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也許是一項值得一輩子去做的事業
一段時間以來,經常會想這樣一個問題:
我現在應該如何介紹自己的身份?
幾年前剛做雜誌時,可以說自己是記者,然後兼著也是一個編輯——工業時代這是要分開的兩個崗位。但我們碰到的大多時候,它們是合二為一的。第一個原因可能是單位小,文章製作簡單,工種就沒必要分得那麼細。更重要的其實是一種能力的要求。作為一個文字從業者,你應該兼具寫作,還有編輯的能力,甚至還要懂市場。
後來迎來新媒體,編輯身份的面前加了個限定語,變成了新媒體編輯。似乎是一種新潮、不甘落後的努力,但另一方面,也有一種較之傳統紙媒的訓練不專業、生活苦逼顛三倒四的痕迹。因為進了出版行業媒體,還會美其名曰出版工作者、行業觀察者。
最近2年,開始貼上知識服務的標籤。做運營、做撰稿、也寫課程策劃,身份越來越多樣,日子越來越苦逼,總之就是各種服務,所有人都是甲方,各種臟活累活都要做,又感覺什麼都沒做好,焦慮越來越嚴重。
某一天,幡然醒悟,不能再這麼損耗下去了。生活戛然而止,又開始了一段新的嘗試——好像又打上創業者的標籤了。
就目前的狀態,知識服務產品策劃人,是正在努力成為的方向。往前沿靠,就是產品經理。回到傳統,就是策劃編輯。
產品、策劃,意味著你要懂市場、懂用戶,更要懂內容。生活中,任何一種角色的轉型或轉變,都沒有那麼容易的。一個角色扮演的短,你沒有掌握精髓。演的太久,你又太入戲,腦子全變了。當然,這只是對像我這樣不能稱之為聰敏的人來說。
今天主要是想說說自己對知識服務的一些感覺,以及對知識服務產品策劃人這一角色的看法。
你會為什麼樣的產品付費?
知識服務說的再直接點,就是內容付費,是一門生意。凡是跟內容相關的,影視、娛樂、遊戲、教育都算。狹義講,就是線上音視頻專欄課程,目前的產品形態包括:直播Live、音視頻錄製專欄、線下私課等等。
你願意為什麼樣的產品付費呢?
我也常會這樣問自己,有時候也會反思自己的錢流向了什麼地方?
當然,衣食住行這些生活的剛性支出自不必說。尤其北京這樣的城市,這幾乎佔了你絕大部分支出。這幾年觀念和意識慢慢變了,要吃好、要住的差不多、交通要省時間、個人形象管理也得做。總之就是花錢買時間,花錢買舒服。工作、生活都已經這麼累了,就不要虐待自己了,反正你那點錢是攢不來的不是嗎?至於能力、金錢有限,實際體驗則是另一回事。
其他的,書、科技產品、看展看劇、旅行開支,佔了絕大多數。
沒錯。我們一直都在為好的東西付費。只不過不同的人對自己的設定不一樣罷了。有的人樂於衣食住行、娛樂消遣,有的人追求一些精神滿足。只不過我們消費的產品有的是以技術的面目凸顯,有的是以實物的樣子承載,而買書買知識這種虛擬的一時之間看不到收益的學習性支出,就好像變得可有可無罷了。
但其實,誰都知道,技多不壓身,只有學到身上的才是自己的,更何況是在這樣一種時時刻刻你要追著趕著才能不落後的時代。
知識付費的本質是什麼?
那麼,回到這種狹義的知識付費,它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
我覺得知識付費本質上是在為專業、服務和時間在付費。一個知識產品策劃人,想到了一個好的選題,提出了一個問題,找到了這一領域的專家學者,然後打磨內容,一起把它以一種適合音頻呈現、適合耳朵收聽的語言呈現出來,最後找到用戶、幫他們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中,講師付出了專業技能,策劃人付出了服務,用戶付出了金錢,節省了時間,獲得了技能,解決了問題。
一起來看看,這一年多來,你可能聽過的所謂「爆款」產品吧:
得到:《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
喜馬拉雅:馬東的《好好說話》
蜻蜓FM:高曉松的《矮大緊指北》、《蔣勛細說紅樓夢》
十點課堂:《撕掉詞語法書,顛覆你的傳統學習英語》
……
當然,這些只是你聽到過的一些,它們被稱為頭部產品,大都超過了10W以上的用戶訂閱,有著上千萬的銷售額。
其實,如果你了解的再多一點的話。你就知道,目前知識市場上魚龍混雜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做知識付費的平台也是千姿百態。
有得到這樣身處頂端、穩紮穩打型的——他們創造了這種形式,然後在一點點地教育市場。有的人喜歡他追捧他,有的人厭棄他。也有一些人抓住了機會,複製這種模式,繼續耕耘,獲利不少,也衝出來不少(尤其是親子領域)。得到在下一盤什麼樣的棋,也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也許大到會開創一個行業,會顛覆出版、教育這些領域。也許小到因為沒有對手,他們也會感到渺小、孱弱。對於知識付費,他們算是目前做的最好的了,但對於一個公司的運營,對一個行業、一個產業來講,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喜馬拉雅據說明年要上市了。這一年它們上架了太多的產品,產品形態上一直緊緊跟著得到,大課、小課、聽書,各種都嘗試了。營銷上,也是以一種特別互聯網的手段,造節日、玩裂變,數據看著很華麗。但總覺得知識這麼玩,好像缺了點什麼。感覺今年喜馬拉雅把百家講壇曾經火過的導師上了個遍,但我們真正記住的,聽了的又有幾個呢?
