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羅鍋與武當山志編纂者

劉羅鍋與武當山志編纂者

劉羅鍋與武當山志編纂者

劉羅鍋與武當山志編纂者

清朝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王概編纂的《大岳太和山紀略》雕版印刷成書;32年後,劉羅鍋擔任四庫全書館副總裁。後來,《大岳太和山紀略》一書被收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鮮為人知的是,王概編纂這本武當山志竟與他在武當祈求子嗣有關。更為巧合的是,同是山東諸城老鄉的劉羅鍋與王概後來成了親家!

劉羅鍋與武當山志編纂者

在《大岳太和山紀略》的序言中,王概所署官職為:湖北布政使司分守安襄鄖下荊南道兼理水利按察使司僉事。

同是山東諸城老鄉,劉羅鍋與王概牽手「全書」

前些年,隨著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在中國各地的上演,來自山東諸城的劉墉成了一位在中國婦孺皆知的人物,成了中國人心目中正義、忠誠和智慧的化身。

歷史進入清朝之後,人傑地靈的山東諸城劉氏宗族、王氏宗族分別誕生了宰相劉羅鍋、編纂《大岳太和山紀略》的王概。

劉羅鍋與武當山志編纂者

劉羅鍋與武當山志編纂者

機緣巧合在於,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王概編纂的《大岳太和山紀略》雕版印刷成書;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劉羅鍋則擔任四庫全書館副總裁。後來,《大岳太和山紀略》一書被收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或許是「全書」的牽線搭橋,也或許是古代人婚姻講究的門當戶對,王概將自己的四女兒嫁給劉羅鍋的養子劉鈈之。劉鈈之有兩個兒子:劉喜海、劉華海。其中,劉喜海成為清朝著名的學者和藏書家。

劉羅鍋與王概成了親家!那麼,他們之前有哪些故事呢?

清廷編撰《四庫全書》,劉羅鍋任編撰機構副總裁祖籍安徽碭山的劉羅鍋,出生於山東諸城,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其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勛則是乾隆時期的一代名臣。

作為成長在名門相府的劉羅鍋,家族成員世代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劉羅鍋考中進士,先後任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冀寧道台、江寧知府、陝西按察使、內閣學士,先後兼禮部、戶部、吏部侍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他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他擔任四庫全書編撰機構的四庫全書館副總裁。

劉羅鍋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朝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劉羅鍋病逝,時年85歲。

婚姻「門當戶對」,王概女兒嫁給劉羅鍋養子

據劉羅鍋家族的《東武劉氏族譜》所載:劉羅鍋沒有生子。

雖然沒有兒子,但他視劉鈈之為自己親生孩子。劉鈈之,又名劉環之。字佩循,號信芳。3歲時,他不幸喪父。其父劉堪,系劉羅鍋的胞弟。劉鈈之18歲中舉,在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考取進士,之後官運亨通,先任翰林院庶吉士、檢討,後出任兵部尚書。後來,劉鈈之娶了王概的四女兒作為妻子。

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劉鈈之去世,終年61歲。

王概編纂《大岳太和山紀略》,收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同樣是山東諸城人的王概,歷任刑部浙江司員外郎、刑部江西司郎中加一級、分守安襄鄖兵備道、廣東分巡高廉兵備道、廣東省督糧道、兩廣鹽運使司監運使,誥授奉直大夫、朝議大夫、中憲大夫,編纂《大岳太和山紀略》一書,被收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王概,字戒木,學識淵博。清朝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他考中進士;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王概擔任分守安襄鄖(安陸、襄陽、鄖陽)下荊南道時,聽說凡藏在武當山的明朝所修諸山志,在明末動亂中盡毀於兵燹。「於舊志平其言之馴雅,又參之以列史之記載、舊民所傳,薈萃加纂」而由王概總纂而成書。

在《大岳太和山紀略》的序言中,王概本人所署準確的官職是:湖北布政使司分守安襄鄖下荊南道兼理水利按察使司僉事。

王概的家族在當時也是名門望族。王鉞、王沛恂、王概,他們是祖孫三人,皆工詩文,著述甚多。

在分守安襄鄖兵備道時,王概編纂了《大岳太和山紀略》,系清朝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下荊南道官署刻本。一函八卷八冊,13萬字,原裝原簽,保存極佳;通篇手書上板,字體纖麗秀致,筆畫舒展大方,為典型的乾隆初期寫刻本風貌。卷首俱名勝圖多幅,繪刻精整,有清初山水版畫遺風。

