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郭名高‖初學《張遷碑》可能出現的幾個誤區

郭名高‖初學《張遷碑》可能出現的幾個誤區

初學《張遷碑》可能出現的

幾個誤區

文‖ 郭名高

《張遷碑》是漢碑中極為重要的作品。其用筆以方為主,方圓兼備,於清剛拙樸中見剛柔、虛實之變;或憨朴或清奇,縱橫、大小、正欹、疏密,極是講究;該碑有行有列,結字因高低正欹變化,字距有大小,橫列則上齊下錯落,於整飭中見機心,是漢碑學習很難繞開的名碑,適合以此築基窺探大漢氣像。然學習漢碑,尤其是《張遷碑》,初學者容易步入以下誤區:

《張遷碑》全貌

一、專註《張遷碑》的方筆和棱嶒剛硬之形質而漠視其圓轉清勁,使筆法及表現手段趨於單一。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有這麼一句話:「書法之妙全在用筆,概舉其要,盡於方圓。」所謂的方圓關係大體包括起收方圓、線形方圓以及線條分割出現的空間方圓。我們可以將《爨寶子碑》與《曹全碑》作比較,看清其中差異,再以《嶧山碑》的起收、線形之圓與空間分割出現的直角形成的對比來思考方與圓的辯證關係。

《嶧山碑》局部

以《張遷碑》"吾」字為例,可以看出首筆橫畫與次筆橫畫的方圓對比;第三筆豎右轉與第一筆所形成的空間與線形上的差別;其下「口」字上下兩橫朝外劃弧與轉折出現的空間、線形上的變化。

在這個字中,因為第二筆與此後的豎右轉交叉而形成一個倒栽梯形和銳角扇形,其方圓變幻一目了然。

?《張遷碑》例字

二、一味沉實剛硬,忽視其空靈柔韌性。在線性上緊多松少,骨勝筋乏,多刀刻斧鑿之跡卻少書寫趣味。碑版與墨跡各有優缺,不可厚此薄彼,察其異,取其精,方有大的收穫。以《蘭亭序》與《懷仁集聖教序》同字相較,論筆法的豐富性、線性的柔韌度,碑刻不如墨跡;比骨力,則墨跡又遜碑刻遠甚。但並不是說,漢碑就沒有剛柔、虛實變化。就《張遷碑》中這個「陽」字做簡單分析:

?王羲之碑拓與墨本同字對照

左側豎畫沉實剛硬,其後曲線轉折則虛柔一些,右邊首筆由粗而細、由剛而柔,接著的轉折再沉實起來,而點畫則輕靈俏皮,絕非鼓弩為力、一絲不苟的效果。此後幾筆,粗細不及以上對比懸殊,於剛柔、鬆緊上卻有差別。刀刻尚且有如此變化,行筆於紙更當如斯。當弱刀斧之痕而求書寫性,使其表現方式更趨豐富。

三、學書不僅靠熱情,寫的多不如寫得對,反覆的錯誤不等於功力。所謂書法,首先是法度問題。能看得出門道、寫得出講究,才有意義。比如這個「本」字,絕非寫字意義上的呈現,重在其中所涵蓋的美學思想。

「本」字第一筆橫畫與其後豎畫,在用筆、線形上有方筆意趣,而撇畫圓勁又是弧線,則是圓筆;從線性上看,這個字實筆極多,卻在斷連、虛實上極是用心。比如撇畫與捺畫,前者與第一橫畫相接、與第二橫畫隔斷。後者與首橫相去較遠,與末橫則相接。其中斷連、虛實,包括各自行筆的傾斜度都有差別;線條分割會形成相應的空間,這個似斷還連的豎畫,將上下二橫分割為主次明確的兩段以破均勻之弊,有關這方面問題,筆者曾著文以「黃金分割」理論來審視書法的結體和空間,故不再贅述;就整體而言,「本」字幾筆多沉實厚重,唯豎畫似成二筆,與首橫交接處忽提鋒轉向,再牽引而下,若折釵股,骨斷肉連,剛柔關係得以體現。

當然,臨習碑帖,目中無此別,筆下無此意,揮毫圖強可能就是一場空。

郭名高隸書對聯

四、書法在用筆、結體上有一定的隨機性,謂之因勢賦形。而這,並不是信筆為體的理由,若再強調個性什麼的,就更可怕了。書法的傳承已經數千年,在技術層面上臻於止善,切莫以自己的小聰明來挑戰先賢的智慧和功績,你之所想、你舞弄的三板斧不是之前沒有,只是被歷史淘汰了一茬又一茬,再去重複且自詡為創新,呵呵,你的無畏只會成為他人的笑柄。

其實,書法學習更多的是對共性的把握,比如書法美學中所呈現的忌勻、錯落、方圓、虛實、節奏,在歷代書法經典中都是相通的,或由一點深入,或相互參照來研習,這個功夫是跳不過去的。若將個性與共性作比,似建築裝飾,立基築屋是根本,鄰里上下層的結構是相同的,而居前裝飾各有各的審美,各顯各的能耐,這才是所謂的個人面貌。

沒有撐起的框架,所有的個人心思都是沒有意義的。

五、書法學習有其階段性,讀錯了理論或自我定位不準確,都是極為不利的。譬如上邊所論築屋建房,夯基、立身、裝修,其方式方法各有不同,若顛倒了其中原則、法度就可能生出麻煩。簡言之,書法要深入推進,大概需要這麼幾個層面:

首先是寫字,重在結體。臨帖求形似,既是練眼又需動手,眼手合一乃佳。當然,要達此境未必都能直抵目的,關鍵在於是否從中積累了相應的法度和表現能力。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認識,臨習碑帖是一個螺旋式推進的過程。

在此前提下,可以對筆法、節奏、墨法等美學元素進行強化訓練,以便在此後的創作中能從容表達。

郭名高書法教學視頻節選

除非天賦異稟者,僅此還不足以寫好一件作品。有習書者常困惑:自己臨帖尚可,一旦要創作,就會手忙腳亂。僅靠記憶和筆下功夫對字法、筆法等技術元素的積累,用起來總有種顧此失彼的感覺,一旦急躁,有時還會信筆亂來,格調降了好幾個檔次。其實,臨與創之間細加劃分,還有一個層次,那就是意臨,是在實臨基礎上對其內在規律進行舉一反三的錘鍊。具體來講,就是對筆法、結體、章法在本來範本的依託下進行置換式臨習:由方變圓,由粗而細,由實而虛,由剛而柔;縱橫相異,主次顛倒,大小、輕重互換;疏密、遠近重心組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當然,若有其它碑帖學習經歷,亦可用彼之筆法嫁接此碑結體上。這個過程有利於活躍思維、考核對書理、法度的理解和把握,使心、手、眼達到一個較好的契合點,有本可依,接近創作狀態,算是連接臨帖與創作的橋樑吧。事實上,這種訓練方式要與實臨交替進行,前者重自我表現,後者重吸收積累,若使格高韻勝、避免習氣太重,把握二者之間的訓練比例是極重要的。

郭名高同字意臨《好太王碑》

2018年6月18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師賢齋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TAG:師賢齋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