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畫中的自然美

中國畫中的自然美

表達障礙

寫論文的思路一旦喪失,

我這人也就跟著猥瑣。

以黃賓虹《黃山湯口》為例,

淺析中國畫中的自然美

摘要:

本文以中國近現代山水宗師黃賓虹的代表作品《黃山湯口》為例,分析自然美在中國畫中的體現。黃賓虹作為近代中西方文化碰撞環境下一位重要的畫家,他學問深厚且注重傳統的再發掘,在創作過程中理論與實踐並舉,他的的山水畫創作對於自然有著不同的解讀方式和著眼點。我們可以從黃賓虹的畫法實踐中尋找繪畫美學,並感受中國畫對宇宙生命、自然之道的遵守及自然美的展現形式。

黃賓虹的藝術是多維度的,綜合了很多素養。他晚年在挖掘中國畫神髓的過程中創作了《黃山湯口》 ,從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對人與自然、社會和諧一致的理想生存狀態的追求,著重表現了自然美在中國畫中的重要作用。誠如他自己所說,「山水畫乃自然之性,亦寫吾人之心。」黃賓虹這種對傳統的整體把握使筆墨語言更自由了,把筆墨從傳統法式、程式中解放了出來。他是十分尊重自然的,卻不單純摹仿自然,不與自然美在同一領域裡爭高下,而是借自然物象為依託,通過筆墨來抒發自己的主題情感,自覺地創造繪畫藝術自身之美。

《黃山湯口》這幅畫作粗看蒼茫一片,樹山好似一體,細看卻漸次分明。用赭石染山石老松,淺絳點染雜花,淡墨勾藤蔓,畫面中氤氳的飛瀑水煙,留作虛處的山間細瓦亭屋,以及林間抱膝對坐的二人。這種筆墨就體現了自然的本性,反應了大自然的活力,所謂它得益於真實之道。畫面里是一個完整的泉林高隱敘事,但又筆筆破出傳統圖畫元素程式。它在每一個細部都率性恣意,但是整體觀來是那樣邏輯紮實,嚴整不能移,又有一種浩蕩生機,煙雲繚繞,萬樹長吟。疑非人力,渾然天成。李可染有一段欣賞黃賓虹畫的話極富意味:「黃賓虹老師的畫,遠看什麼都有,近看什麼都找不到。」從這可以看出黃賓虹對於自然美的創作理念上不單單抓住對景物的表現,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表達自然美的整體感覺上,創作出的作品就具有了精、氣、神的深層次。

黃賓虹不是一個僅憑畫筆吃飯的畫匠,而是心懷改變中國文化的革命思想。他提煉出各種筆墨與造型表現的不是空洞、乏味,反而是渾然而無渣滓,下筆跌宕而無掛礙,筆下充滿生機、墨中必有氤氳。他所說的「內美」包括人文、自然、書法等,涵蓋了中國文化精神。他對不斷前進的國際藝術也很留意,有自己獨到見解,並積極吸收其有益成分,把中國畫納入世界藝術發展格局中考量。黃賓虹以民族精神為基礎開展其繪畫美學,而得到傳統的集大成和向現代轉變的成就。所以當我們看到作品中看似簡單的景物與形象,其實都是畫家對其筆墨創法和對自然審美十分精到的提煉。

在黃賓虹一生中游山訪古數十載,秦橫雲嶺、太華峰險,放筆即在眼底;廬山之秀、黃山之奇,吮墨即至毫穎。由其畫作可以看出中國畫家眼中的人與自然,主觀與客觀,主要是和諧統一的,而不是對立的。因此中國的畫家不能在書房畫室,斤斤計較筆墨皴法,那樣早已失去山水美學的本質精神。我們會看到南宋以前,山水中的人物極少是文人,絕大多數的行旅是庶民,是市井販夫走卒。他們真實行走勞動于山巔水溪,生存拼搏於大山大水的艱難險境,不會安逸書齋畫室中玄想虛假的宇宙自然。沒有生命的氣味,其實很難有真正動人的作品。中國文化藝術中包含的這種辨證因素,將主觀的和諧統一視為藝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國繪畫不曾發展到完全拋棄摹仿的地步,幾乎一開始就在「摹仿」與「表現」之間晃蕩。也就因此遠離了自然完全的再現,也更強調了自身之美。黑格爾說:「拿單純的摹仿,藝術總不能和自然競爭,它和自然競爭,就像一隻小蟲爬著去追大象。」古代的中國畫家顧愷之就提出了一個「神」字,他不以正確摹仿的「形」為目的,而是「以形寫神」,形只是表現神的手段。這個「神」字,實質上是主體對於對象的某種屬性的感受或想像,不能看做客體的屬性。潘天壽指出:「此妙果既非得於形象上,又非得於技法中,而得之於畫家心靈深處之創穫。」因此,物與我不必互相限制,既不必屈從於客觀去「正確摹仿」,也不必拋開客觀物象去搞「印象派」。

