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馬特維耶夫:世界能源市場發展趨勢和中俄能源合作
來源:《歐亞經濟》2018年第3期
轉發時有刪節
【作者簡介】B.A.馬特維耶夫,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東北亞和上合組織戰略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譯者簡介】農雪梅,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編審。
當今的全球能源市場正在發生急劇的、不可預見的變化,導致能源價格大幅震蕩。2017年,一些新的因素,如美國經濟和能源政策的調整、中國在天然氣領域的重大變化、世界碳氫化合物價格走低以及各國對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支持,再次對世界能源價格產生影響。所有這些使一些主要能源分析機構,如國際能源署和美國能源信息署得以對2040年前世界能源市場長期發展趨勢作出準確預測。
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4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費將增長近30%,亞洲國家將消費其中的2/3。中國將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
預計,石油及石油產品需求的增長主要來自印度、中國、中東、非洲和東南亞國家,而歐洲和北美洲國家對石油及其產品的需求將減少。
世界石油市場的一些不確定因素使人們很難預測石油價格的長期走勢。國際能源署預測,石油價格可能會長期停留在每桶50~70美元的價格區間內。其理由有三:一是有可能低估了目前美國和其他國家低滲透油的儲藏量;二是石油開採技術的快速發展;三是當今電動汽車的密集推廣。與之相反,美國能源信息署則預測,到2040年石油價格將逐漸回升至每桶109美元。
上述分析機構還預測,2015~2040年天然氣消費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增長中將佔據中心地位,這主要是由於各國都在努力減少大氣中的有害氣體排放。預計2015~2040年天然氣消費量的增長幅度大約在43%~57%。對天然氣需求的增長主要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中東的發展中國家。
同時,國際能源署指出,全球約一半的天然氣新增開採量將來自非常規能源(主要是頁岩氣)。得益於此,2040年中國的天然氣產量將增長2.5倍,而美國至少增長40%,這兩者的情況都遠高於俄羅斯或伊朗的天然氣產量預期。
作為世界能源市場的主要國家之一,俄羅斯在全球預測中佔有重要地位。上述分析機構對俄羅斯到2040年的石油產量預測各所不一:國際能源署預計到2040年俄羅斯石油產量將總體下降23.9%,而美國能源信息署則認為俄羅斯石油產量將增長3%。國際能源署對俄羅斯石油產量的悲觀預測源於其認為俄羅斯的石油出口(首先是向歐洲的)將會減少。不同的預測顯示,長期內俄羅斯石油領域的機遇和競爭力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這突出了俄羅斯在出口市場實施低風險戰略的合理性。
至於俄羅斯天然氣領域,國際能源署和美國能源信息署的預測值基本相似,即2040年俄羅斯天然氣產量將比2016年增長22%~23%。到2040年俄羅斯天然氣消費總體保持穩定或有少量增長,新增天然氣產量主要用於出口。為此,俄羅斯目前正在實施或計劃實施一些大型出口導向型基礎設施項目,如通往中國的「西伯利亞力量」輸氣管道、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第二條和第三條生產線、波羅的海液化天然氣項目和「北極液化天然氣-2」項目。
需要強調的是,儘管目前可再生能源增長迅猛,但世界經濟發展依賴的主要能源資源仍然是石油和天然氣,而天然氣產量增長最快,因此,21世紀也可稱為「天然氣世紀」。俄羅斯是世界最大的一次能源出口國和世界第二大石油、天然氣生產國。總體來說,天然氣作為最清潔的化石燃料,其在俄羅斯能源消費平衡表和能源對外貿易中的作用將會日益提高。天然氣在全球能源平衡中的份額將達到1/4,接近煤炭和石油的份額,這將使其成為主要的能源載體。
自然,對像中國這樣能源需求很大的國家來說,世界能源市場的現狀和前景對其非常重要。能源市場的總體局勢影響著國家自身發展模式的優先順序、外部碳氫化合物供應者的「層級」以及與其合作的密切程度。
