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王權與道教
道教在唐朝成了皇室家族宗教,進而演為國教。唐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下詔: 「朕之本系,出於柱史,鼎祚克昌,既憑上德之功;天下大定,實賴無為之德。宜有改張,闡茲玄化。自今以後,應齋供行立於稱讚,其道士女冠宣在僧尼之前,庶厚本之俗,暢於九有尊祖之風,貽諸萬葉,告報天下主者施行。」這對道教而言,是一件莫大的事,可看做是東漢末年漢室承認道教以來,道教從一個民間宗教組織,經過王權承認,發展為唐朝國教的成功。這個詔書申明了兩點:一是申明皇室李姓出自老子;二是申明道儒佛座次,將道排在儒佛之前。所以,有學者認為這是唐朝施行的揚道抑佛的政策。
如果說唐朝的太宗、高宗時期是道教發展為國教的奠基時期,那麼唐玄宗時期就是唐朝崇道的高峰時期。唐玄宗的崇道政策基本上較完整地代表了唐朝的治國思想和宗教政策, 其做法主要有:
一是在全國掀起崇拜老子的高潮,在高宗封老子為「玄元皇帝」封號的基礎上, 於天寶二年 (公元743年),追封為「大聖祖玄元皇帝」: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又追封為「聖祖大道玄天皇大帝」,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再尊封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以來一再下詔,令全國各地建造祭祀老子的「玄元廟」。不斷將崇拜老子的活動抵至高潮。
二是老君廟成為學習研究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的「學府」。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又改玄元廟為太上玄元皇帝官,號老子為太上老君,莊子為南華真人,文子為通玄真人,列子為沖虛真人,庚桑子為洞虛真人,他們所著之書,自此時始稱經。此為道教學術思想向宗教經典的轉化,也是中國思想文化的特色,即老莊道家思想既可以是世俗學術學問,也可以是道教宗教思想。 三是唐玄宗自己拜著名高道司馬承楨為師,據《舊唐書.司馬承楨傳》載: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唐玄宗曾遺使迎司馬承楨入京,自己親自接受道教法籙,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道士。並敕京都太清宮主崇玄等四十餘人編纂《開元道藏》,於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完成,時稱(三洞瓊綱》。這是道教史上的大事,道教在唐代與佛教在隋代一樣,開始有了自己的經典,道教的發展亦
因此進入全盛時期。
宋代仿唐崇信道教, 特別是北宋歷代帝王都崇信,有167年的時間。最典型的是宋太祖、太宗、真宗, 徽宗和南宋高宗、理宗時期, 至理宗時傳播《太上感 應篇》又將崇信道教的思潮欣起高潮,此後直至宋室王朝結束均在崇信道教的文化氛圍中。而且《宋史.藝文志》載:宋代「縉紳先生,談道德性命之學,不絕於口」,由此可略為窺見唐宋王權對道教的重視。唐宋王權與道教的關係,不論是合作也罷,借用也罷,道教在唐宋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大理主道壇聯繫方式: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