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安史之亂的兩個問題需要我們注意

安史之亂的兩個問題需要我們注意

「安史之亂」歷史敘事的情節,在安祿山洛陽稱帝之後,開始被虛假、主觀與武斷等傳統史家慣用的敘事手法所扭曲與破壞,是非混淆,真假難辨。

比如,史書上多次出現唐政府軍的「輝煌」戰果,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將,動輒殲滅叛軍三五萬人甚至五萬人以上。雖然戰事延長,安祿山必然裹挾平民擴軍,軍隊人數必定大大超過起兵之初的15萬人,但政府軍一場戰役就能消滅幾萬叛軍,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發生這種大型殲滅戰,安史之亂又為何會持續八年之久?政府軍應該是早就擊潰叛軍,佔領安祿山的老巢范陽戰區,又何須邀請回鶻參戰?

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垂千古的名將,顯然有意虛報戰果,誇大戰績,政府軍誇大消滅叛軍人數的戰果,但叛軍並不會因此真的被消滅,郭子儀與李光弼等軍事將領縱容造假,說明政府軍在平叛戰爭中所能獲得的賞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殲敵數量」。

傳統史家沒有能力進行考證,因此只能照搬數字。但真正影響戰局的,是虛報戰果引起賞賜的大量「超發」,導致後來國庫已無法發放賞賜,只能大量「超發」官職任命書。公章先蓋好,職位由前線指揮官填寫,官職超發的結果,導致後來發放的官職任命書,被官兵用於交換幾瓶酒,政府官職的尊嚴,受到沉重打擊。

這就是安史之亂為何會持續八年之久?政府軍沒能迅速擊潰叛軍,最後不得不邀請回鶻參戰的重要原因。

二、安祿山叛軍突破潼關防線,是安史之亂戰局發生變化的重要轉折點。堅持不出戰的潼關守將哥舒翰,被朝廷逼迫出關與叛軍決戰,則被認為是潼關失守的主要原因。上述敘事的邏輯,基本成為定論,極少受到質疑。

安祿山叛軍與哥舒翰潼關守軍對峙,雙方尚未爆發激烈戰事。玄宗及長安的朝廷,此時最為擔心與恐懼的對象,由原先的安祿山,變成哥舒翰。

安祿山公開造反,天下皆知。即使安祿山攻陷潼關,玄宗等人可以離開京師,到蜀地重建中央政府,之後以代表唯一正統合法政府的名義,向全國各個戰區發布勤王詔書,號召各地軍隊全力圍剿安祿山叛軍。

但是近在咫尺的哥舒翰如果與安祿山勾結,或哥舒翰也決意謀反,揮師西進,玄宗反而會措手不及,不見得能夠順利逃離長安。何況中央委派哥舒翰去潼關,就是為了在軍事上打擊叛軍,哥舒翰堅持不出兵,難道是希望中央與叛軍以潼關為界劃地分治?

事後下結論,往往是後人自認為自己比古人聰明的結果,情景模擬,才是定義結論的有效方法,誰又能肯定哥舒翰就絕無謀反之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史之亂 的精彩文章:

一代才女上官婉兒最後為何會死於李隆基之手?

TAG: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