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收購GitHub花的75億美元,到底值不值?
技術圈的人沒人不知道,GitHub 是全球最大的開源技術社區,它崇尚開放、中立,因此才能吸引眾多用戶將自己的代碼放心地託管在這個平台。
而反觀微軟,封閉、壟斷的標籤似乎是大家對這家科技巨頭難以磨滅的印象。
因此,收購的消息一出,很多人迫不及待搬家到了其他平台,其中 GitLab 更是一邊恭喜微軟、GitHub「喜結連理」,一邊迅速推出快速遷移工具,抓緊時間挖牆腳。
微軟為什麼要收購 GitHub 呢?看起來天性截然相反,絕不相容的兩家公司為什麼會走到一起?
微軟扭轉封閉、壟斷的形象
2014 年,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接替微軟第二任 CEO 史蒂夫·鮑爾默以後,曾經那個封閉的微軟正在變得越來越開放,被鮑爾默視為「癌症」、「毒瘤」的開源文化,也漸漸在微軟內部擴散。據內部員工透露,納德拉上任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變公司封閉的狀態,以開放的文化取而代之。
在納德拉上任之前,微軟和 GitHub 因為微軟自家的開源軟體託管平台 CodePlex 被 GitHub 蓋了風頭而劍拔弩張,但兩者的緊張關係因為納德拉的加入而發生改變。早在 2014 年納德拉加入微軟之後,變化其實就已經開始了,只不過微軟在過去幾十年給外界的刻板印象太過深刻,以至於大部分人仍然無法扭轉對這家公司的看法。2014 年,微軟將.NET 開源,並在 GitHub 上開設了賬戶;2018 年 Build 大會上,微軟與 Github 達成進一步的合作,將 Azure 的能力開放出來。截至目前,微軟在 GitHut 上貢獻了超過 1800 個存儲庫,連續三年成為 GitHub 貢獻代碼最多的公司。
微軟的開放不僅體現在與 GitHub 上的關係轉變上。2014 年,運行在 Azure 上的操作系統中有 1/5,是微軟不可小覷的競品——Linux。事實上,早在 2011 年時,微軟甚至一度躋身 Linux 3.0 五大公司貢獻者之列,上溯到 2009 年時,微軟就因為向 Linux 貢獻了 20000 行設備驅動代碼而震驚了整個開源社區。
微軟收購 GitHub 除了實際需求(獲取技術資源)之外,還有什麼比將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全球最大技術社區收入麾下,並宣布獨立運營,更能扭轉微軟封閉、壟斷形象的契機呢?從此以後,大家再把這樣的帽子扣在微軟頭上的時候,可能就沒這麼順嘴了。花 75 億美元打造一個擁抱開放的新形象,外加獲得的開發者價值、戰略價值,微軟絕對不吃虧。
開發者的巨大價值
另一方面,微軟起初也是一家為開發者提供工具的公司,但 43 年過去,微軟已垂垂老矣,面對著來自谷歌、蘋果等「後起之秀」的競爭。近年來,微軟的主心骨業務 Windows 業績下滑,直至換帥,新任總裁納德拉上台後重新組建兩大新部門,體驗與設備部與雲計算與人工智慧平台, Windows 業務部門被肢解。
微軟需要獲得更多的開發資源和社區氛圍。繼收購人才平台領英之後,再入 GitHub 一城,微軟就掌握了兩個最大的職業網路。
微軟在宣布收購 GitHub 的官方博客中,以《微軟 +GitHub= 賦能開發者》為標題,很明確地表達出兩者的結合,目的就是為了創造更加強大的開發者社區。
「開發者是新時代的建造者,用代碼構建世界。GitHub 就是他們的家。
開發者將會促進和影響商業進程和組織的功能——從市場、銷售到服務、IT、HR。每個行業創造的價值和成長過程中,將更多地取決於開發者所做的決定。短期內,開發者將成為解決這個世界上最具挑戰性難題的中心。但是,只有所有的開發者能夠團結起來、合作、分享代碼並互相輔助才能產生真正的力量。社區的力量我們有目共睹,軟體開發和開發者也是這樣。」
一句話,微軟重視開發者,以及開發者社區。
開發者對一家科技公司的價值究竟有多大呢?
