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刀斬大清僧王的16歲少年本可不死,8年後卻因一句酒話慘遭凌遲

刀斬大清僧王的16歲少年本可不死,8年後卻因一句酒話慘遭凌遲

原標題:刀斬大清僧王的16歲少年本可不死,8年後卻因一句酒話慘遭凌遲


在清末諸王中,有位被慈禧看好的王爺,他一生輔佐了三朝皇帝:道光、咸豐、統治,其人忠勇剛烈,多次挽狂瀾於危機之時。這個人就是人稱僧王的僧格林沁。慈禧曾這樣評價他:「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國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國亡。 」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僧格林沁竟然會死於一名年僅16歲的少年之手。



1/「僧王」其人


清朝末年,可以說是內憂外患的多事之秋:外有列強環伺,將中華大地視為他們口邊的肥肉,每人都想咬上一口;內則由於朝綱不振,社會這各種矛盾激化,搞得民不聊生,各地民眾紛紛高舉義旗,影響最大的起義隊伍有兩處,南為太平軍,北有捻軍,一時間真是狼煙遍地,弄得清廷上下是焦頭爛額……

在大清朝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有幾位牛人紛紛登場了。


首先是湖南人曾國藩,以一介書生之軀,締造了威名遠播的湘軍,就是靠著這支白手起家的地方武裝,同太平天國展開了生死較量。後來活躍在晚清歷史舞台上的許多熠熠生輝的政壇明星,如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曾國荃、丁汝昌……等就是出自這支隊伍。


其次,是清廷王室中,也出現了一位足可以與曾國藩比肩的人物,人稱「南有曾帥,北有僧王」的皇親貴戚——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二十六代孫,1811年出生在科爾沁左翼後旗哈日額日格蘇木百興圖嘎查普通台吉家庭。僧格林沁因家境貧寒,幼年時曾隨父親布和德力格爾為富人放牧。12歲時被送到昌圖老城文昌宮讀書。


兩年後,14歲的僧格林沁被選定為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嗣子,承襲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同年十二月,奉命御前行走,賞戴三眼花翎,從此,走上了建功立業的輝煌之路。


僧格林沁是晚清最後一位敢於提刀上馬的八旗貴族。從1850年起,他的人生就是在戰爭中度過的。清朝的八旗軍自入關以後,其自身的狼性與虎性都慢慢喪失,戰鬥力更是弱得驚人。但是,僧格林沁接掌軍職後,卻自己的部隊訓練得虎虎生威,在戰場上屢立奇功。



1855年正月,僧格林沁擊敗太平天國的北伐縱隊,生擒太平天國北伐軍統帥林鳳祥。因此殊功,咸豐帝於二月加封僧格林沁為博多勒噶台親王,人稱「僧王」。同年六月,在山東馮官屯剿滅太平天國李開芳部,生擒李開芳。林鳳祥、李開芳都是太平天國的名將,驍勇善戰,結果都敗給了僧格林沁,一時之間,「僧王」的威名震于海內。


1859年,僧格林沁奉皇命至天津督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時,僧格林沁率部對於藐視中國守軍警告的英法艦隊予以痛擊,擊毀英軍戰艦3艘,使英軍死傷464人,英海軍司令賀布受重傷。相持數日,英法聯軍軍艦撤走。這次大沽口保衛戰,是自1840年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以來中國軍隊抵抗外國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僧王的一生,身經大小數百於戰,勝多敗少,是八旗軍中的另類將軍。


次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圓明園被毀。主和派大臣埋怨僧格林沁觸怒了洋人。咸豐帝革去僧格林沁郡王爵仍留欽差大臣職。


在朝中嘰喳的人,能保官運亨通;在外拚命殺敵的人,卻要為失敗背鍋。


2/最後一戰


僧王的主業是剿捻(消失捻軍)。《清史稿》對僧王的評價是:「僧格林沁忠勇朴誠,出於天性,名震寰宇,朝廷倚為長城。治軍公廉無私,部曲誠服,勞而不怨。其殄寇也,惟以殺敵致果,無畏難趨避之心。剿捻凡五年,掃穴擒渠,餘孽遂為流寇,困獸之鬥,勢更棘焉。繼事者變通戰略,以持重蕆功,則僧格林沁所未暇計及者也。然燕、齊、皖、豫之間,謳思久而不沫,於以見功德入人之深。有清籓部建大勛者,惟僧格林沁及策凌二人,同膺侑廟曠典,後先輝映,旗常增色矣。」其驍勇之姿可見一斑。



但是,由於他出身於貧苦家庭,從小受到的教育有限,身雖勇,但心少謀。「僧王將蒙古鐵騎,馳逐中原,可謂勇矣,而計謀不定,故無成功之望。」(劉體仁)歷史學家蔡東藩也說:「僧親王銳意平捻,所向無前,戮張洛行,誅苗沛霖,鐵騎所經,風雲變色,乃其後卒為張總愚等所困,戰歿曹南。蓋有勇無謀,以致於此。」


