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四十年的「旅途風光」 不一樣的「詩和遠方」

四十年的「旅途風光」 不一樣的「詩和遠方」

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的腳步,內蒙古的旅遊業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升級換代」的欣喜。

夏日炎炎,大草原的習習涼風敞開懷抱迎接四方遊客。如今的內蒙古作為重要的旅遊目的地,成為不少人心目中的「詩和遠方」。全域旅遊、四季旅遊的新定位,讓最炫民族風、最美草原情越來越具有吸引力,實現了「一年四季都是景」,正在完成從旅遊資源大區向旅遊經濟強區的跨越。

內蒙古人的旅遊方式也從景點打卡式的和標誌景觀合影留念,變為如今坐郵輪、住度假村、享農家樂等體驗式休閑旅遊;從綠皮車搖搖晃晃一天行走500公里,變為如今跨越千山萬水,可以朝去暮歸;從小旅館、招待所擁擠逼仄的住宿環境,變為如今寬敞明亮的星級酒店和各式各樣的特色民宿??這其中,人們品出了如今精神、物質生活的豐富,也品出了改革開放成果的甘甜。

旅遊方式之變:玩得越來越自在

上世紀80年代,除了少數導遊或者有親戚朋友在遠方生活的人以外,旅遊是人們日常生活之外的另一個世界。偶爾有旅遊的機會,也是乘坐綠皮火車,吃著自帶的乾糧,在旅遊景區附近勉強找個條件簡陋的小旅館,每到一個景點,匆忙留下一張「到此一游」的照片。即便如此,這樣「奢侈」的休閑方式,已經足以讓很多人羨慕。

1988年,烏蘭察布市民李茂林曾去北京參觀了天安門廣場,年事漸高的他每每回憶過去,都有說不完的感慨。那時候的人們是為了旅遊而旅遊,他心目中旅遊的內涵就是登長城、逛故宮、看秦始皇兵馬俑、游桂林山水這些著名的旅遊景點,然後和景點的標誌性建築合影留念。

上世紀90年代,內蒙古人的物質生活進一步豐富,旅遊的人明顯多了起來。1999年國慶節首次連放7天長假,進一步喚醒了人們的旅遊意識,許多人把旅遊當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巴彥淖爾市90後姑娘曾晶菁就是一個熱愛旅遊的人,她從六七歲開始跟隨父母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我喜歡旅遊是受了我爸媽的影響,他們1986年旅行結婚,都沒有辦婚禮,這在當時是很前衛的行為。」曾晶菁說。今年4月,曾晶菁辦了一個打工簽證,前往紐西蘭邊工作邊旅遊。「我是一個把旅遊當作生活的人,我的夢想就是環遊世界,在我看來,感受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狀態和文化底蘊,和他們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曾晶菁告訴記者。

如今,隨著內蒙古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再加上人們的錢袋子鼓了,假期也增多了,旅遊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觀光轉變為休閑度假、享受生活,還有不少人是為了增長見識、磨鍊意志、與人交往,出遊目的發生了深層次的改變。

在媒體工作的呼和浩特市民李園今年5月與「驢友」們去了一趟被稱為「水藍色星球上的最後一片凈土」的稻城亞丁,找了一家民宿住了十幾天,「棧道、河流、馬群,陽光,眼前的一切像一幅畫,與世無爭,彷彿置身世外桃源。」李園說,她之所以會愛上這種「懶散」的旅遊方式,是因為能讓身心完全放鬆,達到真正休閑度假的目的,同時又能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這既是一種旅遊方式,也是一種品質生活。

經濟的發展讓內蒙古人「看世界」的腳步越走越遠,出國旅遊正漸漸成為年輕一代的熱門選擇。呼和浩特市90後小伙帥正2017年冬天與妻子的蜜月旅行選擇了日本,「我媳婦兒覺得去北海道看雪特別浪漫!」帥正說。

越來越多的內蒙古人「走出去」的同時,內蒙古旅遊業也正把越來越多的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遊客「引進來」,來觀賞草原風光,體驗蒙古族風情。內蒙古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區2017年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3440.1億元,比上年增長26.7%。接待入境旅遊人數184.8萬人次,增長3.9%;旅遊外匯收入12.5億美元,增長9.4%。

旅行交通之變:出行越來越快捷

「現在出去旅遊,坐飛機一兩個小時就到了,一路吃得好,玩得好,還有手機可以隨時拍照。」李園告訴記者,與20年前的出遊相比,現在遠途交通工具真是發生了難以置信的變化。

