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農家籬下物 今成雅士圃中珠 一一我的榆樹盆景創作心得
圖1 山林雅趣 榆樹 胡春方作
榆樹,普通得就像我們的街坊鄰居,司空見慣,平淡無奇,大江南北,隨遇而安。然而,就是這農家籬下不起眼的植物,到了盆景人手中,就成了高大上的盆景藝術品,奇特蒼老,神韻天然,優雅精緻,脫胎換骨。
不得不說,藉助天工造物之美,又融入人的藝術理念和思想感情的盆景藝術,有著神奇的魅力。
榆樹是廣受喜愛的盆景用材,特別是野外生長的榆樹老樁,歷經歲月滄桑、雷劈蟲蝕以及人為的刀劈斧鑿,逐漸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奇異姿態。或盤根錯節,蒼勁古樸,或化腐朽為神奇,枯乾新枝,無論哪一類,都是天賜的製作盆景良材。
榆樹盆景的造型,第一步不是藝術構思,而是善於發現和選擇獨具特色的樹樁。然後才是針對樹樁的形狀醞釀構思,進行藝術造型,將自然狀態塑造成藝術形態。
1993年,我在市場上購買了一個奇形怪狀的榆樁。此樁古老奇特,嶙峋多皺,有山川形貌而且神韻自然,美中不足的是主幹不流暢,腰細頂仰,不符合製作常規作品的要求。但盆景藝術創作向來講究因材施藝,針對此樁的特點反覆審視,我發現它其實是製作「獨木成林」的良好素材。構想確定後,便開始進行布局構圖。根據此樁的具體形狀劃分定位,並處理好全局布景中所要的樹木,處理好彼此之間主次、大小、高低、粗細等辨證關係。藝術構思是作者思想醞釀階段,感情與思想是藝術內涵的重要因素,它必須與美學原則相結合,還要藉助嫻熟的技巧付諸實施,這才是盆景創作成功的必由之路。正如禪詩「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隴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的意境一般。
我將作品命名為《山林雅趣》,著力於意象創作。根據榆樹不定芽萌發力強的特點,進行一系列促芽、選芽、定枝、布勢、矯形,修正等操作,使作品日臻完善。2001年這件作品在第五屆中國盆景藝術展覽評比中(蘇州虎丘山公園)深受好評。盆景藝術大師張志剛觀賞後,在2002年《花木盆景》雜誌第二期發表了《山林雅趣》小析一文,他說:「那嶙峋多皺的『山巒』,簡直可以亂真,若不細看,很難發現它是一個具有山川形貌和自然神韻的活榆兜。景中的核心一一三十餘株高聳筆挺、正氣凜然的參天大樹皆由此而生。『山』因樹而活,樹因『石』而存。大小各異的榆樹依借山勢卓然而立,自然得體。主樹位居中央,上出重霄;從樹眾星捧月,遙相呼應。統一而不失變化,雄健而不乏清秀。層巒聳翠,枯榮交輝,山峭路遠,樹高林深,好一派繁茂的山林景緻。陶醉中,使人不禁想起杜甫的詩句『望中疑在野,幽處欲生雲』。」
圖2 綠雲披拂 榔榆 胡春方作
作品《綠雲披拂》始作於2003年。原樁生長在農家田園邊。審視後感覺枝幹雜亂,主次不分明,但有改造的空間,因為樁體雄健霸氣,有古樹風姿。得到主人同意後,我將其採挖回來,醞釀構思截樁。從繁雜的枝幹中我選出五干用於景觀造型。其餘全部截掉,同時疏理好根系,處理好切口,埋土培育(注意:榆樹栽培切不能澆定根水,否則難以成活。泥土濕度以捏在手中成團、放開後也不散為好)。待成活後,即按藍圖進行藝術創作,直至作品成型。欣賞《綠雲披拂》,腦海中不禁浮現出村頭那棵大樹——悠悠歲月,春秋代序,多少世事更替,多少悲歡離合,古樹以不屈的姿態嚮往藍天,趴下了還要努力站起來,立得更高,更富神采。它那一叢綠,點亮了多少人的眼睛,滋養了多少人的心靈,看破了世間多少風雲變幻……陶醉中,偶想起詩人巫高清先生的一首詩:「果然綽約世間無,披拂綠雲開畫圖。原是農家籬下物,此成雅士圃中珠。萷蔘想見精神在,棽麗信知冬夏殊。別樣風姿名四誨,教人誰不羨榔榆。」
一個小小的盆缽中,既有天然生成而人造不出來的自然植株,又有人能創作而天不能生成的藝術造型,盆景把天工與人工融為一體,使自然之美與藝術之美水乳交融,完美無瑕。偌大的藝術王國,沒有任何其他藝術門類能夠把自然美與藝術美如此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把植物的生命力與人造的藝術生命力融於一體。這種結合與融匯,形成了盆景動人情思的強大魅力。樹木盆景既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又是一個完整的藝術體,這給我們提出了雙重的任務—— 一方面是一個哺育者,像母親一樣無微不至地關照,以保證植株的茁壯成長;另一方面又是一個創作者,冥思苦想進行藝術構思,運用一切手段,努力塑造動人的藝術形象。養護的工作日積月累,創作的任務也日新月異,既養護又創作,培養了我們對盆景的雙重情感:一是賦予盆景美的激情,一是日積月累的關心愛護之情。這雙重感情的交融,形成了我們對盆景的強烈愛心,亦是局外人難以體會的深厚情懷。
圖3 玉種藍田 榔榆 胡春方作
原載:《中國花卉盆景》,授權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原載:《中國花卉盆景》
獲取更多花木盆景資訊
關注公眾號,
送《小型盆景製作與賞析》電子書
愛木期待與您面對面的交流
TAG:愛木盆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