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學家發現新的「熊貓家族」

科學家發現新的「熊貓家族」

本報訊(記者丁佳)憨態可掬的大熊貓被譽為「活化石」,其進化之謎一直是科學上的熱點問題。最近,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及其團隊主導,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魏輔文參與的一項研究成功提取、捕獲和測序了一隻2.2萬年前的大熊貓的完整線粒體基因組,相關成果6月18日在《當代生物學》上發表。

這隻熊貓個體由團隊成員張穎奇等2014年在廣西樂業對大石圍天坑群進行古生物調查時,發現於慈竹坨洞。這一古大熊貓個體生存的年代在末次盛冰期前後,可以說是迄今為止進行基因測序的最古老大熊貓,也是第一個完整的古熊貓線粒體基因組。

「我國南方炎熱潮濕,DNA的保存非常困難,對這裡的古代樣本,特別是數萬年前的樣本進行基因重建非常困難。」付巧妹說,實驗室這次能夠成功,主要得益於他們開發利用的古DNA捕獲技術,使該骨骼材料中仍然存在的極其微量的DNA得以富集。

付巧妹及其團隊將這隻熊貓的線粒體與138個現存熊科個體和31個古代熊科個體的線粒體進行比較分析,其線粒體DNA顯示相較於其他熊類而言,與現存大熊貓的遺傳關係最為親近,但屬於另一不同的線粒體譜系,表明它所屬的種群與現存大熊貓的祖先分離且並存。

研究人員推斷,慈竹坨個體與現存大熊貓的母系祖先分離的時間可追溯到中更新世(22.7萬~14.4萬年前),遠遠早於現存大熊貓最直接母系共同祖先生存的年代(9.4萬~5.5萬年前)。

此外,他們還發現慈竹坨個體和現存大熊貓在線粒體編碼區之間有18個氨基酸序列變化,這證實了慈竹坨的大熊貓擁有不同的線粒體譜系。這些氨基酸變化可能與其廣西的棲息地潛在相關,或由於適應末次盛冰期氣候而顯示的差異。

「僅基於母系遺傳數據我們就能看到,古代大熊貓的歷史已呈現出比我們所知更多樣、更獨特的面貌。」付巧妹相信,通過這項研究,獲取大熊貓的古核DNA指日可待,未來的這些數據將對準確研究大熊貓的進化歷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版權聲明:圖片來源於網路,圖文無關。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工行的孫師傅好樣的
相過50多次親的女孩兒說:「我還沒有真正談過戀愛」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