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過我的靈魂與肉體得知,墮落乃為必需!
真實又價值的讀書痕迹
不容錯過哦
每次和大家分享的書,都是可以寬闊認知或擊中靈魂的「好書」。黑塞的《流浪者之歌》(又名《悉達多》),就是深深擊中我靈魂的「好書」,讓我忍不住分享的「好書」。
《悉達多》是我讀黑塞的第一本書,開啟了我對黑塞這位偉大作家的好奇並開始閱讀他其他的作品。
赫爾曼·黑塞是一位帶有東方神秘色彩的現代「經典作家」。他曾獲得歌德文學獎,馮塔納文學獎,並於1946年以小說《玻璃珠遊戲》獲諾貝爾文學獎,文論家們稱之為「德國浪漫派的最後一位騎士」。
黑塞所自白的「我努力探索一切信仰和一切人類虔誠善行的共同之處,究竟有什麼東西是超越一切民族差別之上,有什麼東西可以為所有種族和每一個個人所信仰和尊敬。《悉達多》成為作者產生世界性影響的成功「試驗」之一。
黑塞的作品深刻揭示了正直的人們在現代世俗文明的壓迫下所面臨的精神危機與心靈孤寂。在其所有作品中,黑塞試圖以某種圓融統一的境界來調和甚至包容陰與陽,善與惡,物慾與神性,世俗與超越等兩難命題。
為了寫這篇推文,我查閱了一些關於黑塞的資料。才得知他長期飽受神經衰弱症和抑鬱症的困擾,更讓我心中多了無限的尊敬和唏噓:感謝他折磨自己的靈魂,為世人帶來偉大的作品。
藝術家是介於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間的一種人,如果他沒有自己的創作活動,將淪為精神病。他們通過創作,成功實現了自我救贖。
——弗洛伊德
黑塞說: 「我進行試驗,把我的信仰寫成一篇小說,這本書就是《悉達多》」。
作品敘述了一個婆羅門貴族青年尋求人生真諦的一生,他從錦衣玉食到遊學為僧,又從驕奢淫逸到擺渡濟世,最終悟道成「佛」。
古印度貴族青年悉達多英俊聰慧,擁有人們羨慕的一切:外表、智慧、性格、階級。常人視角下如此完美的青年人卻稱自己「心中沒有快樂」。
是在無病呻吟嗎?當然不是,一個擁有偉大而純粹靈魂的人,總容易對這世界的本質產生好奇和追尋。
於是,為了追求心靈的安寧,為了證悟自己的道,他與好友僑文達離開了熟悉的一切,成為了一個苦修的沙門,把自己折磨得瘦骨如柴,四處流浪。在成為沙門行者的三年中,他學會了「齋戒、等待、思考」。
同時,他在探索」沙門的冥想法門「與」俗人之酒肆「給自己帶來的逃離自我有何區別,到底是由學識帶來的高境界脫離,還是相同的短暫麻痹帶來的初夢初醒?是獲得了修行上的提升還是僅僅在欺騙自己?
悉達多並不能回答自己,於是伴隨著對信仰的懷疑,他們離開了沙門,決定一路去追尋佛陀的傳聞。他們終於見到聞名已久的釋迦摩尼尊者,聆聽佛陀說法。悉達多驚異並欽羨於「佛陀的每一根手指的關節之中都充滿教義,佛陀身相的每一處都在言說、呼吸、散發和放射著真理」。
僑文達決定追隨喬達摩,但悉達多堅信僅通過學習他人的教義而沒有真正體驗過對自己的大徹大悟是無法追尋到「自我」的。他決定繼續走自己的道路,走出自己的解脫之路。所以即使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感,但他還是為自己思想上獲得的進取而雀躍。
他開始放飛了自我,漸漸地體會到俗人們的慾望與快樂。他在繁華的大城中結識了名妓伽摩拉,第一次有了性慾,見到美麗的女子會有衝動與渴望。
他愛上了伽摩拉,為了名妓的一句話「雖然你長得很帥,我很喜歡你,但你太窮了」。
他開始學習如何賺錢,因為聰明過人,很快就成為了一名富商。當物質與肉體的享受達到了頂峰,他卻開始感到疲憊、倦怠,對一切都產生了厭離,覺得自己的靈魂在枯萎。
在於伽摩拉最後一次歡愛之後,他拋棄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來到那河邊,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絕望的一剎那,他突然聽到了生命之河永恆的聲音……傳入耳中的「唵」使他幡然悔悟,悉達多得以再次赤身裸體的站在這世界。
經過幾乎一生的追求,悉達多終於體驗到萬事萬物的圓融統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毀的本性,並最終將自我融入了瞬間的永恆之中。
我通過我的靈魂與肉體得知,墮落乃為必需。我必然經歷貪慾,我必然去追逐財富,體驗噁心,陷於絕望的深淵。學會熱愛這個世界,不再以某種慾望與臆想出來的世界、某種虛偽的完善的幻想來與之比較。學會接受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熱愛它,以歸屬於它而心存欣喜。
