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代土木堡之變

明代土木堡之變

原標題:明代土木堡之變


風起北境


北方草原,正統四年(1439年)也先繼承父位成為瓦剌可汗。隨後幾年他帶領部落勇士統一了被明朝打殘的蒙古各部,建立起了一個西掌西域走廊、東控遼東女真的軍國主義政權。這時的也先常常是南望「故都」義憤然,他渴望打敗明軍重建大元朝。但明軍太強大了,站在草原上,他彷彿能聽得見幾十年前的槍聲,能看到一個個勇士還沒摸到敵人的衣服就去見了長生天。沒辦法,現在還不是時候,只能繼續默默的壯大自己等待時機。但是他不知道,在南方有一個叫王振的兄弟很快就將機會雙手奉上。

王振的夢想


王振是何人?有明一代第一位掌控朝政的太監。王振原本是蔚州教育局的官員,也有老婆孩子,日子過的還可以,所以他不至於說為了生活扛起了家庭的重擔~。那他為什麼跑去當太監呢?知識改變命運!他讀儒家書教儒家書(崗位為學管),然後大概被洗腦了,他也有個治國平天下的小夢想~ 眼看自己再這樣就無法為國家做出大的貢獻了,他不甘,於是選擇了一條捷徑——進宮當太監。


搏一搏,單車變摩托。他這一搏直接搏到了一輛保時捷。因為宮中的太監都是文盲或者小學文憑(明代著名的太監培訓機構這時還未成立),於是他很快得到了宣宗的注意。宣宗覺得他是個人才,於是後來便將他派去侍奉太子讀書。不得不說王振多年來的業務能力(教書)確實不錯,他很快便憑藉嚴格的管理收服了太子的心,太子稱其為「王先生」。就這樣,太子與王振之間慢慢建立起了極其深厚的感情和信任。多年後,太子即位(明英宗),王振也隨之雞犬升天而掌控朝政大權。


前文說過,這時北方的瓦剌已經發育起來了,只是忌憚明軍而暫時不敢亂動,但是雙方在經濟方面已經出現了摩擦。中蒙貿易恩怨是這樣的:一開始中方體恤蒙方生活不易,准許其使團訪問的時候順便做做貿易。起初蒙方只是十幾個的派,後來不斷增加,最後乾脆就幾千幾千的派,來的也越來越勤。這可麻煩了,一頭牛羊可以換大量的手工業品而游牧民族的牛羊可以漫山遍野的,但手工業品只能慢慢生產(國家重農抑商,不可能大規模擴充產能),這趨勢發展下去的話遲早要出事。於是中方開始出手,開始暗中抬高物價。蒙方也不甘示弱,偷偷用劣質馬替換良馬,同時在使者隊伍中安排專門的小偷撈外快。再然後,中方高層官員開始呼籲貿易保護主義,要求限制蒙古肉製品衝擊國內市場。這不是說說,在一次貿易中王振就直接減去了中方應付金額的五分之四。王大人為什麼這麼積極?當然是他想為國分憂嘛,順手報報私仇(也先之前每次都向他進貢,但這次不知道怎麼了就沒進貢)。但蒙古人可不是好脾氣,於是戰爭即將爆發。

正統十四年七月,蒙古騎兵分四路出擊,戰爭全面爆發。而王振笑了,他覺得這是一個實現自我價值、揚威天下的機會。由於自己不可能帶兵出征,於是他慫恿皇帝御駕親征。因為皇帝是自己的學生,一直又聽自己的話,所以只有藉助他的名義才能實現自己統領千軍萬馬的夢想。



土木堡慘劇


為什麼會慘敗呢?你看看經過就知道了。首先是後勤問題。王振通過明英宗召集二十萬大軍,但從下令到發兵僅僅不到五天時間,對此我只能雙擊666。想當年明成祖朱棣(他的軍事才能相當強)遠征,徵用大量的民工、牛馬車輛,設置專門的運糧隊,準備後勤要話長達幾個月的時間。再說說戰略戰術。從戰後來看,王振根本沒有什麼戰略戰術,因為整個戰爭的過程如下:大軍先慢慢從京城走到了大同,然後發現敵軍貌似有點強(聽前方敗將說的)就下令班師,然後又慢慢撤,再然後撤退的明軍在土木堡被蒙古騎兵追上狂砍一頓,終。我服了,你隨意。


有人想問去的時候慢可以理解,為什麼逃跑還慢呢?因為後撤的時候路過了王振的老家,王振帶著大軍和皇帝回家炫耀了一番。當然,也有騎兵的優勢原因。

為什麼沒有能打的將領出來提提建議?有,王振不聽。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後來也先的大軍追上明軍後派出使者說願意和談,同時假裝撤軍。兵部尚書說這是敵人的詭計,我們應該在壕溝里固守待援。但王振卻下令:「大軍立刻躍出壕溝,馬上撤退!"。 結果大軍僅出發三里(一點五公里),假裝後撤的也先軍隊就出現了,戰爭變成一場屠殺遊戲。


王振當然沒有好下場,在亂軍之中憤怒的明軍將士用鐵鎚錘爛了他的腦袋。


慘,此戰二十萬大軍損失殆盡(包括明朝的全部中央軍),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明英宗被俘。皇帝被俘,這就出大事了,大明王朝站在了生死存亡的關口了。在國家危亡之時,一個人站出來了,于謙。在他的主持下北京保衛戰即將打響。

本文作者:一半檸檬(微信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半檸檬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鴉片戰爭前的清朝處於巨變的前夜?

TAG:一半檸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