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一座被夢指引的城市
伍迪·艾倫在《午夜巴黎》中,做了一場屬於自己的巴黎之夢。
大概,這個世界上,很少有城市能像巴黎這樣,被那麼多人喜歡著,迷戀著。
這個城市有它的特質,古老又現代,懶散又豐富。數不清的藝術家和作家,來到這個城市,尋找他們自己的夢。
特別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巴黎,更是雲集了一大堆年輕的作家和藝術家,他們匯聚在這裡,相互碰撞,相互激勵,也相互成就著。
那個時候,這裡有菲茲傑拉德和海明威,有達利和畢加索,有喬伊斯,有龐德,有艾略特,這些後來光芒萬丈的人物在這裡度過了最好的青春年華。
他們回憶里,最不可或缺的一段一定是在巴黎的時光。
就像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中所說:「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文 | 羅伯特·惠勒
選自《海明威的巴黎》,楚塵文化出品
巴黎,光之城,幾個世紀以來都是世界上多數幻想家的燈塔。
有些史上最偉大的藝術家曾在巴黎的二十個行政區內生活、工作過,這些區從盧浮宮開始呈螺旋狀向梅尼蒙當輻射。美國已故的作家司各特·菲茨傑拉德、格特魯德·斯泰因,當然還有歐內斯特·海明威,以及法國的大師諸如埃米爾·左拉、馬塞爾·普魯斯特,都曾在這裡尋覓過靈感。
這座城市有種絢麗又厚重的感覺。從它的歷史,經由建築,到它的文化,巴黎已經成為富有創造力和藝術氣質的人們從中探尋並往往得以找到無盡靈感的布景。
歐內斯特·海明威和哈德莉這對來自美國的年輕夫婦,於1921年12月搭乘利奧波蒂那號來到巴黎。海明威懷著要成為偉大作家的決心,哈德莉帶著微薄的信託基金,兩人開始了共同之——一次充滿愛與失落的旅行。
在20世紀20年代那些灰色、寒冷日子的大清早,年輕的海明威經常沿著聖米歇爾碼頭散步,默默觀察著準備開張的書商。巴黎聖母院矗立在那裡俯瞰著他們位於聖路易島上的攤鋪,這些賣書的逐漸跟海明威熟悉起來,而且因為是常客,他也熟悉起他們來。
《午夜巴黎》中,河邊的書攤
從左岸的旅館,從進入這個城市的輪船,他們經常給海明威覓得並且適當保留用英語寫的書,因為那時他還沒有開始學法語。
沿著那些林蔭大道和背街小巷,乃至整個巴黎城,在生機勃勃又寧靜的生活中,那些經營小買賣的生意人會小心地擺出他們精美的食物和最新的貨品。
沿著這些街道朝他位於左岸的寓所走去,海明威常常想避開這些食品雜貨鋪,他發現飢餓是不錯的律己方式,完全可以用來讓自己的感覺變得敏銳。他相信,不管什麼東西——每幅畫、每件雕塑、每幢建築,如果在自己空腹和餓得飢腸轆轆的時候去欣賞,都會顯得更加美麗、更加明澈。
《午夜巴黎》中的海明威
海明威從羅丹博物館出發,沿著瓦雷恩街向盧森堡公園散步的路上,會充滿層出不窮的靈感。簡單的拱廊變成了畫框,從那裡可以飽覽巴黎城的宏偉壯麗。無須多大運動量,沿著這些街道獨自行走就會有不少收穫,這些賜贈會自動呈現給藝術家的靈魂。海明威喜歡讓這些景象走進自己的記憶和經驗,它們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以及未來要寫的小說的內容。
誘惑始終在那裡,近鄰一家溫馨舒適的咖啡館等著海明威的光臨。外面燈光明亮,擺著很多散布到人行道上的小桌,它們總是吸引著海明威走進去待下來,寫上幾個小時。夜幕降臨這個城市時,海明威就坐下來回想自己在這個新地方的觀察所得和融入情況——這個城市現代主義的光芒閃爍明亮,召喚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以巴黎為家,讓萬物煥然一新。