1998年,8歲的李園跟隨父母去北京旅遊。「坐的綠皮車,人山人海,我爸爸把我抱起來從車窗上塞進去,火車上一位好心的叔叔把我接了進來。」李園回想起當時的場景,還有些後怕:「我那會兒特別害怕火車開了,我爸媽還上不了車,想著火車如果把我自己拉走,我該怎麼辦……」在李園的記憶里,呼和浩特到北京不到500公里的路程,那次他們早上9點出發,晚上9點多到達,走了12個小時。如今,李園再去北京遊玩,坐飛機只要1小時。「上世紀90年代航線航班少,機票也貴,普通人根本無法承受。現在各大旅遊網站天天推出好多打折機票,有的甚至比火車票都便宜。」李園說。

#p#分頁標題#e#

2006年,青藏鐵路通車。這一年,呼倫貝爾市80後姑娘鍾明婷大學畢業,她選擇了去西藏作為自己的畢業旅行。布達拉宮、等身長頭、格桑花……她對拉薩這座優美而神秘的城市充滿了嚮往。「坐上了火車去拉薩,跳起那熱烈的雪山朗瑪,喝下那最香濃的青稞酒呀,醉在神話天堂。」鍾明婷為記者唱起了《坐上火車去拉薩》,「如果不是交通的進步與發展,我怎麼能那麼快就去西藏旅遊?」鍾明婷說。

交通運輸部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到13.1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加之法定節假日免收過路費,加速帶動了自駕游的發展。如今,日新月異的出行方式讓遊客花費在旅途中的時間越來越短,留在景區景點的時間越來越長。隨著交通運輸網路的完善,人們的旅遊逐漸告別了「走馬觀花」,進入了「深度游」新時代。

而從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上,人們也越來越理性,不僅追求「詩和遠方」,更加看重身邊的景觀和體驗,自駕周邊游、單車騎行游也成為更多內蒙古人的「新寵」。

「周末早晨,幾家人湊起來,開上車去山裡的水磨村轉一轉,讓孩子們親近山水,自己帶的設備、食材,中午再來個燒烤,感覺很棒!」呼和浩特市民劉志民說,今年他們一家子已經在城北的大青山裡過了好幾個周末,每次都是愜意而歸。喜歡單車騎行的鄭先生,一有閑暇就呼朋引伴到首府周邊騎行遊玩,既鍛煉了身體,又放鬆了心情。「什麼都不用帶,帶上手機就行,不論走到哪兒,吃喝消費都是『掃一掃』移動支付,方便!」他說。

旅途生活之變:吃住越來越講究

旅遊住宿在這40年中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酒店數量有限,接待能力不足,再加上收入水平不高,手頭不寬裕,人們出門旅遊一般選擇條件簡陋的小旅館或招待所。李茂林1988年去北京旅遊時,住在秀水街的一間招待所里,「條件特別差,房間很小,床很窄。」同時,想在景點附近找一家合適的餐館也不容易,總是轉到大晚上飢腸轆轆,卻找不到吃飯的地方。「一碗牛肉麵,幾乎沒肉,根本吃不飽。」李茂林說。

如今,不管是自助游還是跟團游,吃住都非常方便。到哪裡都可以尋覓到地道新鮮的當地美食,也可以在異鄉輕鬆找到家鄉美食,豪華的星級大酒店和別具風格的民宿也為人們提供了多種多樣的選擇,與此同時,酒店的「配置」也在持續升級,大床、沙發、電視、淋浴、WI-FI是標配,一些星級酒店還配備了游泳池、咖啡廳、酒吧,提供早餐和接送機服務。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各大旅遊網站紛紛推出酒店預定業務,各式各樣的民宿短租平台也隨之興起。「現在只要打開手機APP,選好你想訂的酒店或者民宿,就能輕鬆預定了。」李園向記者展示了她在手機上預定的民宿。

這一切的背後,既有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有人們對品質生活觀念的改變。改革開放的春風,讓旅遊業從一粒微小的種子,成長為參天大樹。在國內,旅遊成為帶動多行業、多領域發展的經濟增長新引擎;在海外,旅遊成為世界認識現代中國、開放中國、美麗中國、文明中國的重要窗口。內蒙古,則是這一改變的受益者,也是推動改變的「前行者」,甚至是先行先試的「探路者」。

「在我們內蒙古人暢遊天下的同時,內蒙古也是很多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劉志民說,他的下一個旅遊目標,「就是把全區的著名景區先走個遍!」(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院秀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蒙古綜合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TAG:內蒙古綜合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