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農產品「上行」難題
又到了一年鮮杏上市的季節,走進超市、菜市場都不難看到產自各地的杏子。不過,記者在採訪中獲悉,山西大同一地區的杏子口感好、甜度高、產量高,卻面臨著銷售不暢的難題。目前,其銷售主要集中在當地。這可以說是我國農產品上行不暢的典型案例,對此人們已經見慣不怪了。如何讓農產品上行之路「暢通」?當前,這一問題深受政府各級部門以及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直以來,農產品上行難都是困擾廣大農村居民的一大難題。每年,我國中央「一號文件」都會以農村發展主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亦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調整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重點解決農產品銷售中的突出問題,加強農產品產後分級、包裝、營銷,建設現代化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體系,打造農產品銷售公共服務平台,支持供銷、郵政及各類企業把服務網點延伸到鄉村,健全農產品產銷穩定銜接機制,大力建設具有廣泛性的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設施,鼓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基於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加快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
5月17日,國家郵政局黨組書記、局長馬軍勝指出,要將郵政業打造成「農特產品的直通車」。針對目前農產品上行難問題,京東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品牌化較弱、物流運輸成本過高是制約農產品上行的兩大主因。
提升農產品品牌化
我國大部分農產品都屬於小農經濟,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農業經濟,由此導致在收購階段農產品品相不一,質量層次不齊,收購價格難以控制。在收購之後還需要經過多個中間環節,如農村的蔬菜經紀人從農民手中收菜要加一次成本,運送到當地農產品物流園後會再加收管理費用,再從當地物流園運往其他城市的物流園區還要再加費用,一層層加下來,成本和費用必然翻番往上漲,消費者買的是高價菜,但農民從中獲利微薄。
近期,一家生鮮公司CEO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農民與採購商之間的信息不透明是導致農產品產地滯銷、城市高售價的原因之一。雖然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但是大部分農業從事者依舊較難獲得有效信息,通常一個地區的種植會出現競爭關係,從而導致該地區某一類農產品的飽和,產生滯銷,但這類產品有可能在其他地區是緊俏產品。正是由於農民與採購商之間信息的不透明,滯銷產品無法第一時間運送出去,最終爛在田間。
京東一位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品牌化程度較弱是目前中國農產品始終走不出大山、賣不出價格的關鍵原因,一旦能打出品牌效應,優質的農產品也就不愁銷路。」如果有品牌管理,收購方可以直接從產地拿貨,省去中間經理人、物流園等費用,可以直接運到最後的銷售方,生鮮電商企業甚至可以直接將產品運到用戶手中。
該責任人介紹,去年開始,京東生鮮就開始在打造新品牌方面下了不少功夫:4月,與科爾沁敲定從養殖到屠宰加工再到運輸銷售的全流程區塊鏈追溯合作;9月,成立遼參產業聯盟,與鑫玉龍等海參品牌聯合開發產品,對接「千里眼」溯源……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在今年兩會期間的記者會上就曾表示,品牌能溢價,當然品牌也能帶來價值,東西質量好。京東有的「跑步雞」項目,每隻雞要跑100萬步。在泗洪已經上市的「游水鴨」是吃蝸牛長大的。3月底在河北省「平石頭村」的「飛翔鴿」,會自己飛到山裡找蟲子吃。像這些優質的品牌,既能給消費者食品安全帶來巨大的價值,也能夠形成品牌溢價。京東「跑步雞」,大概平均售價150元左右,野生鴨198元一隻,每隻雞和每隻鴨子能為貧困戶帶來100元的凈收入。
