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論齊桓公倡導「尊王攘夷」的政策

論齊桓公倡導「尊王攘夷」的政策

齊桓公在國內進行了一番改革,使國力強盛之後,便在諸侯之間積極展開了爭霸活動。這一活動是在「尊王攘夷」的旗號下進行的。

所謂「尊王」,就是尊崇周天王的權威。春秋時代王權本已衰落,失去了號令天下的權威,似乎並無可尊之理;但是,它的影響卻並未消失,對於大小諸侯來說,在宗法關係上仍然是天下的宗主,在政治上仍然是正統的象徵。在列強紛爭、勝負未見分曉的情況下,有實力的大國如果打著替周天王行使權力的幌子,就可以「扶天子以令諸侯」,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齊桓公很懂得這個道理、打起了「尊王」的旗號,在政治上、輿論上獲得了主動。

所謂「攘夷」,就是抗拒夷族勢力的發展。中原大小諸侯都是西周天王所封,多數是周王室的親戚和功臣,他們被宗法關係的紐帶聯繫在一起,自認為是同族,是華夏正統,而把周邊各少數族視為「夷狄」。齊桓公利用了宗法制度的影響,以及中原地區人民的民族感情,打出「攘夷」的旗號,聲稱自己是宗法制度的維護者,華夏民族的保衛者,號召和率領各國諸侯抵禦戎狄勢力的發展,在「攘夷」鬥爭中樹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齊國要想稱霸中原,首先必須降服西南方的魯國。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兵攻打魯國,魯軍在長勺部(今山東萊蕪北)應戰。齊軍依仗兵多將廣,先發動進攻。魯庄公接受了曹劌的建議,按兵拒守,以逸待勞。齊軍求勝心切,緊擂戰鼓,發起衝鋒,三通鼓過,未能衝垮魯軍,士氣大衰。魯軍趁勢發起反攻,擊潰齊軍。

魯庄公要立即追擊,曹劌唯恐齊軍有詐,下車仔細觀察了齊軍逃跑時留下的車轍痕迹,看到縱橫交錯,十分混亂;又登上車前面的欄杆遠望,看到潰退的齊軍旗幟東倒西歪,軍容散亂,知為真敗。於是下令追擊,大敗齊師長勺之戰後,齊桓公又三次出兵伐魯,都打敗了魯將曹沫率領的軍隊。

公元前681年,魯庄公因為連吃敗仗,便獻出遂邑(今山東肥城南),向齊求和。齊桓公為了鞏固軍事勝利的成果,召魯庄公在柯(今山東阿城附近)舉行會盟。當會盟儀式正在進行的時候,魯將曹沫突然拔出匕首,躍到壇上,逼住齊桓公。齊國參加會盟的文武官員都嚇得呆若木雞,不敢動作。齊桓公在曹沫的武力挾持下,被迫答應把侵佔的魯國土地全部退還。

事後,齊桓公非常後悔,想收回自己的諾言。管仲勸他說:「如果只顧貪圖小利,而對諸侯背信棄義,就會失去天下諸侯的援助,還是把侵佔魯國的土地還給他們為好。」齊桓公聽從了管仲的意見,歸還了魯國的失地。諸侯們聽了這件事,更加相信並且依附於齊國,齊桓公贏得了更大的聲譽。

齊桓公在即位後的幾年裡,還向東方、南方擴展勢力,征服了郯(今山東郯城西北)、遂(今山東肥城南)、莒(今山東莒縣)、徐(今江蘇泗洪縣東南)、萊(今山東黃縣東南)、夷(今山東膠縣東北)等國,據說臣服於齊的小國達三十一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周 的精彩文章:

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
有恃無恐這個典故的由來

TAG:西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