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 中國軍隊為什麼會打敗仗?
原標題:淞滬會戰, 中國軍隊為什麼會打敗仗?
說起1937年持續三個月之久的淞滬會戰,最終以中國軍隊的撤退告終,而日本憑藉著這場勝利,屠刀直指南京,30萬中國人倒在了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
為什麼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中會打敗仗?
在史書上,不外乎日本軍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軍事實力呈一邊倒態勢,日本的勝利是必然的。
其實,真是必然嗎?
未必!
日本軍事實力強大無可厚非,但是在中國的國土上,蔣介石調遣了幾乎所有的名將出場,在軍隊數量上也有足夠的優勢,中日軍隊數量比是80萬比20萬。
而且這80萬軍隊大多數都是國民黨的中央軍,不是所謂雜牌軍魚腩之師。
軍隊數量4倍於日軍,而且有主場優勢,即使日軍裝備精良,中國軍隊打勝仗還是有機會。
但是最後卻兵敗如山倒,拱手讓出了大上海?
其實,敗因有兩個方面。
先從戰術層次分析。
中國軍隊的後勤保障太差勁了,有的部隊連服裝和食品都不能正常供應,官兵打仗的時候都在挨餓。
有資料記載,許多士兵沒有穿上鞋襪,同日本鬼子拼刺刀時還赤著一雙腳。
戰場救護更是一團糟,受傷的官兵不能及時包紮和後送,以致於有的傷員創口生蛆而喪生。
加上防禦工事包給奸商構築,奸商們偷工減料,貪財誤國,修建的300多個機槍陣地,多半不能用於抗敵。
這只是戰術層面的。
失敗的深層次原因更是戰略層面的。
淞滬會戰開戰以後,蔣介石儘管不斷增加兵力,國民黨精銳部隊投入了3/5,卻沒有有效組織好、使用好這些部隊。
儘管在戰爭之初,官兵們士氣高昂,但戰爭指導上的失誤,嚴重削弱了中國軍隊戰鬥力,以致於丟失了戰場上主動權。
特別是蔣介石一直把扼制日軍的希望寄希望在美英等西方國家身上,是不切實際的。
當時的蔣介石採納了白崇禧的建議,準備將前線部隊撤退到吳縣至福山一線防禦。
命令下達後,部隊準備撤退之時,蔣介石突然改變了主意。
原因是蔣介石得到信息,國際聯盟第十八屆會議通過聲明,正式宣稱日本是侵略國。
蔣介石聞此消息後,馬上改變了主意,認為只要堅守上海三個月,英美等國定會幹預,制裁日本。
蔣介石收回了撤退命令,要求各部隊回原陣地死守。
蔣介石第二道命令下達後,陣地一片嘩然,中國軍隊數小時內在防禦和撤退上兩次反覆,士氣受到影響。
因此,部隊越來越混亂,戰鬥力受到嚴重影響。
戰爭本是生與死的搏殺,怎容得下出爾反爾!
最終,中國軍隊失去了有利時機,陷入了更加被動的局面。
※日軍佔領台兒庄,此人命令:切斷己方唯一退路,流盡最後一滴血
※此人被俘,胡宗南忐忑不安,蔣介石態度微妙,彭德懷義正言辭
TAG:站在牆外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