的文物。

當年溥儀退位時,帶走了大批文物,有些散落全國,被當成舊貨壓在百姓家床底,有些被賣至海外,成了別人博物館裡的寶貝······

故宮建館之後,編纂了好幾本《故宮已佚書籍書畫目錄》,為的就是讓更多人看到,快點找回這些文物。

梁金生每日都會看一看這些目錄,能找回一件,他就在目錄前畫個圈圈,然後再跟同事四處打聽,哪裡還有文物遺失的信息。不管付出多少金錢和汗水,都要把它們找回來。

記得出價最高的一次,

是隋朝一幅書法作品《出師頌》,

那時嘉德拍賣公司出價2200萬元。

《出師頌》

2200萬可不是小數目,要不要買?梁金生覺得要買,故宮書法有西晉的《平復帖》,有東晉王珣的《伯遠帖》,唐宋的就更多了,唯獨缺了隋朝。

跟一批專業人員像畫家徐邦達、啟功先生等仔細討論、一再辨認真偽之後,2003年8月,故宮終於迎回遺失80年的《出師頌》。

那天走進辦公室,梁金生輕輕地翻開目錄,在《出師頌》那一行邊,畫上了一個圈。

能找回來的,

什麼都不算問題,

最揪人心的,

是眼看著文物在眼前,

卻不能把它放回故宮,

這感覺,

大概像是看著自己家的孩子,

卻要被別人帶走一樣心痛。

安思遠

1996年,

美國人安思遠帶著自己珍藏的

北宋字帖《淳化閣帖》的其中3卷,

來故宮辦展。

整整那段時間,

梁金生都在想著,

怎樣才能讓他把字帖留下來。

直到臨走那天,

安思遠提出一個條件:

「絕不出售《淳化閣帖》,

但可以考慮用故宮朝珠等珠寶來換。」

換不換?梁金生很快否定了,這也是文物,那也是文物,絕對不能顧此失彼,暫時只能看著它被帶走。

好在安思遠晚年,有感於中國的誠意,以45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把《淳化閣帖》3卷賣給上海博物館。

目錄上的文物1000來件,

至今找到的不到100件,

搜尋過程漫長,需要等待,

但故宮的文物清理,

則是刻不容緩。

由於時代局限,故宮文物保護做得不到位,春冬風沙,夏季高溫,許多文物都遭到情況不一的損壞;

另外,以前記賬靠手寫,年代久遠下來,很多字體已經模糊,文物進出分賬不一致,帶來了各種麻煩。

就這樣,一個不太懂得上網打字的老人,一點一點學起了拼音,戴著一副眼鏡,看一眼書,再看一眼鍵盤,一字一頓地往電腦里輸。

2004年,

故宮開始第五次文物大清點,

由梁金生主持完成。

前故宮副院長說他,

大有「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的架勢,

不把文物編號弄清楚,

決不罷休。

直到2010年,

一個故宮有史以來最清晰的數字

1807558件(套)

10萬多字報告,

由梁金生上交,

文物清點才算圓滿結束。

近年來,

故宮文化熱度很高,

好多故宮的匠人,

從幕後走到台前,

他們的故事,

也逐漸被人了解。

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國家寶藏》,

從院長單霽翔,到文管部梁金生,

再到修表匠男神王津,

一大班前赴後繼的志願者······

每個人的故事是那麼平凡,

又是那麼不凡。

其實,以他們的資歷,

早能獲得一份薪水更優渥,

環境更舒適的工作,

但每個人都不願意離開,

為什麼?

為的就是那簡單卻沉重的兩個字:

傳承

如果我們不傳承,

將欠下萬代的債,

哪怕只剩一個人在堅守,

也是利在千秋、

國之大幸也!

- END -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騰訊圖片,《國家寶藏》以及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須知

無授權圖片的童鞋會被舉報的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匠心之城 的精彩文章:

把蟑螂關進「小黑屋」,讓「災難」徹底消失!
「舌尖上的中國」老藝人最後的執念:讓我再多做一天面…

TAG:匠心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