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隱逸詩人李孝光

隱逸詩人李孝光

雁盪山系列文章(之八)

東外谷(謝軍攝)

隱逸詩人李孝光

王志成

古代依據人口數確定「上縣」或「下縣」,永樂《樂清縣誌》記載,樂清宋時為上縣,「元至元間,驗戶數為下縣」。樂清人口減少,與元兵殺戮樂清人有直接關係。

雲門鎮在山門鄉,即今仙溪鎮西北境與永嘉縣竹房嶺交界處,轄地包括今大荊鎮、雁盪鎮,清江鎮大部,虹橋鎮瑤嶴鄉西北部,溫嶺市西南部,里境及附近丘陵山地農業開拓較早,舊時為樂清到黃岩、仙居大路所經,是樂清、永嘉、黃岩、仙居商品集散地,北宋朝已形成集鎮。南宋景炎元年即元朝至元十三年,元軍攻克台州,降將范文虎率元軍自黃岩南下襲溫州,樂清暘谷嶴大台門(今屬大荊鎮)鮑叔廉(?—1276)在黃岩、樂清交界盤山佛嶺一帶結寨72處,扼險據守抗擊元軍。佛嶺寨被元軍攻破,鮑叔廉自刎身亡,大台門全村慘遭殺戮,縣城降附。據鄭滁孫《朝陽閣記》記載,樂清縣東經元兵殺掠,人口驟減,竹嶼、郭路一帶「十室九墟」。元軍懷都元帥張九萬戶,提兵自台州至樂清,逃入山谷的百姓俱被殺戮。元兵殺戮樂清人,導致雲門鎮毀滅和衰廢。

隆慶《樂清縣誌》記載,南宋淳熙(1174—1189)年間,樂清有「戶二萬四千五百八十二」,丁口「四萬一千七百十六(丁口,納稅單位,非自然人)」。道光《樂清縣誌》記載,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樂清有「戶二萬八百一十」「口一十萬六千七百二十四」。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十月,方國珍攻佔樂清,割據達15年之久,在此期間,元朝已失去對樂清的實際統治能力。從至元十三年到至正十二年,元朝統治樂清實際只有74年。元軍以軍事化管治樂清,里設里正,都設百戶所,由蒙古人任正百戶兼都正,漢人任副職,賦役繁重。

元朝曾廢除科舉考試,後來雖有恢復,也是時斷時續。元朝統治階層文化水平低,帶有草原馬背民族粗獷豪爽的特點,不大在意文人通過文藝作品抨擊社會弊端、諷刺政治黑暗,文化政策寬鬆,讀書人心靈釋放,語言活潑,想像力豐富,創造力旺盛,意境超越,元曲元詩往往寫得浪漫而大氣。樂清留有張翥(1287—1368)所作《岑山亭》詩(見《樂清人文史話》第115頁)。李孝光與張翥有交情,有詩《送張仲舉至秦郵邵文卿置酒雲峰台望月》(見《山海風》第252頁,本文李孝光詩文均選自《五峰集》)。

李孝光(1285—1350),字季和,大荊淀溪(今大荊鎮淀嶴村)人,因為在村後五峰山下雲霞洞內讀書著述,故號五峰。李孝光篤志好古、博通經籍,蒙古人台州路達魯花赤泰不華曾跟從他學習。李孝光遍游天台、禹穴、錢塘、三吳、泰山、嵩山和恆山等地,所寫詩文為世推重,有「東南碩儒」之譽。泰定、天曆年間,李孝光與楊維楨在蘇州論詩,對元朝中後期的詩歌革新運動產生深遠影響,張雨雲稱「前有虞(集)范(槨),後有李(孝光)楊(維楨)」。

至正三年(1343)十二月,李孝光被朝廷列為詔征「海內遺逸士四人」之一(另三人為鄂勒哲圖、濟爾噶朗、董立),應召進京,授秘書監著作郎。李孝光進所著《孝經圖說》,升文林郎秘書監丞,後以奉訓大夫秘書監丞致仕。至正十年十月,南歸途經同州時病逝。《元史》列入《儒林傳》,說「孝光以文章負名當世」。《五峰集》編者、樂清縣令錢杲說他曾經到京城參加考試,與各地讀書人談論當今詩人的風格,大家都認為李孝光最好。李孝光所著《春秋述始》《孝經圖說》等久佚,存世著作有詩文集《五峰集》,以詩為多;文20篇,其中《雁山十記》影響較大。近世朱東潤主編的大學教材《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選入《雁山十記》中《大龍湫記》和《觀石樑記》。

李孝光(周方德畫)

李孝光作有古風短制《大星》(見《樂清人文史話》第115頁,另見《新編千家詩》):

大星在天小星落,城頭烏烏吹畫角。津吏擊鼓河上船,行人草草居人憐。男兒墮地弧矢願,南北東西君莫怨。

首句起興,古人認為天上的星和地上的人有對應關係,星墜一顆,人死一個,暗寓戰爭使士兵人喪命。接著以城頭畫角、津吏擊鼓渲染氣氛。第四句寫士兵出征的憂傷和老百姓對他們的同情,結句說男兒生該執兵器以守四方,氣勢雄豪。