開發者的價值並不完全體現在他們每個月可以從公司拿走多少薪資,從一家科技企業的角度來看,開發者開發的產品為公司帶來多少收益,他們本身的存在對開發人才的吸引力有多大,都是他們價值的體現。
作為科技企業的基石,開發者是一切產品和服務存在的必要前提,沒有開發者,一切都是零。所謂得開發者者得天下,就是開發者對內形成企業存在的基石,創造產品,對外幫助企業獲得用戶、招攬人才、鑄造防止外敵入侵的護城河,以及創造價值,俗稱掙錢。這麼看來,一家擁有頂級開發者的企業就是得到了天下並不誇張。
這是 2017 年 12 月阿里雲棲社區發布的一份中國開發者現狀調查報告中關於薪資的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其中收入在 1-2 萬元的開發者佔比最大,為 32.2%,少數人還能達到 10 萬元及以上。相比於其他工種,開發者的收入不能算低。但這與他們帶給企業的價值是成正比的。
以蘋果公司為例,在今年的 WWDC 上,蘋果宣布 App Store 上的 200 多萬個應用,已經累計帶來超過 1000 億美元的收入,平均每個應用收入 5 萬美元。蘋果與開發者是按 3-7 分賬的,來自 77 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 2200 萬開發者分到 700 億美元,按照這個數據來算,平均每名開發者創造了約 3500 萬美元的價值。
開發者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創造價值的具體數字上。
一個優秀的開發者,就是大牛,會成為企業的無形財富,就是不幹活擺在那裡,他(她)也會發光發熱——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
從古至今,任何脫穎而出的企業、機構、組織,都是在人才爭奪戰中的勝利者。
以 AI 為例,正如李開復所言,在 AI 發展的前期,企業的 AI 人才需要去高校里挖,Facebook、Google、亞馬遜都在挖高校的 AI 教授和研究員,然而,中國的狀況是,高校沒有這麼多人才積累、BAT 的 AI 頂尖人才需要從 Facebook、Google、亞馬遜這些國外公司挖。
百度就是較早一批意識到人才重要性,並先下手挖人的企業之一,曾擁有陸奇、張亞勤、景鯤、倪凱、顧維嘉、亓超、王海峰、楊濤,從谷歌到百度的吳恩達、朱凱華、王勁、彭軍、樓天成、衡量等一眾讓人眩暈的強大卡司,這才有了百度人工智慧最鼎盛的時刻。但隨著百度高管不斷出走,百度 AI 的現狀如何不禁引起人們的質疑。比如最近離開的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陸奇,工程師出身的陸奇將去哪裡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雖然目前還沒有消息傳出,但無論最終他擇何木以棲,相信都會有他的鐵粉追隨而來吧。這就是大牛的力量。
那為什麼微軟選擇 GitHub 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GitHub 是全球最大的開發者社區,而微軟需要和開發者交流更便利的通道。以 Windows 為例,微軟無需花費太多精力說服開發者來到入駐這個平台,即使微軟有著違反用戶信賴的天性,用戶對這個平台的偏愛仍然是壓倒性的,原因很明顯:用戶都在這裡。一句話,對於 Windows 來說,用戶成本很廉價。
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雖然 Windows 仍然是企業和遊戲很重要的平台,但是卻沒有移動平台,而且雲業務也只排在第二,還有很多平台可供選擇,開發者沒必要非選 Windows 不可。
這是微軟收購 GitHub 的大環境:微軟缺乏一個擁有足夠多用戶的平台吸引開發者,它必須通過收購擁有這些資源的方法來獲得,而 GitHub 擁有更好的雲服務金和巨大的開發者網路影響力。問題是,用這樣的方法獲得開發者(無法利用用戶)成本是極其昂貴的,我們無法想像 GitHub 要是沒被微軟收購,何年何月營收才會值回這麼龐大的收購價。
但微軟在乎的並不是錢,微軟有的是錢。微軟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它沒有一個以用戶為基礎的槓桿效應。因此,微軟是在賭,賭開源和依賴於平台的雲應用將會成為未來帶來豐厚回報、迅速增長的業務,而給開發者用戶更好的體驗,而不是利用他們,會為微軟贏得更多勝利的機會。
這也是為什麼微軟可能是 GitHub 最理想的收購者的原因,一家融資 3.5 億美元的公司不太可能獨立運營。任何一家擁有大量用戶的公司都難以拒絕把 GitHub 當作槓桿的誘惑,而以企業為中心的公司,如 IBM 或 Oracle 恐怕只會用盡全力從其他公司榨乾油水而已。