我就在想,難道時代還沒有變嗎?
也許對這家本身就是做音頻、做廣播劇出身的公司,這只是他們搖身一變獲取估值的一種方式吧。可能因為只是我是相關從業者,才會把它當成一個簡單的知識服務平台吧。
類似的還有知乎和豆瓣。知乎從Live開始進場,但一直不溫不火,自己也比較動蕩。現在好像終於要放棄自主策划了,感覺目前來說是個好事,但流量、用戶怎麼調動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豆瓣也是,終於趕上了也抓住了知識付費這波風潮,1年多來也不緊不慢做了一些很棒的產品。但他們跟知乎面臨同樣的問題,如何讓流量轉起來,如何讓社區的用戶轉化為付費用戶,甚至從外部獲得流量,真的還是一樣地艱難。
細數這各式各樣的平台,各種類型的課程。你也可能有感覺,主要是這樣幾類:個人技能提升類,比如做個PPT、練個好聲音;知識趣味類,比如古詩詞、歷史、心理學的;親子教育類。(大致可以這樣分,因為不是寫論文,就不悉數展開數據了。)
當然,這一年多來,小鋤頭課堂也做了不少好課。像賣的最好的中山大學化學博士葉劍清老師的護膚課,就可以歸納為形象管理。而像《從到姜白石——梁惠王古詩詞二十講》《漢字真好玩》《祖爺侃戲——一位青年導演的十堂戲劇課》則更多是一種趣味性的產品,雖然略小眾,但因為我們喜歡,所以用心尋找最合適的老師,去悉心打磨,最後把它呈現出來,到達和我們一樣喜歡這樣內容的用戶面前,這是一個尋找同類的過程,還能獲得收益,我們樂在其中。這是一件有趣的事,這就是我們的風格,也是我們的方向。我們心裡清楚我們只做我們喜歡的、能做的。
誰在為知識產品買單?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群人在為知識產品買單呢?
大而言之,用戶還是比較明確的。就是工作過一段時間、覺得自己有所欠缺,想要通過學習提升、改變自己的人。大家走出校園,經過生活、工作的磨鍊,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這些人當中,女性居多,當然,跟愛買書屯書一樣,也有大量囤積知識付費產品的男性。
基於這樣的判斷和認識,也基於我們對自己的成長要求。
我們認為,這樣一群人都有一種追求成為一個合格的、更好的社會人的覺醒,他們從各個方面解鎖自己的技能,歷練自己,更有甚者已經意識到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意識到要不斷完善、重塑自己的價值觀,才能讓自己更好,才能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
所有與之相關的,像我們這裡提到的人際關係的處理、個人形象的打造、寫作、演講,以及歷史、商業、法律、社會學等等,甚至一些更為小眾的知識,都是他們期待附加到自己身上的一種價值。
而這,也正是我們做了目前這樣一些課程的一個出發點。比如,我們提出「有為青年根據地」「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提出「時間有限、學點好的」。無論我們做的是什麼樣的課,最終都是指向這個。只是可能會隨著我們的成長和理解的不斷深入,不斷提煉、發展罷了。
當然,這是一種處於不斷成長中的價值觀。也因此,我們可能有時並不清楚下一個會做什麼,但我們卻堅持一點就是有所不為。
什麼樣的產品值得付費?
或者說,做得好、賣得好的知識付費產品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得到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歸納,我也談一點自己的想法。
1.完整有乾貨。知識付費產品是經過策劃、錘鍊過的東西,在有限的時間裡,不要求你字字珠璣,但也得做到句句乾貨。用戶不需要聽那麼多道理,道理誰都懂,用戶更想要知識。用戶也不需要聽你無用的、一己情感的宣洩。
所以還是知識,還是方法,還是一種價值觀。還是要提出問題,並提供解決之道。
2.能聽懂。一個好的知識付費產品,一定不能賣弄專業理論,我們不能假設大家都知道。我們已經知道了面對的是怎樣的用戶、他們有怎樣的習性,這就要求我們在面對作者的習慣性書寫方法、傳統紙質書的習慣性呈現模式時,一定要做出特色,砍掉專業性的賣弄和對課程沒有太多價值的內容。這對導師要求很高,一個好的選題,一定要找到對我們來講最好、最合適的那個人。
3.不求全。知識付費產品真的不必要面面俱到,但務必把最有價值的核心知識和觀點講透,就夠了。生活節奏這麼快,1節課時間就10幾分鐘,人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都有限,乾巴巴地一味灌輸,肯定沒有效果。
知識付費的困局和未來
最後,想說幾句知識付費的困局和未來。
2017年的知識服務市場是熱熱鬧鬧的,尤其是上半年。我不知道別的從業者怎麼看待?是不是也是像外界吃瓜群眾以為的那樣,覺得知識服務市場是一盤多麼大的生意?