——黑塞《悉達多》
我身邊有很多書友都閱讀過這本書,且《悉達多》適合於不同層次的讀者。一般讀者會醉心於書中百轉千回、引人入勝的情節;善於思考的讀者會折服於黑塞日爾曼式的深刻思辨力;追求信仰的人們可以玩味書中雋永而空靈、只可悠然心會的禪意。
最喜歡第132頁
人生不是目的論,就是經曆本身
@Rambo
物理學 畢業的學長
閱讀時長:一下午
(學長看的是《流浪者之歌》的翻譯版)
這本書真的很不錯,至少是很難得還能引發我哲學思辨的書了。
黑塞的哲學功底還是很深的,這本書最神奇的地方在於,會讓你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東西。關於哲學思辨用了很多隱喻,局限於悉達多的故事會流於表面,他傳達的是書後面的信仰,是直接一個世界觀與另一個世界觀的對話。
黑塞應該是更認同道教的理論,雖然寫的例子是佛教的。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我們會有對立,但可能世事是統一的。
從生到死的過程就是人生。我們會去追求人生的真諦,最後回過頭髮現,人生可能就是經曆本身,不是目的論,不是結果論,就是簡單地活著。
所有的萬物與靈魂,都是圓融統一的。永恆存在於當下。
黑塞的《流浪者之歌》給了我一些啟發,但我想仍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還得去尋找自己的答案。
想每年讀一遍
《悉達多》進行自我反思
@Hui
公共事業管理/金融學 大四
(Hui看的是《悉達多》的翻譯版)
初讀《悉達多》時曾擔憂印度教的教義與神靈對我而言太過陌生,而導致我不能對這本書有深入的理解。
讀完整本書之後放空了一陣,終於明白為什麼有人在評價《悉達多》時說這是一本適合在二十歲時讀的書,不知不覺,書中的言語可以解釋我們的困惑與行為。
無論是對尋求「自我」的反思,還是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的思考,亦或是個人理想的實現,大概這本書能傳達的信息太多了。
這個時代的我們(青年人),太希望獲得自由,無論是行為上的還是思想上的,我們希望自己有改變社會、改變世界的能力 ,希望對一切具有決定性的權威發出質疑,希望在自己有所有特質的最前面加一個「正以」——一個約定俗成的「好」品質,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不僅滿足於「自我實現」,更要「超越自我實現」:甚至將把推動社會進步自動規划進了自我實現的範疇里。
最後,只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發現自己的靈魂如宇宙般浩瀚,又如每顆星辰般獨特,並能在長久的人生中堅定的走自我之路。
《悉達多》是原因之一:
我變得越發愛沉默想傾聽
@okok
公共事業管理/金融學 大四
閱讀時長:一下午
(我看的是《流浪者之歌》的翻譯版)
這本書很薄,安安靜靜地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就能讀完。
初讀這本書時並沒有太「誘惑」我,到是覺得黑塞的寫作有些零落和淺薄,有點硬扯著「自我」在那繞口令(其實是我的哲學素養不夠)。但這本書很薄,我還是有耐心翻完的。
可當我讀到第二部時,就被悉達多尋求自我的旅程深深的吸引。我喜歡悉達多墮落俗塵的體驗,多麼得接地氣,多麼得像我們。
我喜歡悉達多的性慾衝動,我喜歡悉達多對物慾和權力的渴望,我喜歡悉達多墮落到靈魂枯竭的滋味,我喜歡悉達多厭離一切的決斷,我喜歡悉達多傾聽到生命之河永恆的聲音,我喜歡極了那聲「唵」……
只有我自己知道,《悉達多》和我看這本書時遇見的與眾不同的朋友,對我產生了多麼強烈和鮮明的影響。
我變得不加控制地想傾聽這些與眾不同的靈魂:以沉靜得心傾聽,以等待、開放的心靈去聽,不帶狂熱,沒有期望,不加批判,不生想法。
我的思想變得愈發的奇特和無所顧忌:用一生尋求自我之真理。
我接觸過的人,遇見過的物,感受過的情愛,迷失過的痛苦……所謂的我,就是一切體驗的總和。我對當下的體驗有著痴迷的野心,以至於我覺得將人生以方法論來分析,以結果論來衡量,多少顯得有些媚俗。
TAG:418雜說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