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蘇州常熟不建物流島 改建生態島

蘇州常熟不建物流島 改建生態島

原標題:常熟落實「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要求 不建物流島 改建生態島

沿著蘇州常熟市區的海虞北路一路往北十幾公里,便可直抵長江邊的鐵黃沙—一片生機勃勃的綠洲。

鐵黃沙原本是蘇州常熟境內長江灘地上的一個沙洲,由長江泥沙沖積而成。由於是長江江蘇段僅有的4個具備建設深水港條件的區域之一,未曾開發的鐵黃沙一度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常熟市規劃局有關人士介紹,「十二五」期間,該市先後投入16億元整治鐵黃沙,通過吹填方式並陸成岸。如今從高空俯瞰,鐵黃沙已成為常熟「嵌入」長江的三角形島嶼,土地面積達12平方公里。在此基礎上,常熟曾計劃將鐵黃沙建成物流基地,與常熟港實現區港聯動。

而一份規劃文件的出台,改變了鐵黃沙成為一座物流島的「命運」。2017年8月,《常熟市沿江生態經濟圈概念規劃》出爐,對鐵黃沙的發展定位來了個180度大轉彎:不再進行大規模開發,而是實施生態保護。常熟市綜合考慮生態管控及區域生態承載能力、生態敏感性等要求,將鐵黃沙作為整個沿江生態經濟圈的核心區進行布局,提出把鐵黃沙打造成集生態、旅遊、休閑、度假於一體的長江生態島,形成以鐵黃沙、長江岸線和水域為主的生態經濟圈。

鐵黃沙發展定位的這一調整,不僅意味著先期投入的數十億元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更讓常熟失去了一個助力經濟增長的重要項目。但常熟市決策層認為,為了保護長江,一定要這麼做!這是常熟堅定新時代生態自覺的根本要求。

「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導向的提出,以及揚子江城市群確立打造『綠色生態美麗家園』的發展目標,深化了我們的生態文明理念,激發了常熟更高層次的生態追求。」蘇州常熟市委書記王颺說,對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常熟必須通過持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增強城市發展的宜居性,打造獨具魅力精緻城市。

常熟城市格局融山、水、城為一體,有著「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特點。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常熟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每年投入巨量資金和工程量,相繼對尚湖實施退耕還湖,修復沙家浜、昆承湖、南湖等多個大型濕地,造就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態保護示範工程。目前,常熟已經建成以虞山、尚湖為主的生態核心圈,以昆承湖、沙家浜、南湖為主的生態涵養圈。正由於該市長期重視生態保護與建設,2016年全球性會議國際濕地大會首次落戶亞洲,就選擇在常熟舉辦。

鐵黃沙成了常熟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新發力點。常熟規劃建設以鐵黃沙半島為核心的沿江生態經濟圈,同步推進望虞河、海洋涇、常滸河綠色廊道建設,打造由3大生態圈和3條綠色廊道組成的「三橫三縱」大生態格局。

鐵黃沙周邊居民很快發現,原本荒蕪的江邊灘涂上,陸續長出一片片宜人養眼的綠色植物。今年4月前後油菜花盛開,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往遊玩觀賞。「我們希望通過綠色種植來增加有機質,把土壤改良成可耕地。」常熟市耕地質量保護站站長盛金元介紹,從去年10月以來,鐵黃沙共種植油菜4500畝、小麥1000畝、紫雲英900畝。經過半年多的種植管理,鐵黃沙土壤品質與環境面貌逐步改善,花期過後將這些植物再翻耕入土作為養料,可進一步優化土質。相較於直接傾倒有機廢棄物的土壤改良模式,這種就地種植、翻耕方式雖然耗時較長,但不會引入外源污染。有關部門還計劃夏秋季種植一批旱地植物,包括玉米3500畝、向日葵700畝、芝麻900畝、花生400畝、大豆900畝等,並搭配種植部分觀賞花草。鐵黃沙整個土壤改良區域面積為8500多畝,將歷時3年進行改造。

不久前,常熟還把建設沿江生態經濟圈要求落實到相關法定規劃中,科學推進鐵黃沙生態保護進程。接下來將出台更具體的行動措施,開發生態培育、水源涵養、休閑體驗、遊覽觀光、農業生產、旅遊服務等功能,將沿江生態經濟圈打造為長江生態經濟轉型的典範區、江蘇省生態保護的引領區、新時代美麗中國的常熟樣本。

不建物流島、改建生態島,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院長安樹青教授點贊:「常熟此舉踏准國家戰略節拍,將給這座城市帶來巨大的生態財富,極大地增強其核心競爭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蘇資訊一點通 的精彩文章:

「踢皮球」移民船 終在西班牙靠岸

TAG:江蘇資訊一點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