李孝光作有《環碧齋》詩(見《樂清人文史話》第115頁),描寫他隱逸生活的閑適心情:

面面溪光護石苔,軒墀無復有塵埃。

月涵虛白浮秋去,水泛空青入座來。

漁釣兒孫多質樸,嘯歌鷗鷺不驚猜。

我家亦住滄江曲,千個篔簹繞舍栽。

環碧齋長廊台階長滿苔藻,月光沉浸在沾著露水的月色中,帶著霜痕的小溪,泛著空靈的青色。漁釣生涯,兒孫自多質樸,詩人對著鷗鷺長嘯歌吟而鷗鷺並不驚懼。溪灣家居,繞舍栽滿竹子。攏來些紅葉,點著火,燒蟹煮酒,吟誦詩文。詩中的隱逸情調,體現的是一種審美化的人生態度。青山綠水,雲月花草,呈現出風標韻致,撫慰著人的心靈。覺悟了生命的有限性,冷淡了世俗的你爭我奪,只鍾情於貼近和融入自然的審美活動,詩人對自由人格的肯定和對「詩意的安居」的讚美達到了極致。

李孝光的詩文,具有濃郁的隱逸色彩和平民情趣,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席之地。他的散文名篇《大龍湫記》(見《樂清人文史話》第115頁),是歷代元朝文選必選的篇章: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嘗從老先生來觀大龍湫,苦雨積日夜。是日大風起西北,始見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聞大聲轉出谷中,從者心掉。望見西北立石,作人俯勢,又如大楹。行過二百步,乃見更作兩股相倚立。更進百數步,又如樹大屏風。而其顛谽谺,猶蟹兩螯,時一動搖,行者兀兀不可入。轉緣南山趾,稍北,回視如樹圭。又折而入東崦,則仰見大水,從天上墮地,不掛著四壁,或盤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東岩趾,有諾詎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風橫射,水飛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猶如暴雨至。水下搗大潭,轟然萬人鼓也。人相持語,但見口張,不聞作聲,則相顧大笑。先生曰:「壯哉!吾行天下,未見如此瀑布也。」是後,予一歲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則皆水縮,不能如向所見。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漸聞有水聲,乃緣石矼下,出亂石間,始見瀑布垂,勃勃如蒼煙,乍小乍大,鳴漸壯急。水落潭上窪石,石被激射,反紅如丹砂。石間無秋毫土氣,產木宜脊,反碧滑如翠羽鳧毛。潭中有斑魚廿余頭,聞轉石聲,洋洋遠去,間暇回緩,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急舞向人,又益壯一倍,不可復得瓶,乃解衣脫帽著石上,相持扼腕,欲爭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黃猿數十,聞聲皆自驚擾,挽崖端偃木牽連下,窺人而啼。縱觀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為瑞鹿寺。日已入。蒼林積葉,前行,人迷不得路,獨見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謂南山公也。

《雁盪大龍湫圖》(張大千畫)

大龍湫是雁盪山的主要景區,以全國單級落差最大的瀑布聞名遐邇,歷代詩文題詠頗多。《大龍湫記》先寫水大時大龍湫如萬馬奔騰,催人奮發,氣勢宏偉壯觀而不失情趣;後寫水小時大龍湫景色迷人,寫魚如寫人,「家僮方置大瓶石旁,……因大呼笑」句,傳情傳神,細微處足見作者心力筆力之強。明月猿聲歸途,恰似一路踏歌行,自然與人融合一體,繪成情景交融的山水詩畫,情也融融,意也融融。

李孝光的《始入雁山觀石樑記》(見《樂清人文史話》第115頁),幾筆就勾畫出雁盪山東石樑與眾不同的美。作者寫他與客人入東石樑時,「鳥相呼如歸人」;夜宿石樑寺,「白雲西來如流水」,對東石樑一帶的奇趣美景作了生動的描寫。文中描繪雁盪山東石樑山水之美,蘊藉著作者的情趣之美,是攬勝吟心、意興盎然之筆。

樂清宋元兩朝的農耕社會,本土文化人能把耕讀文化推進到精英文化層面的,當推王十朋和李孝光,翁卷和劉黻也達到相當的高度,也具有全國影響。宋元兩朝,樂清地域文化的精華,偏在縣境東北山區,到了明清兩朝,逐漸推向縣境西南沿海一帶,並且轉型為平民文化,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研究課題。

李孝光死後原葬於淀嶴村西柚樹嶺之南,清朝道光十六年(1836)遷葬於柚樹嶺北面山腳(在今大荊鎮泗洲堂村)。李孝光墓及雲霞洞為樂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見《樂清人文史話》第115頁,有修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海游吟 的精彩文章:

王十朋和樓鑰的雁盪山情節

TAG:心海游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