所以,僧王逃脫不了兵敗被的命運,是與自身的缺陷有關。


1865 年,僧格林沁又率部征伐捻軍。西捻軍統帥張宗禹採取「打圍戰術」,忽南忽北,忽東忽西,日夜兼程百餘公里。僧格林沁性格暴躁,他暴跳如雷,率軍數十日不離馬鞍,「手疲不能舉韁索,以布帶束腕,系肩上馭馬」,孤軍深入,對捻軍窮追不捨。


就這樣,僧格林沁率領的清軍一步步被張宗禹誘引至山東曹州。在這裡,張宗禹集結重兵,設下北、西、東三面埋伏,以小部兵力誘敵入瓮。僧格林沁果然中計,中了捻軍的埋伏,大敗而退。這次,輪到張宗禹追趕,僧格林沁逃了。僧格林沁一路逃到高樓寨,捻軍緊緊追趕。


5月18日晚,僧格林沁率領少數殘兵突破捻軍重圍,逃到吳家店一帶。僧格林沁因為受傷,落下馬來,潛伏在麥田裡,想趁夜逃出一劫。


3/王爺之死



但是,上天並沒了眷顧僧格林沁,曾經威名遠走高飛揚的僧王終究沒能逃過這生死之劫,最終命喪於一位年僅16歲的少年之手。那位少年名叫張皮綆。


張皮綆是安徽渦陽人,生於1849年,家境貧寒。他父親和哥哥參加太平天國運動,追隨於捻軍首領張樂行。張樂行戰死後,張皮綆隨母親投於張宗禹部下。


僧格林沁戰敗逃匿後,張皮綆奉命搜索殘敵。在一片麥田裡,張皮綆發現一個身穿黃馬褂的清軍。當時,張皮綆當然不知道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僧格林沁,就手起刀落,殺死了他。張皮綆還脫掉了此人身上的花翎、株、帽等,穿在自己身上回到了軍營中。後來,經過反覆辨認,最終確定這位被張皮綆殺死的清軍就是僧格林沁。



這一年,張皮綆才16歲。而僧格林沁時年55歲。

格林沁戰死的消息傳出去後,清廷上下一片震驚,皆以失去「國之柱石」而惋惜。清廷以親王的規格為僧格林沁舉行了葬禮,同治皇帝和慈禧親臨祭奠,賜謚號「忠」,配享太廟。


僧格林沁之死成了晚清歷史的軍事轉折點。僧格林沁一死,八旗武裝沒有了能夠真正擔當的主帥,終於步綠營之後失去了可以控制局面的戰鬥力。就在僧格林沁戰死的前一年,湘軍攻佔了天京(南京),標誌著太平天國已經失敗。



僧格林沁一死,曾國藩馬上就奉命北上對付捻軍。儘管湘軍已經進行解散工作,但李鴻章部和左宗棠部興起,李鴻章、左宗棠在平定南方太平天國殘餘後也率軍北上。1868年捻軍基本被剿滅,曾國藩擔任了直隸總督。就此,儘管八旗、綠營仍然存在,但來自湘軍的勇營體系武裝成為滿清的基本軍事力量和主力。雖然後來的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宣布了這種新興武裝仍然腐朽、落後,不足以保證對外戰爭的勝利,但是,漢人控制滿清軍事力量的格局已經註定,從而構成了滿清最終垮台的基礎。


由此可見,山東曹州吳家店的一場規模不大的戰鬥,所導致的歷史後果是多麼嚴重。當南方太平天國被打敗,無論僧格林沁死與不死,北方捻軍被剿滅都已經註定。但是,如果僧格林沁不死,八旗主力就仍然會是滿清的鐵拳,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的勇營武裝很難獲得向北控制的機會,所面臨的命運要麼綠營化,要麼就像曾國藩已經在做的那樣進行解體。總之,漢人不會有這樣一個成為滿清主力乃至掌握兵權的歷史性契機,後來相應的所有歷史演變就會全然兩樣。


4/後記


張皮綆殺死僧格林沁後,就離開義軍回到老家渦陽,用積攢的銀兩在老家買了一塊田地,改名換姓,娶妻生子,還在集市上開設糧坊做點小生意,過上了不錯的日子。



但是,有一天,張皮綆酒喝多了,談起了當年殺死僧格林沁的英勇往事。巧的是,山東巡撫丁寶楨也正派人到這一帶搜捕張皮綆。丁大人獲得了這一信息,就將張皮綆逮捕。1873年,張皮綆被押解到山東濟南,經過審訊後,遭到凌遲處死。時年24歲。


看來,這酒還真得少喝點,有時,酒不僅僅是誤事,還真要命啊!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黃說史 的精彩文章:

17歲出嫁,18歲守寡,大清首富,慈禧義女,最終卻不能葬入祖墳

TAG:老黃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