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氣候電影」:誰會是填補中國電影空白的第一人

「氣候電影」:誰會是填補中國電影空白的第一人

原標題:「氣候電影」:誰會是填補中國電影空白的第一人


「眼見為實」,也許電影可以讓中國人與氣候變化來一場有聲有色的親密接觸。


《2012》中,拯救人類的高科技大船,是一座中國工廠的產品。圖片來源:電影截圖


不知道有沒有「氣候科幻(cli-fi)電影迷」這種群體存在,但如果有的話,那麼他們一定能感覺到,在電影屏幕上,漸漸開始有人講述中國的「氣候領導力」了。


在2017年上映的《全球風暴》(Geostorm)中,儘管故事的主幹仍未擺脫(白人男性)英雄拯救全人類的窠臼,但影片一開場就在旁白中明白無誤地交待:在美國和中國的領導下,全世界的優秀科學家通過看起來匪夷所思的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手段,試圖拯救被熱浪和寒潮逼上絕境的人類。


不過,在短暫出現於旁白之後,作為氣候領導者之一的中國便迅速退場,跑龍套的美籍華裔演員吳彥祖也早早死掉,影片依然進入老套的災難片套路。唯一值得注意的是,在氣候危機解除後,安迪·加西亞扮演的美國總統決定將全球氣候衛星網路的控制權交給「國際社會」。


華裔美籍演員吳彥祖在《全球風暴》中飾演了一個小配角,影片還沒過半就早早被殺退場。圖片來源:電影截圖


可以說,在老套的美國英雄拯救世界敘事基礎之上,《全球風暴》試圖表達某種國際主義的傾向。但很顯然,《全球風暴》沒有找到一種有效的方式,令參與領導全球氣候行動的中國具象化。於是,中國小心翼翼地被放在背景板的一角,成為了某種文化多元主義的政治正確招牌。


好萊塢氣候科幻片中的中國足跡


從定義上看,氣候電影當然不一定非得是氣候災難中英雄拯救世界的俗套故事。但目前這類電影數量不多,那些影響力較大的大部分還是突出視覺效果的災難大片。

如果說《全球風暴》對中國氣候領導力的一筆帶過顯得有些敷衍,那麼往前回溯,我們會發現,好萊塢科幻片對中國的表現其實已經走過了很長的路。


雷德利·斯科特1982年的經典之作《銀翼殺手》(Blade Runner)不算氣候科幻,但其對未來地球的想像中,污染嚴重、雨霧瀰漫的災難性天氣無疑充當了重要元素。中國並未在這部早期科幻經典中「正式」出現,但路邊骯髒(且不合語法)的漢字塗鴉和摩天大樓牆壁上的藝伎投影、日本小吃攤令人印象深刻:在人人爭相逃離地球的未來,亞洲人卻一成不變地延續著某種東方式的存在。顯然,在這部影片中,中國只是一個東方主義的符號,被用來加強未來世界的神秘感。


時間快進27年,在迄今為止最著名的氣候科幻片之一,2009年的《2012》中,與中國有關的元素已經佔據了很大篇幅。當全人類面臨被巨大洪水趕盡殺絕的危機,是效率奇高的中國工廠站了出來,日以繼夜沒命加班,在真正的「死線」到來之前造出了可以抵擋洪水的高科技大船。


從表面上看,這一次,中國元素至少不再是噴在牆上的塗鴉而已,而是以製造業大國的形象出現。但一如David S. Roh等人所提出的,對亞洲國家技術、製造能力的神話,只是另一種將亞洲人客體化、神秘化的方式,一種科技東方主義(techno-orientalism)。


尷尬的缺席

誠然,氣候變化不算是一個很容易故事化的電影主題,氣候電影的數量本身就非常之少。至於中國「氣候領導力」在美國影片中「代表性」的缺乏,並不是一件令人費解的事。


但把目光投射到中國影壇,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對於氣候變化這樣一項中國的的確確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國際事務,中國電影界近年來完全沒有觸碰過,還不如好萊塢。