太和山即今日聞名天下的武當山,是道教名山重鎮,本志書前面有王概乾隆九年序,又提督湖北等處地方學政翰林院侍讀宋邦綏序及目錄,修輯者姓氏,凡例,正文八卷,首卷有八宮圖及大岳太和山全圖(共27頁)長卷為黎朝盈摹,此長卷後多有摹印。

《大岳太和山紀略》卷一為星野、圖考;卷二記敘山川之勝;卷三記載聖紀、宮殿、庵祠及祀典;卷四記載仙真、物產、拾遺;卷五為歷代御制藝文,有諭、敕、旨、詔、書、詩、歌、贊、碑;卷六至卷八為藝文,記載歷代文人賦、碑、序、跋、贊、銘、文、記、歌、詩等。全書各卷均加有按語。

編纂《大岳太和山紀略》,與王概祈嗣武當有關王概編纂《大岳太和山紀略》與他在武當山祈嗣有關。這其中,有一個生動的故事!

原來,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王概擔任分守安襄鄖(安陸、襄陽、鄖陽)下荊南道時,已經40多歲了,尚沒有傳宗接代的兒子。

在中國封建社會,子嗣是很多宗族的大事,傳宗接代是很多宗族男子所必須擔負的責任。於是,王概在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將修成的《太和山紀略》(即今《大岳太和山志紀略》)一書,敬獻在武當山金殿真武神前,為己祈嗣。果然,在第二年春天,他如願以償得到一個兒子。

如今,在武當山太和宮靈官殿下牆壁,嵌有一塊《大岳神應碑記》石碑,就是王概於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立石的。那時,他在4年前編纂的《大岳太和山紀略》已經雕版印刷成書。

《大岳神應碑記》清楚地記載著:「概於辛酉歲分守茲土,職得禮於神而蒙其休者數矣。竊念行年四十之外,未舉嗣續,敢為積誠默禱,又以縟禮諛詞,不足仰干,爰修葺本山志傳,庶幾憑藉寵靈以昭格之。至丙寅歲,始成太和山紀略一書,鋟版裝卷,焚告於太和宮金殿神座。越戊辰春仲,果舉一男,岳靈之應,念以酬信,有明徵矣……乾隆拾叄年玖月吉旦誥授朝議大夫湖北布政使司分守安襄鄖道按察使司僉事諸城王概立。」

《大岳神應碑記》的碑文,生動地講述了王概朝聖武當求子還願的故事。

可見,在朝武當的香客中,為祈子而來的不僅有普通民眾,也有皇室使臣及朝廷官員。

現存唯一完整清代武當山志,系珍貴歷史文獻

《大岳太和山紀略》又名王概《山志》、乾隆《武當山志》。作為清朝乾隆初年編輯的方誌,《大岳太和山紀略》對於考訂武當山的歷史頗具參考價值。

完成於抗戰期間的《武當風景記》,系武當白衣道人王理學編撰。他在《武當風景記》序中稱:「武當為中國最古大山,名震世界,清室荊南觀察王概雖編有太和紀略,民國襄陽道尹熊賓雖修有太和山志,然皆卷帙浩繁,記載雜多,又寶藏深山……」

滄浪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王永國通過研究發現,《大岳太和山紀略》的版本較多: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湖北下荊南道署刻本,頁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雙邊;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湖北下荊南道署刻本,補修版,未增補內容,後多次刊印。

王永國研究認為,《大岳太和山紀略》在海內外存量較多。其中,國家圖書館存有三部,中科院圖書館存有兩部,北京及其他圖書館(包括大學圖書館)及上海、南京、武漢等多家圖書館均有所藏。

《大岳太和山紀略》的內容,一如其書名——紀略,體現了王概的「寧約毋雜,寧質毋華」的編纂取捨標準。這本志書的一大貢獻是收入了王民皞《大岳太和山志》中的三篇序,即王民皞的《大岳太和山志總跋》、楊素蘊的《大岳太和山志序》、王新命的《太和山序》,這三篇跋、序給後人研究武當山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有根可尋,有本可立,一個民族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楊立志教授指出,王概總纂的《大岳太和山紀略》是現存唯一完整的清代武當山志,廣徵博輯,內容豐富,體例精審,分類合理,記錄了大岳武當豐富的歷史資料和燦爛的道教文化,是珍貴的歷史文獻。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論語》在朝鮮半島的早期傳播
沒有墨香的書籍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