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外國人寫了一本書,結果影響世界近百年,至今中國都在效仿
甲午海戰戰敗一直是我們國民心頭上的一根刺,此次戰敗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兩國軍人的心態不同。海戰時中國的北洋水師里全是買得外國艦艇,官兵們一心只想著陞官撈錢。而日本艦隊則是謀求建立亞洲第一水師,甚至,想要成為亞洲海洋上的霸主,他們的官兵想著要強大,這是兩國官兵根本上的不同。
2012年9月25日,我國第一艘自製航母下水試行,在這眾人歡騰的時刻,我們更不能忘記當年的痛苦。因為,想要打贏海戰光靠先進的軍備是不夠的,當年的北洋水師也有著不錯的裝備,但是,還是輸了。現在,我們從海洋戰略學的角度重新審視這場戰爭,或許能有一些新的發現。
在1985年,當時的美國海軍學院教授阿爾弗雷德(全名: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編寫過一本書,名字叫做《海權論》。這本書一經出版,就被多個國家當做自己的海軍戰略指導方針。我們熟悉的一句話:「誰掌控海洋,誰就統治了世界。」就是從這本書里出來的。其有關爭奪海上主導權對於主宰國家乃至世界命運都會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觀點,更是盛行世界百餘年而長久不衰。
並且,這本書里還提出了掌控海洋權力的好處,主要有幾點:
一旦掌握了關鍵的港口跟海峽,對於自身在海洋貿易運輸能力上會有極大的幫助。對於海洋有絕對的掌控權,就算髮生戰爭也能確保遠離國土。對於海軍而言最優越的位置就是處於中央位置的島嶼,並有建造良好的港口跟基地。所謂的海權就是發展外線作戰的能力,必須具備強大的攻擊能力。對於建造海外殖民地、幫助國家建立全球立體化體系來說,發展海權具有其重大的意義。
通過上述幾點我們不難發現他說的很對,但是,在海權與制海權上的說明上還有一點問題,他並沒有明確說出海外運輸能力的重要性。雖然說,掌握海權的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外交及提升自身的海洋運輸能力,但是,對於如何實現掌握海權的能力他並沒有進行詳細說明。並且,他也沒有指出海權與制海權這二者之間的差別,這就讓人誤以為只要掌控制海權就能萬事大吉了。
例如:
英國以英吉利海峽和歐陸相隔,不僅有水為屏障,且距歐陸近,因此英國不須維持大陸軍,而可集中國力發展海權,以優勢的海軍來封鎖歐陸港口,並控制出入歐洲北部的航線。與英國成強烈對比的是法國,他不僅要維持大陸軍,而其海軍也必須分駛大西洋與地中海,因此在海權競爭中,法國對英國自然居於劣勢。
盲目相信「海權論」說法的日本跟德國被海權強國英美兩國打得找不著北,自這本出出版以來,實現強力海權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這並不是說明他的理論是錯誤的,只不過,很多人都誤以為要獲得海權只有靠海上作戰,這就導致了很多國家的失敗。
在甲午戰爭前,日本人已經獲得了海權論的思想,有了新的海上作戰戰術。反觀北洋水師,還在沿襲老一套,以陳舊對抗創新,自然是失敗無疑。
當然,北洋水師也並非從一開始就如此自大。
李鴻章曾經請求一位專業的英國顧問——琅威理來擔任北洋艦隊的指揮,這位顧問來到中國後,治軍嚴明,做事也是勤勤懇懇。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北洋艦隊軍紀嚴明,令行禁止,這是北洋艦隊軍容最好的時候。因為,這位顧問熟知英國的海軍軍務,所以,北洋艦隊的訓練按照他的規定來。艦隊的夜間備戰,平時的綜合演練都做得很好,軍官軍人也都是各司其職、鎮定自如。
但是,在這位顧問提出希望能夠全權接手北洋艦隊時,卻遭到了李鴻章他們的強烈反對,再加上,艦隊內部的福建幫跟顧問的矛盾,最終暴發了撤旗事件。根據《北洋海軍章程》,這就等於有人越權接替當時的總指揮丁汝昌掌控部隊,這引起了英國顧問的強烈不滿。於是,顧問就向李鴻章告狀,但是,李鴻章支持那些人的做法,所以,顧問憤懣之餘就直接請辭了。
雖然有了對北洋水師的絕對掌控,但是,顧問的離職對於北洋艦隊的訓練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與此同時,日本也有一個英國的海軍顧問——英格斯,與北洋水師不同,他們對英國海軍顧問很是尊重,甚至,將軍隊的絕對掌握權都交付給他,全軍上下都對他更是尊敬不已。這位在日本的海軍顧問是當時北洋艦隊顧問的同學,他給日本艦隊的建議就是:「找到當時海軍最優異的打法然後打破它。」
一直到日本的海軍變得成熟時,日本政府才讓顧問離開。這個時候的日本艦隊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海軍治軍方法以及訓練方法,在這之後有被人日益完善,這也就成為了中日甲午戰爭實力懸殊的原因之一。若是當時的北洋水師知道虛心求教,那麼,也不至於會造成這樣的失敗。
所以,作為一國政府必須明智而堅毅,始能對海權作長期發展的戰略,英國的成功主因即在此。可以說,自詹姆士一世開始,英國的國家政策即一直以追求海外殖民地、海上貿易和海軍優勢為目的。直至今天,《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仍被認為是歷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軍事名著之一。
參考資料:
『《馬漢的海權論及其對世界的影響》、《海權論》』
※都知道朱棣心狠手辣,但唯獨此人不怕他,甚至搭上了千條人命
※大貪官一般都沒好下場,但此人卻是個例外,死後為他修廟列忠義傳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