有趣的是,在最近的《紅海行動》中,中國特種部隊不僅成功將中國僑民從戰亂的中東某國撤出,還從反派手中奪回了可用於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化學原料。可以看出,相比之前的同類影片,中國電影工作者不再滿足於展現中國在某些第三世界國家的相對強勢,而更努力地在試圖凸顯中國的全球責任。


但正如我前面說過的,太多的雞血讓這些電影有時候看起來有些可笑。很難想像中國電影人們能夠複製好萊塢在這一類型電影上的成功——從伊拉克到阿富汗,《獵殺本拉登》這樣的電影背後,是結結實實的血腥戰爭。事實是,中國軍隊上一次大規模外戰已經是39年前。

回到前面列舉的好萊塢氣候科幻片,如果說在這些大片對未來世界的想像中,中國的氣候領導力都是不可或缺的,那麼對於想要在銀幕上展現中國國際實力的電影工作者來說,為什麼不考慮把鏡頭對準這一主題呢?


要知道,中國這些年的可再生能源和電動車大增長,以及在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後堅定守衛氣候行動的積極態度,可是沒少登上國際媒體的頭條。


中國需要怎樣的氣候電影?


氣候科幻或者氣候主題影片難拍嗎?也許是的,但中國電影界絕不是拍不出來。其實早在1990年,中國就曾經拍出過一部氣候科幻片。


從類型上看,馮小寧的《大氣層消失》是一部兒童片,裡面有會說話的貓、狗和馬,但它的故事一點卻也不含糊:幾個小偷無意間釋放了大量臭氧層破壞性氣體,導致臭氧急劇減少。聽得懂動物語言的小男孩在動物的帶領下找到了災難源頭,最終一條狗冒著被燒死的代價消滅了有毒氣體,而與此同時中國軍方也釋放了一種神秘的臭氧層修補氣體。科學家、兒童和動物的聯合行動解救了地球。


影片在其結尾字幕處耐人尋味地打出一系列有關中國環境污染的數據,其意義顯而易見:就算一時幸免於難,中國仍然需要面對已經在發生的環境退化。



「本片放映時間為1小時35分鐘,在此期間,地球上又有2種生物滅絕,又有2000公頃森林消失……」在結尾處,《大氣層消失》向全人類發出警告。圖片來源:電影截圖


儘管畫面粗糙,特效原始,但這部影片依然擁有相當強大的道德控訴力量。但是,1990年的人們不會談論光伏風電的迅猛發展,環保部還要再過18年才會成立,中國煤炭消費量要再過23年才到達高峰,這樣一部帶有末世意味的老電影已遠遠不能表達今天中國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在2010年代,對污染的警覺以及對生態文明的嚮往已經成為中國社會從上到下的共識。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2017年11月發布的一份針對約4000人進行的調查顯示,78%的受調查者對氣候變化表示擔憂,89%認為政府應該重視氣候變化問題。但同一份調查也顯示出,僅有11%的受調查者對氣候變化議題有較為深刻的了解。


中國有句老話叫「眼見為實」,也許電影可以讓中國人與氣候變化來一場有聲有色的親密接觸。今天,這樣一部電影最理想的效果,也許是把氣候變化與中國民眾之間的距離再拉近一些,讓更多的人不再只是從字面上知道「氣候變化」的大概意思,而是對這一個正在發生的威脅「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實災難的迫近程度有所體認,並且對自身的生活方式產生反思。


這樣的一部電影,當然可以藉由災難片的宏大場面讓觀眾的腎上腺素飆升,但也完全可以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劇情片:其實無論是停在路邊的共享單車,還是堆滿快遞箱的小區垃圾桶,無論是買電動車還是燃油車的猶豫不決,還是一場遭遇了天然氣短缺的寒冬,中國人的「日常」,早已經與全人類的「無常」息息相關。至於怎麼把這樣的現實變成令人慾罷不能的故事,那就要看中國電影人的了。


作者:唐大旻,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資深編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外對話訂閱號 的精彩文章:

TAG:中外對話訂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