而微軟的目的似乎模糊不清:它想成為開發者的朋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沒有別的選擇。長遠來說,隨著 Windows 進一步消亡,微軟將寄希望於一個沒有界限的世界,開發工具和雲服務將依託提供更多的福利,而不是用戶槓桿效應而贏得局面。
同樣地,這也是微軟必須要付出這麼大代價的原因:通過收購需要的資源而非槓桿運作,會用更少的投資獲得更高的回報。戰略價值微軟以 75 億美元的高價收購 GitHub,完美地展示了矽谷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看待價值的不同角度。2018 年,微軟以三倍溢價收購 GitHub;2016 年,微軟以 7.2 倍溢價收購領英,成為科技公司數額最大的交易之一。
這與矽谷的運作方式有關。在矽谷,有兩種創造股東價值的方法:財務戰略和戰略價值。前者就是純商業和股票市場所謂的價值,包括收入、銷售增長、利潤等這些東西,比如 Exxon 的股價受原油產量、原油價格等因素的影響。而後者卻與這些無關,它不是指某個業務可以賺多少錢,而是能夠產生利潤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一家只有 5 名員工、沒有收入的公司可能估值 10 億美元,但是另一家有 500 名員工和 1 億美元收入的公司估值卻不如前者的原因。儘管矽谷最著名的成名故事,如蘋果、Facebook、谷歌等都是財務價值的體現,但大多數成功的創業公司的目標並不是要上市,而是為其他人帶來價值。
換句話說,微軟以 75 億美元的價格買下的,不是 GitHub 賺錢的能力(財務價值),而是為接觸到每天在 GitHub 上使用代碼庫的開發人員的渠道(戰略價值)。開發者會被引導至微軟開發和環境中,這才是賺大錢的開端。
一家公司的戰略價值有很多例子可證。2016 年,谷歌以 16 億美元的天價收購 YouTube,當時 YouTube 並不盈利,並不斷被發布內容非法等問題糾纏。那谷歌為什麼要做這門看似無價值的生意呢?因為谷歌看中的並不是 YouTube 將來能夠賺多少錢,而是對其無法計量的戰略意義,因為 YouTube 可以阻止競爭對手進入這個利潤豐厚的領域。幾年之後,這筆最划算的交易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經典案例之一。
GitHub
據知情人士透露,GitHub 在被微軟收購之前,曾與多家對其感興趣的公司,包括騰訊、谷歌、亞馬遜、Atlassian 等磋商過收購事宜,但最終 GitHub 選擇了微軟。
商業模式受質疑
發展至今,GitHub 已經成為了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 Hacker 社區,截至 6 月,其已擁有 2800 萬註冊用戶,180 萬家企業和組織用戶,託管多達 8500 萬代碼,54% 財富 100 強企業使用 GitHub Enterprise 服務,全球共 800 多名員工(大部分遠程辦公)。
這些都是 GitHub 最大的財富。
GitHub 核心產品:
GitHub.com - 於 2008 年 4 月推出;世界上最大的開發平台
GitHub for Business(https://github.com/business) - 180 萬企業和組織用戶。
GitHub Enterprise - 於 2011 年 11 月推出;藉助先進的審計和監控工具,團隊可以在 GitHub 上協同辦公,同時滿足環境安全要求。
Hosted on GitHub.com - 2017 年 3 月發布;為數百萬開發人員提供專為企業設計的其他高級安全和管理工具。
GitHub Marketplace(https://github.com/marketplace) - 2017 年 5 月推出;在 GitHub 上查找、共享和推廣開發人員工具。
Atom(https://atom.io/) - 於 2014 年 5 月開放;GitHub 的可破解的文本編輯器,建立在 Electron 上。
Electron(https://electronjs.org/)- 最初為 Atom 文本編輯器而開發;GitHub 的開放源代碼框架,使用 JavaScript、HTML 和 CSS 等 Web 技術創建本機應用程序。
Desktop(https://desktop.github.com/) - 基於 Electron 框架重新設計並於 2017 年 9 月公開發布。
但是在商業模式上,外界從未停止對 GitHub 的懷疑。
據了解,GitHub 目前的盈利方式主要有三種:
代碼託管服務盈利
數據沉澱和雲儲存盈利
企業獵頭招聘盈利
GitHub 向個人和企業用戶免費提供無限制的公共庫,但是私有庫要付費。之前,GitHub 的企業級客戶有微軟、VMware 和沃爾瑪等大公司,年費通常能達到數百萬美元。
那 GitHub 到底掙錢不掙錢?