在目前的發展階段,中國傾向於選擇國家能源戰略來實現更全面的能源自給自足,包括進一步加快能源結構的「氣化」過程。
由此,伴隨著資本密集型項目的實施,中國正在進行一場真正的天然氣革命。其表現為:第一,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地質勘探、礦床開發和天然氣管道建設;第二,在中國南部、東部和東西部省份的能源、化工和冶金等領域發展用於液化天然氣「再氣化」和供應的基礎設施;第三,積极參与世界各地天然氣資源的勘探、開發,並將其運回中國;第四,密集發展天然氣配送基礎設施,包括地下儲氣庫和網路。
與此同時,中國天然氣產量已不能滿足經濟發展需要,因此,國家採取措施,大幅增加對進口導向型天然氣運輸基礎設施和「再氣化」能力的投資,這有助於加強國家的能源安全,並激發天然氣出口商之間的價格競爭。
根據國家能源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的《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16)》,預計2020年中國最接近現實的天然氣消費量為3 400億立方米。為滿足這一需求,中國計劃提高自產天然氣的數量,到2020年爭取達到2 200億立方米,其中1 700億立方米為傳統天然氣、300億立方米為頁岩氣,其餘的是煤層氣。相應的,天然氣進口量也會增加,從目前的699億立方米增至1 200億立方米。根據長期戰略規劃,到2030年中國天然氣進口量可以增加兩倍以上,達2 700億立方米。
為避免天然氣短缺,中國政府決定動用一切可能的國內外氣源,但很顯然,從國外進口是獲得額外天然氣的最快渠道。為此,中國修建了3條年輸氣量為550億立方米的中亞天然氣管道,2016年通過該管道輸往中國的天然氣主要來自土庫曼,輸氣量只有計劃的一半左右。同時還修建了中緬輸氣管道,設計年輸氣量為120億立方米。
發展進口液化天然氣的基礎設施也是管道天然氣供應的可選項之一。中國正在積極購買液化天然氣,雖然目前中國天然氣年消費量約為350億立方米,但其每年訂購的液化天然數量卻為500億立方米,到2019年這一數字將升至600億立方米(包括從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中獲得的48億立方米),這樣的進口量能夠滿足2020年前國家的天然氣進口需求,並且企業還可以通過在現貨市場購買液化天然氣來應對消費高峰。
與此同時,中國內陸的那些老工業區,如東北和中部地區,清潔能源(主要是天然氣)嚴重短缺,這是由於附近油氣開採區(如大慶油田)的大部分儲量即將耗盡,而對於能源需求量很大的冶金、機器製造和化學工業來說,從中亞進口的能源價格又太高,並且這種狀況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繼續惡化。
我們認為,上述情況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這樣一個事實,即2014年中國對與俄羅斯簽署從東西伯利亞向中國提供天然氣的大合同表現出興趣,因為這對中國東北老工業區的改造具有很大的幫助。
筆者認為,「俄氣」與「中石油」簽署的這個合同無疑是互利的,但目前中國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並無太大的需求,還需要一些時間來妥善準備天然氣基礎設施,如中低壓天然氣配送網路、地下儲氣庫及重新配置的天然氣設備等。
目前,根據「俄氣」與「中石油」的協議,「俄氣」將繼續建設年輸氣量為610億立方米的「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沿該管道從東西伯利亞產油區既可向俄國內市場供氣(經哈巴羅夫斯克到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可出口中國。
除了正在修建的東線(「西伯利亞力量」)和計劃修建的西線(「西伯利亞-2」)天然氣管道外,「俄氣」與「中石油」正在考慮通過建設從哈巴羅夫斯克到貝洛戈爾斯克(阿穆爾州)的天然氣管道,修建從「薩哈林-3」項目的基林斯基及其南部氣田到中國的第三條運輸線路。將這種輸送薩哈林天然氣的方式寫入雙方諒解備忘錄的時間稍晚於其他方式——2015年秋。根據備忘錄,「薩哈林-3」項目的年輸氣量可從250億立方米增至380億立方米,但在美國對海上油田開發實施制裁的情況下,這條線路的建設出現了些問題。