無獨有偶,山西臨縣的紅棗此前也一度面臨滯銷問題。臨縣的紅棗個大核小,皮薄肉厚,經農業部果品及苗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鑒定,含有15種氨基酸、10種維生素和14種微量元素,鮮棗維C含量是蘋果的60倍,是柑橘的10倍。但此前由於產量大、市場需求減少、交通不便、產品單一、遭遇新疆大棗競爭等原因,一度出現滯銷。為此,臨縣政府建設了佔地100多畝的電子商務園區。其中,山西省雲中雲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用一個月的時間就通過自己的平台為當地棗農銷售紅棗10萬斤,後來還有不少電商平台跟進,幫助棗農買棗。經過幾年的發展,臨縣紅棗的名氣逐漸通過電商打了出來,臨縣也成為全國最大的紅棗生產基地縣,正常年景年產量達1.8億公斤。
降低農產品上行成本
物流成本偏高,一直是我國物流行業面臨的「痼疾」。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賀登才曾表示,從物流過程看,在運輸、保管、管理三個物流環節中,我國流通成本高在保管、管理環節。2017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12.1萬億元,同比增長9.2%,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6%,比上年同期下降0.3個百分點。
而與其他產品不同,農產品對於保鮮有著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冷鏈物流運輸環節「斷鏈」現象較為普遍,運輸裝備技術水平低、行業監管不足、標準規範執行不到位,影響了冷鏈物流整體服務品質和安全保障能力。「目前,公路運輸市場中很多企業還使用『冰塊+棉被』的方式或者將普通車改裝後從事冷鏈運輸,使冷鏈物流運輸環節出現『斷鏈』問題,生鮮食品出現20%左右的腐損率,損失1000多億元的物流成本。」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王綉春說。此前,交通部發布的《關於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實施意見》中指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全程溫控、標準規範、運行高效、安全綠色的冷鏈物流服務體系,「斷鏈」問題基本解決,全面提升冷鏈物流服務品質,有效保障食品流通安全。
此外,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中間交易環節也會對農產品造成不小的損耗,每一個環節的卸貨、搬運、交接必然會導致農產品的摩擦、損壞。在農產品進城路上,一般要經過蔬菜經紀人、蔬菜收購商、批發商、採購商等環節。而其中所涉及到的裝卸、運輸、場地租賃、園區管理費等也居高不下。
由於冷鏈運輸准入門檻較高,以及中間環節流程過於複雜,要降低農產品運輸成本就需要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通常企業運輸會採用兩種模式,即第三方運輸及自營。供銷e家是由中國供銷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負責搭建和運營,在農村網點鋪設上有著巨大優勢,並能夠獲得第一手優質農產品的消息,在物流運輸上,則選用了與順豐合作的模式。京東由於有自己的物流公司,所以在採運輸上都採用自營的模式。京東負責人介紹,京東物流目前已在全國10個城市建有20個冷鏈倉,自營配送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在全國核心城市擁有全溫層冷庫,庫內日均訂單處理能力達到100萬件,庫內配有針對生鮮產品的全程溫控體系,加之京東自主研發的具備美國FDA標準的第四代冷鏈保溫箱,成熟的冷鏈資源大幅節省了商家的額外投入和損耗成本。
「農村的物流成本非常的高昂,農民種農產品60%來自於物流和渠道上,凈利潤可能只有10%。比如平石頭村裡有大量的野生核桃,但是長期運不出來,農民要到山裡摘了再背出來。背著幾十公斤的東西在山裡翻山越嶺,確實很難,價格又賣不上來,當地只能賣8元。京東現在正在做山裡幾十個無人機的平台,很小的小平台,以後村民進山就是摘核桃,摘完了核桃用京東的無人機,把核桃從山裡運出來。」劉強東曾向媒體介紹。
「噸級載重的無人機相對於傳統民航,對於機場等方面的要求低一些,這就可以用較低的成本在一些偏遠地區建立無人機機場,有助於產品下鄉,最重要的是實現農產品的上行,讓山區的生鮮可以運出來,24小時內就能出現在買家的餐桌上。」近期,京東一位無人機負責人向本刊記者介紹。京東5月份亮相的大型無人機最大起飛重量達840kg,巡航高度3000m,有效航程1000km,計劃2020年投入運營,預計將有助於提升農產品的上行效率。
近期看點
本期編輯:席悅
TAG:中國物流與採購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