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的難民政策從「敞開大門」到「有限度接受」,她有壓力
6 月 18 日,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公開表示,接下來將開始減少難民人數。這項宣告與她過往提倡接納難民的「歡迎政策」(Welcome Policy)有了明顯的差異。
德國執政聯盟里的基督教社會聯盟(基社盟,CSU)主席霍斯特·澤霍費爾(Horst Seehofer),同時也是內政部長,長期與默克爾在難民立場上分歧。
日前,霍斯特·澤霍費爾提出一個新的難民政策,要求在其他國家登記過的難民,都不準入境德國,應被驅逐回去。如果默克爾所屬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CDU)不同意,基社盟就會脫離德國執政聯盟。
就在消息公布的同一天,近期因為移民政策飽受爭議的特朗普,也在推特上發表看法,但他沒有回應美國國內的事,而是把矛頭指向德國:「德國政府正逐漸失去德國人的民心,移民政策正撼動脆弱不堪的柏林聯合政府。德國的犯罪率逐漸提高。歐洲簡直鑄下大錯,讓數百萬人劇烈地改變他們的文化」。過了短短兩分鐘,特朗普再發一則推特:「我們可不想歐洲的移民狀況,發生在我們身上」。
根據美國政治網站 Politico 的報導,德國內政部公布 「2017 犯罪統計」 報告中顯示,德國的犯罪率來到了 25 年最低點。 2017 年的犯罪率比前一年下降近 5.1%。此外德國的難民庇護所發生的襲擊事件也有減少,從 2016 年的 995 件下降至 2017 年的 312 件。
儘管特朗普的推特信息明顯有誤,但這樣的聲音與說法,對於默克爾來說,絲毫不陌生。
2015 年難民危機爆發。同年 9 月 3 日,一名三歲的敘利亞男童艾蘭·庫爾迪跟著家人偷渡到土耳其,卻遇上翻船溺斃,當他的屍體躺在沙灘上的照片曝光之後,立刻佔據歐洲主流媒體版面,大家開始討論嚴峻的難民問題。
隔了一天,默克爾宣布基於人道考量與聯邦基本法的精神,德國願意收容滯留在匈牙利的難民,且人數無上限——這正是默克爾對難民的一貫態度——「歡迎政策」。
然而,在 「歡迎政策」 之前,2014 年 10 月德國各地早已經出現 「反對西方伊斯蘭化的歐洲愛國主義者」(Pegida)的運動,藉此抗議德國政府接納許多伊斯蘭文化的難民,傷害德國的基督教文化。與此類似的激進觀點,近幾年在歐洲確實常被提起,促發點大多是伴隨著歐洲的移民政策的動向。
就在默克爾宣布難民政策之後,霍斯特·澤霍費爾立刻公開批評:「一個將糾纏我們很久的錯誤。德國很快將處於失控的困境中」
根據德國 「聯邦移民與難民局」 的統計,2015 年當默克爾公布 「歡迎政策」 之後,有將近 132 萬難民進入德國。到 2017 年底,德國法院系統還有超過 36 萬件未決的庇護申請。這些難民當中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中東與北非。
起先,有不少歐盟國家跟著仿效默克爾的難民政策,但過一陣子,難民的問題逐漸浮現,許多國家開始重新調整邊境管制並且設定難民上限。
對此,默克爾的立場始終如一。
過去接受《萊茵郵報》採訪時,她曾表示:「如果我們得為在緊急狀況下展現友好的行為道歉的話,那麼這就不再是我的國家。」
默克爾在難民政策上的立場堅定,甚至逼近固執的態度,令不少人感到意外。但由於聯盟政府對於難民政策的意見分歧,加上無上限的難民政策衍生出的財政與社會問題,也在德國社會中出現質疑聲浪。
而近年來,德國右翼組織的暴力事件增多,又更使得這種矛盾衝突化。德國聯邦調查局(BKA)顯示 2016 年就有 3721 起攻擊難民的事件,兩年前,這個數字只有 673 起。一位名為 Fares Naem 的難民接受 CNN 採訪時表示,自己逃離了戰火的家園,但在這個收容他的國家中依然遭到不明襲擊,「德國不再是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今年十月,巴伐利亞的地區還要舉辦地區選舉,基社盟的難民限縮政策,最終還是希望能得到選民支持。
面對聯盟政府分裂的危機,以及德國社會中逐漸上升的難民反彈聲浪,默克爾從無條件接受改為有條件接受難民,可以視為默克爾對近幾年的所有批評的一次回應。
題圖來自 Freedom House@flickr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下載吧。
※WhatsApp 創始人離職,因為拒絕在 App 里做廣告
※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顯示去年出口下滑,號稱一年產值 2685 億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