中國國民經濟對天然氣的需求及其價格的形成高度依賴於天然氣消費規模,因此,我們認為,實施分階段改革,將中國國內天然氣價格提高到世界水平,有助於找到適當的供需平衡,包括對進口天然氣的需求。中國政府決定逐漸將國內天然氣價格提至世界水平,同時大幅降低國民經濟的能源消耗率和企業的環境成本,此外,改進天然氣定價方法並調整對石油、天然氣公司提供優惠的機制,以刺激國家天然氣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所有這些都證明,在中國當前的能源政策中天然氣工業佔有戰略性的優先地位。而俄羅斯可以為中國實施促進天然氣領域發展的戰略任務提供幫助。
對於中俄互動,以下因素非常重要:中期(2020年後)出現的「氣荒」將在中國各地不均衡地表現出來。根據中國天然氣運輸系統走向、大量液化氣終端接收設備的建造以及各省天然氣消費潛力,可以確定,俄羅斯管道天然氣的主要消費者將是中國東北地區和部分中部地區,其中東北地區為了實施「振興老工業基地計劃」需要大量天然氣。根據分析人員的計算,未來東北地區的天然氣消費量將急速增長,從2009年的62億立方米增至2020年的500億~700億立方米。顯然,中國國內天然氣儲量不足,因此,對進口天然氣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而俄羅斯天然氣最具競爭力。
中國著手準備了一些關於俄中在天然氣領域合作主要方向的文件。這些協議不僅規定了向中國供應俄羅斯天然氣,還規定了兩國聯合開發中國境內的油氣田、建立輸氣和配氣系統、地下儲氣設施的建設和運營以及天然氣勘探、生產、運輸和銷售領域的互動內容。
在這種情況下,以中國堅持的相對優惠的價格出售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天然氣看起來是現實的,但前提是允許俄羅斯公司參股中國天然氣公司。俄羅斯天然氣供應商面向中國終端消費者是一個特殊條件,它可以提高天然氣的輸送效率。這種「面向」可以通過俄中合資企業實現,也可以通過「俄氣」購買中國天然氣分銷網路在其私有化過程中擁有的國有公司的資產實現,而最終決定權在中國政府。
「俄氣」希望在中國實施像在歐洲那樣的直接面向最終消費者的戰略。這是因為提供給消費者的最終價格往往比提供給天然氣運輸公司的價格高一倍,控制天然氣輸送各個環節(從開採地到零售用戶)公司的利潤比「單一」生產者的利潤高得多。我們認為,如果不能進入這種供應鏈,「俄氣」不大可能投巨資修建從俄羅斯通往中國的新天然氣運輸走廊。
現在討論的問題不只是擴大俄羅斯對中國的天然氣供應,還有中國公司積极參与開發西伯利亞天然氣田的問題,如簽署了從亞馬爾半島的凝析氣田向中國供應液化天然氣的協議。「中石油」通過其子公司在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中擁有20%的股權,以開發南塔姆別伊凝析氣田,包括建設液化天然氣廠。該項目預算為270億美元,其中120億美元由中資銀行提供,剩餘的1 500億盧布由俄羅斯財富基金提供。合作公司的戰略項目可能涉及聯合參與天然氣生產、運輸和市場營銷以及電力行業,如2015年6月25日「俄氣」與「中石油」簽署了有關在中國建造地下儲氣庫以及進行天然氣發電的諒解備忘錄。
此外,俄羅斯其他一些油氣公司,如俄羅斯石油公司和諾瓦泰克公司等在中國天然氣市場上也很活躍。
「俄氣」對俄羅斯天然氣出口的壟斷使得其他國內公司不能直接進入中國天然氣市場,因此,俄羅斯石油公司被迫採取複雜的、多方式組合的辦法。例如,2016年年底俄羅斯石油公司與北京燃氣集團有限公司就天然氣業務達成合作協議,兩者正就俄羅斯石油公司從東西伯利亞上喬納斯科油氣田、中鮑圖奧賓斯克油氣田和尤魯布切諾—托姆斯克油氣田向中國供應天然氣一事進行談判。該協議將保證俄羅斯石油公司進入中國最大的天然氣市場,並形成一條全球一體化鏈條:在俄羅斯以外的地區進行天然氣生產—在世界市場上進行液化天然氣貿易—在中國市場銷售天然氣。這一全球一體化鏈條是由俄羅斯石油公司推動的特殊發展戰略,其中公司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國際能源生產者和消費者協會,這些協會保證對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進行投資開發。
因此,中國在天然氣領域進行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急劇增加。中國與俄羅斯正在相關領域實施廣泛的合作計劃,除上面已列舉的以外,兩國還就協調在第三國市場上的行為、建立實施具體項目的合資企業及研製天然氣領域的戰略合作文件等達成協議,這可以看作是兩國主要石油天然氣公司大規模戰略夥伴關係的延續。需說明的一點是,在可預見的將來,「俄氣」計劃在中國和韓國的市場上站穩腳跟,不僅向這些國家的邊界供應天然氣,而且還希望進入整個分銷鏈。而俄中之間的洲際天然氣運輸系統可以成為未來亞洲天然氣運輸系統的基礎。
(責任編輯:高曉慧)
TAG:歐亞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