在巴黎,不會有人小瞧經由奧斯曼男爵改建的外牆那柔和的米黃色。海明威自己的作品中那些流淌在墨水中躍然紙上的人物,在某種程度上,大概受到這幢建築的啟發。帶著黑色鐵欄杆的石頭表面顯得光滑、乾淨。太陽升起與落下時光線落在石頭上的樣子各不相同——在晨曦中這些石壁變成珍珠般的白色,而薄暮和落日會迎來一片粉紅色。簡單又令人動情,跟海明威自己的散文風格不無相似。
《午夜巴黎》中的巴黎一景
太多的事情紛至沓來,包括海明威在內的很多人都會同意,在巴黎的生活很多時候都是在室外度過的。
在他眼中,那些像瀑布般向下延伸到河邊的混凝土與鵝卵石鋪成的小路,充滿了深沉的底蘊和繽紛的意象,不亞於那些大型博物館。海明威覺得,當自己沿著這些與沉思默想的塞納河並行的、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又能激發靈感的通道散步時,創作中的複雜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順著勒穆瓦納紅衣主教路74號公寓的樓梯攀緣而上,完全可以理解海明威獨自工作了好久之後備感孤獨的心境,何況寫作是需要專註的。生活在巴黎這樣一個充滿生氣、喧鬧和驚喜之事的城市,你有時也可能會感覺自己淹沒在默默無聞中。
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儘管生機勃勃,可是越過外面的屋頂望出去時又會顯得空空蕩蕩。海明威經常使用這種有利視點,來審視、積累和表達自己的思想。畢竟,寫作是項孤獨的事業。
《午夜巴黎》中的巴黎
在先賢祠里,休憩著那些攀登到藝術事業頂峰的法國作家的靈魂。生活在左岸、只有22歲的歐內斯特·海明威,經常在這座紀念堂前經過,得知裡面佔有一席之地的英靈們的傳奇人生,既讓他備感敬畏又讓他躍躍欲試。埃米爾·左拉、維克多·雨果、伏爾泰——這些人在他心目中已經是競爭對手。
在巴黎的早年歲月,海明威還沒寫出一部長篇小說,他仍然在為了寫出符合事實、簡短明快的短篇報道不倦地工作著。對海明威來說每個句子都極為重要,而保持這種辛辣的散文風格耗盡了他的心智。儘管不是自信滿滿,但是他仍然充滿希望,覺得自己有朝一日能躍升到與先賢祠里安息的英靈們擁有同樣重要地位和殊榮的水平。
在回憶錄《流動的盛宴》中,海明威提到聖日耳曼大道上的雙叟咖啡館。海明威在巴黎度過的整個時期,經常會出於不同的原因使用不同的咖啡館。有些用來行羅曼蒂克之事,有些用來寫作,有些用來探討商務事宜。
著名的莎士比亞書店
他停留在雙叟咖啡館寫東西時,喜歡張望對面的波拿巴街,凝望歷史悠久的聖日耳曼德佩修道院——巴黎城最古老的教堂。他會點上一杯餐前酒,然後打開自己的筆記本,開始寫起東西來。
海明威認為,巴黎是一座被偉大指引的城市。
在巴黎,海明威覺得自己是某種比自己的事業更加偉大的事物的組成部分。藝術家們互相合作,彼此學習。他們為現代主義運動夯實基礎、提供支持,而且還給海明威提供安心創作所需要的肯定和鼓勵。尚未浸淫在聲名和財富中的海明威,也許在潛意識裡利用著這些整個巴黎城隨處可見的精心雕刻的天使。
在20世紀20年代,這個城市以友好接納陌生人而蜚聲世界,更不用說他們可能是喬裝的天使。這些天使雕塑充當著這位創作者的繆斯,發揮著遠遠超過其審美作用的功能。
在早晨的聖敘爾皮斯教堂,海明威發現自己身處宏偉的包裹中。在這個神聖又安靜的空間,連自己的想法都響亮得可以清清楚楚地聽到——在一路向拱壁高攀而上的途中。在文學圈裡對自己定位的思索——他要成長為一個作家還是要準備當個好丈夫,這些私下的自白好像會響徹整個教堂。
