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趙光義真的殺了宋太祖趙匡胤嗎?
竊以為,趙光義殺哥哥趙匡胤而奪帝位的可能性不大。一者,趙光義有一個「金匱之盟」作為繼位當皇帝的保障;二者,即便「金匱之盟」有偽造的嫌疑,「兄終弟及」也是當時的慣例之一;三者,宋人野史筆記杜撰的成分太多,尤其是對於蕭牆之內的宮廷秘事,每每道聽途說。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金匱之盟」,趙氏兄弟的父親趙弘殷去世後,家事均是他們的母親杜氏作主,趙匡胤登基,封杜氏為太后。杜太后臨終前,把兒子們叫到榻前交待遺言,明確給兒子們安排了一個皇位繼承的順序:趙匡胤去世後,傳位於趙光義,趙光義去世後,傳位於弟弟趙廷美,趙廷美去世,再傳趙匡胤的兒子們。這份遺言由當時的宰相趙普在旁書寫,抄正後,杜太后安排「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這就是很多史書上都有記載的「金匱之盟」。作為趙光義來說,明知金鑾殿上的這把椅子遲早是自己的,他怎麼會傻到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殺坐在椅子上的兄長,而留下一個萬惡不赦的殺兄罵名呢?
再說,「兄終弟及」本來就是繼承製度的一種,有其歷史慣例,比如商代,便有王弟繼兄長王位的實例,春秋時期的宋國和吳國,也多有兄終弟及的。唐武宗李炎、唐昭宗李曄,也是弟繼兄位。據《史記·宋世家》記載,宋宣公病,讓其弟曰:「父死子繼,兄死弟及,天下之通義也,我其立和。」所以,趙光義坐這個位子與趙匡胤的兒子當皇帝,都可算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同時,野史筆記的隨意編造,是促成「殺兄奪位說」流行的根本原因之一。宋朝的文人們,有記野史的習慣,野史筆記鋪天蓋地,汗牛充棟,其中充斥著很多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的史料。而且,為了作品的更快更廣流傳,文人們特別關注宮廷秘聞,喜歡渲染事實,往往把很多道聽途說的傳聞當作史料記載在書中。比如,宋真宗去世後,其皇后劉氏悉心教養繼位的宋仁宗,由於宋仁宗年少,才十三歲,故劉氏垂簾聽政十一年。但劉太后去世後,一些關於她殺害宋仁宗親生母親的傳說便在野史中流傳,但根據一些官方記錄,這些卻都是子虛烏有的假史料,所以當不得真。
針對於趙光義的民間野史的秘聞也極多,最著名的是「箭射花蕊夫人」和「燭影斧聲」的記載。王鞏在《聞見近錄》中記載說,花蕊夫人得幸於宋太祖,一日太祖兄弟飲射於御苑,太祖勸酒,趙光義說讓花蕊夫人幫我折一枝花來我就喝,太祖讓花蕊夫人去折花,趙光義乘機朝花蕊夫人背後一箭,將她射死,隨即拜倒說「陛下宜為社稷自重。」花蕊夫人慘死,兄弟倆卻飲射如故。這種明目張胆地殘殺生命,與趙氏兄弟的做事風格是極不一致的,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那種死關生死命運的大事之時,都是盡量避免死人而不開殺戮的,何況自己坐上皇位之後?
關於「燭影斧聲」,即「殺兄奪位」的事情,記載於《宋史紀事本末》和《續湘山野錄》中,《宋史紀事本末》為明朝人所撰,時離太久,不必管他。《續湘山野錄》作者為宋仁宗時的僧人文瑩,時代很近,故流布很廣。不過,比文瑩年齡可能還大的司馬光,在他的《涑水紀聞》一書中也有過專門記錄,對當晚的事情經過作了詳細記載,趙匡胤去世當晚,趙光義並沒有在宮中。再說,按照宋代宮廷的制度,其他男人也確實是不能在後宮過夜的。故「殺兄奪位」說也站不住腳。
※中國歷史上出賣國土最多的皇帝
※五代十國,在中國歷史上的社會政治混亂
TAG:五代十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