反正我從來沒覺得。內容策劃和生產,尤其是偏向教育而不是是娛樂的知識付費,從來就不是一場多麼轟轟烈的遊戲。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熱鬧、華麗。
就像你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過一本百萬級別的暢銷書了,2017年,你記住的、聽過的所謂爆款知識付費產品又有多少呢?
無論是從平台來看,還是從內容生產方來看。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對於內容供應方,還需要潛下心來去認認真真做產品。一切都是產品說了算。我覺得無論是已有的從業者,還是即將進來的人。都應該更多地將心思花在用戶需求的把握上、以及知識產品的打磨上。當然,這並不是說,就要一味迎合用戶。這對知識策劃人的要求很高,你要研究市場、判斷市場,對用戶的需求做到更精準的把握,還要以強大的能力去說服平台、渠道方。而在面對作者的時候,你需要做的工作更多。你一定要找到最合適的作者,最能夠跟你一起成長的作者。而不是去換個方式炒冷飯。這種感覺和經驗很難描述,甚至就是一場心理戰。你要鍛煉特別精準的眼光和感覺,然後還要把它描述清楚,傳達給合作平台、作者、你的同事,最重要的當然是形成產品,到達用戶。這個行業還需要太多優秀的策劃人參與進來,才能製作出優秀的知識付費產品。
而對於平台來說呢,到底什麼樣的產品才是好的產品?什麼樣的作者才是好的作者?那些沒有內容策劃和生產能力的平台還好說,反正就是流量為王,商務四處發掘、簽約產品,如果通過檢測、二次包裝,在你的平台發光發亮、甚至比別的平台賣的更好,這是你們的眼光和價值。流量的玩法我不太懂,但我覺得平台方應該要有這麼一些真正懂產品的人,讓到你手裡的產品更好、有更大的市場。
當然,如果一個平台的策劃有那麼牛了,他們是會忍不住要自己去施展拳腳的。而且,真正懂內容的,又好像不稀得去平台浪費時間?似乎是一個悖論。
平台的策劃,如果和他們接觸的多,你就會發現,高手真的好像不多、但各種想法又真的很多。
一個平庸的策劃人,可能就是沒有我們前面提到的那種感覺吧,只好全然拿數據來說話,越做越小。或者就是只向專家、名人看起,覺得他們自帶流量。最理想狀況,當然是合適的話題找到合適的人,在合適的時間推出來。
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沒有人比你更清楚了。當然你可能又要說,這總比「素人」要好太多了。是的,這又是一個悖論,無法反駁。跟「素人」共同成長,太漫長了,你們等不起,資本等不起,而且即使成長起來了,可能又被更大的資本搶走了。當然,資本、商業太複雜了。這種想法太理想了,行不通。怪我想太多了。
我只是覺得我們應該有這個警醒,這也是我會一直提醒自己的,我們一定要多為用戶考慮,多去把握真實的市場需求。不要簽一堆過時的、上個世紀的產品出來。還是那句話,用戶變了,用戶的需求太多太複雜也太小眾了。不要想著做一個13億人都會購買的產品了。不要把百家講壇、千家講壇完完整整搬過來了。不要那樣去浪費流量了,去看看真實的需求吧,去好好想想選題,好好開發,去找真正有水平的、適合你的作者吧,去好好做一些值得留存、分享、傳播的好內容吧,去滿足更多人更多樣性的需求吧。不要破壞用戶、不要破壞市場。
算了,又說多了。資本的市場太複雜,玩不轉。
當然你成不了最牛的一方,尤其是在創業早期,肯定會有各種情況,逃不掉,會容易根據資源來做事。但這一定不是明智的選擇,一定要明確方向,才能聚焦精力。當然,實際操作中,並不會像我們想的、說的這麼輕鬆和清楚,大家都是在很多糾纏在一起的形式中尋找著新的方向和出路。
慘痛的例子、有趣的例子都太多了,就不一一道來了。
知識付費,是一種在移動支付日常化、視覺審美疲勞化的時代背景之下出現的一種產品形態。你可以理解成是一種出版的邏輯,我們先策划出了課,最後再變成一本書;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種在線教育的邏輯,我們做的都是在線上、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收聽的課程,甚者很多人將它們稱之為網課、微課。
知識付費未來到底是教育還是出版呢?
我也不知道,但我覺得可想像空間太大了。肯定不是單一的領域,就像現在多樣化的需求一樣,肯定也是一種多領域的跨界。但有一點很明確,這是一項值得一輩子去做的事業。
行文較為隨意、寫的比較快,可能廢話比較多、還有錯別字及不精確的地方,多見諒。歡迎純業務的交流。
然後,以後會常寫一些關於知識產品的具體思考,不會搞這麼長了。歡迎多討論。
TAG:西涼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