此外以線描繪,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畫不可能「正確地摹仿」客觀現實之物。在中國是書畫同源的,在技巧,在工具材料,在批評精神與原理,都是如此。書法為中國繪畫提供其技巧與美的原理,這種至高無上的藝術技巧都是百鍊鋼成繞指柔,劍拔弩張,色厲內荏在中國藝術中視為大忌,所以中國線條主張綿里藏針,外包光華,內含堅質。像一種舞蹈,畫家任意揮灑,他的精神與著重點在全幅的節奏生命而不沾滯於個體形象的刻畫。畫家用筆墨的濃淡、點線的交錯,明暗虛實的互映,形式氣勢的開合,譜成一幅如音樂如舞蹈的圖案。物體形象固宛然在目,然而飛動搖曳,似真似幻,完全溶解渾化在筆墨點線的互動交錯之中。中國人對無窮空間這種特異的功能,阻礙了中國人去發明透視法。

如美國學者高居翰指出的那樣:「在中國,人與自然之間不斷變化著的對話一直是詩人和畫家所關心的題目,這和在別的國家所發生的情況是一樣的。」大自然萬物變化多姿的形態,絢爛的色彩,自然美的豐富性,多樣性,成為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藝術的根本來源,是客觀現實世界,中國畫中體現的正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統一。藝術來源於自然,自然又充滿了藝術。我們的古人從靜觀自然中領悟了生命智慧,從洪荒宇宙,可以看到生命不同的修行方式,也學會向不同方式的存在致敬。這體現了古人對詩意棲居的追尋,內蘊著古人對人與自然,社會和諧一致的理想生存狀態的追求。古人總結的審美創造原則,他要求藝術家要有一顆化育萬物的仁心,繪畫題材要充分體現宇宙生命精神,構圖要氣脈不斷,用筆要意在筆先。總之,在創造過程中始終要遵守宇宙生命的自然之道。王維就在靜觀的經驗里,似乎領悟了色彩與光的關係。他的「山色有無中」,領悟了極大的存在喜悅,也領悟了極大的消逝的悵然與憂傷。他超越了世俗禮儀的束縛,自由地以真性情、真感情面對人生,從而產生情感自然流露的藝術,即藝術的自然美。一千多年來,這使東方的繪畫領悟了彌足珍貴的「墨分五彩」的哲學,也使東方的繪畫有了視覺上的謙卑。自然美是藝術美的源泉,藝術的自然美則是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自然美與藝術美的轉化過程中,畫家孜孜以求的是,創造一個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與現實不同的新「自然」。所以在中國繪畫的實踐,也證實了過去美學理論中「藝術美高於自然美」或「自然美高於藝術美」的論斷都是錯誤的。自然與藝術,各美其美,是相互不能比較,也不能代替的。凡富有永久生命力的藝術佳作,均兼具自然與藝術之美。

中國畫是很貼近自然的一種繪畫表現形式,如花鳥畫、山水畫等,都離不開接觸自然,這就體現了中國畫自然美特徵。也就需要只注重固定描繪一山或一水模式的畫家走出來,從內心出發,注重自然,用心體會自然中美景的展現,從黃賓虹的《黃山湯口》中學習他對自然的體會、把握、再描繪的與眾不同的創作形式。對於畫家需要明確的是以什麼樣的視野理解和看待自然美,而不僅僅關乎是否重視自然。要有主觀的提煉,要有自己對自然美的觀點與意境的表現,如果只有視覺,局限在視覺的畫家,很難在繪畫創作上有大的突破,沒有對生命全面的關心,畢竟無法創作出打動人的作品。

只可自怡悅

凡事物極必反,我是捏著鼻子,才看完自己寫的文。以我的知識函度本就不值得認真討論這些,最終都會變成我想找人打一架……

所謂對於「深度」的追求其實多麼簡單、輕飄和沒有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齋坐忘吃茶去 的精彩文章:

TAG:心齋坐忘吃茶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