據 Github CEO 克里斯·萬斯特拉斯(Chris Wanstrath)透露,他們在 2011 年就已實現了盈利,2017 年 8 月收入達 2 億美元, 而在 10 月份,該公司表示僅其企業服務年預訂量就有望突破 1 億美元。彭博社獲得的 GitHub 內部文件顯示,該公司在 2015 財年的營收為 9500 萬美元,虧損則為 2700 萬美元。在 2016 財年前三個季度,GitHub 的營收已經超過 9800 萬美元,然而其虧損卻增加到了 6600 萬美元。2017 財年的工資和福利開支達 7100 萬美元,2016 年 2 月至 10 月的開支更是達到 1.08 億美元。2015 年,GitHub 估值達 50 億美元。
可以看到,GitHub 雖然看起來掙得不少,但花錢的速度更快,GitHub 的商業模式遭到外界質疑。
內部動蕩,群龍無首
2017 年 8 月份,CEO 萬斯特拉斯宣布辭任。而在那之後,GitHub 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 CEO 繼任者,直至被微軟收購之前,GitHub 都是群龍無首的狀態,亟需秩序和整頓。
獨立運營的承諾
微軟剛傳出收購 GitHub 消息時,讓不少人倒吸一口冷氣:全世界最封閉的公司竟然要收購最開放的公司,把代碼放在 GitHub 上的微軟的競爭對手們慘了。但是,收購消息確認之後,GitHub 創始人兼 CEO Chris Wanstrath 在 GitHub Blog 發表了名為《GitHub 的光明未來》的博文,終於讓人鬆了一口氣:GitHub 仍保持獨立運營,之後成為雲業務的一部分。
納德拉表示,微軟已經將其 Azure 雲服務與 GitHub 整合在一起,並將繼續整合相關服務,他還鼓勵其他雲提供商也與開源平台集成。
GitHub 新任 CEO 是 Nat Friedman,他的加入讓開發者相信微軟並不打算對 GitHub 做出不利行動很有說服力。Friedman6 歲就開始編程,他曾在 Linux 工作 15 年,創辦了幾家開源公司。兩年前,在其與 Miguel de Icaza 創辦的 Xamarin 被微軟收購之後,他隨著一起加入微軟。為打消大家對這次收購的疑慮,他也在個人微博中做出承諾:GitHub 將作為社區、平台和商業組織繼續運營下去;GitHub 將保持其產品哲學不變。「我們熱愛 GitHub,因為它給開發者無微不至的用戶體驗。我理解並尊重這一點,我們將會繼續創建開發者喜愛的,優雅、簡潔、精緻的開發工具,把 GitHub 打造成一個更好、對大家來說特殊的存在。「
在幾天前的 Reddit AMA (https://www.reddit.com/r/AMA/comments/8pc8mf/im_nat_friedman_future_ceo_of_github_ama/)上,Friedman 也強調了微軟收購 GitHub 是為了「讓 GitHub 變得更好」,並表示微軟和 GitHub 均有基於 Electron 的開源文本編輯器,GitHub 有 Atom,而微軟有 Visual Studio Code,業務整合後兩者均被保留,因為他們知道兩者的固有用戶不願意放棄對他們「很特殊」的工具。
高價難拒絕
最後,當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微軟給 GitHub 開出的價格是 75 億美元,這個價格對於處於動蕩現狀的 GitHub 來說還是挺划算的,按照現在 3 億美元的年收入,微軟對 GitHub 的收購較該平台年度營收溢價 25 倍。另外,GitHub 聯合創始人 Chris Wanstrath 與微軟首席執行官薩蒂亞·納德拉 (Satya Nadella) 非同一般的關係,也是促成 GitHub 選擇微軟的原因之一。
微軟收購 GitHub 這個大新聞,展示了最成功的高科技創業公司創造價值最簡單的事實,即你可能很幸運地創建了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但這不是最終的規則。戰略性,而不是財務價值,才是創造價值的源泉。GitHub 與微軟的結合,或許會不可避免地帶來「大企業病」,但未必會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是個徹頭徹尾的災難。當開放成為技術圈的主流思想時,GitHub 這股新鮮血液的注入,也許會讓微軟這家有些老朽味道的公司,煥發出不一樣的面貌也不一定。
本文來自財經頭條,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永輝超級物種攜手億航 試水全國首家無人機配送體驗店
※小米CDR招股書:40%募資用於全球擴張
TAG:創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