海明威切實地知道,寫作幾乎能夠治癒一切。他的宗教就是他的藝術。懷揣這個念頭,海明威走出這個漂亮又神聖的地方,開始自己每天的寫作。
沿著塞納河畔行走,海明威總是能從那些固定在最古老的牆上——在一個不管什麼惡劣天氣都會接納船隻和人員的城市的牆上——的系泊索環中獲得安慰。
《午夜巴黎》中的達利
在巴黎期間,作為尚處於萌芽狀態的現代主義者,海明威個人之錨的系泊處繞不過西爾維亞·比奇、埃茲拉·龐德和格特魯德·斯泰因——他們是親近的朋友、導師和能夠啟發靈感的作家。海明威讓自己被包圍在那些他信任和欽佩的人中。那些人既身處整個迷惘一代創作的暴風雨中心,又給暴風雨中的人拋來定身的鐵錨。
當海明威越過橫跨塞納河的橋從此岸走向彼岸時,這些橋的意義開始從生活融入他的作品。從這些橋中的任何一座觀察生活的洪流,他都能看到、感覺到它們構造的優美和牢固。海明威對橋的使用貫穿他的作品,無論是字面意義上還是象徵意義上。它們標示著各種事件或轉化成某些角色,還在他的個人生活中象徵著變遷與失落的隱喻。在整個一生中,海明威走過很多橋,最終又悉數燒毀它們。特別是,其中一座橋他燒得最為痛悔。
迅速流動的塞納河居於巴黎的中心,而且曾幫助年輕的海明威專註於自己的目標。河水流淌,隨季節而變化,讓這個富有創造活力的靈魂充滿平靜和靈感。白天,小船漫遊其上,晚上,情人們坐在河邊。
沒有人離開巴黎城時還不曾被它所觸動。海明威喜歡河邊的生活,漁夫、書販和船工都是他在那裡生活的構成部分。他喜歡塞納河沿岸的人們,儘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而且在這樣做的時候毫無保留。
塞納河
深夜,大街空蕩又安靜,咖啡館裡照射出的燈火遍布整個城市。雖然大多數人來此是為消磨一個夜晚,但仍然會有人踱步進到這樣乾淨又明亮的地方喝上杯睡前酒或者濃咖啡。最初那些年,結束一天漫長的工作後,海明威會帶上他的哈德莉到這種隱蔽的地方,暢談周末去巴黎郊外短途遊玩的想法。哈德莉十分支持海明威,來到這個嶄新的城市也很興奮,這跟她在聖路易斯那種墨守成規的生活相去甚遠,況且又是跟一個自己喜愛和欽佩的男人在一起。她相信這個人有朝一日終將崛起,超越20世紀其他所有的作家。
靈感,海明威相信在巴黎城隨處可以覓到。從那條威赫的塞納河,來到那些造型優雅的橋上,再經過那些驚世駭俗的建築,再到神聖的天空,有種靜謐存於其中。巴黎擁有迷人的魅力,有種強大的吸引力誘惑人們一次又一次地回去。
海明威在妻子哈德莉的陪伴下,盡情地擁抱這座城市及其在20世紀20年代前半期提供給他的一切。海明威本能地知道,所有的人,他們縱然在巴黎多麼拮据,卻擁有巨大的財富——這就是巴黎本身。
說明:本文選自《海明威的巴黎》一書的第一節《靈感》,書中還有大量關於巴黎的精美照片,多維度展示了一個迷人的巴黎。
海明威的巴黎
——語詞和影像中的作家之城
[美]羅伯特·惠勒著楊向榮譯
定價: 68.00元
2018年6月
一部朝聖20世紀20年代巴黎的隨筆攝影集,是對《太陽照常升起》和《流動的盛宴》的完美註解與真實還原。
作者追尋作家海明威的足跡,以「靈感」「技藝」「影響」「愛情」「召喚」五部分,用典雅精緻的文字,配以90張巴黎風光相片,探尋海明威與巴黎的精神共鳴,講述他在巴黎的愛情與友情生活。
通過「現場」的再現,深入巴黎的大街小巷與各色場所,流連於教堂、博物館、公園、廣場、歌劇院、小酒館、咖啡館、餐館、私人寓所等等,描繪了一座群星璀璨的世界藝術之都。
TAG:楚塵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