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蘭台說史?曾經浙江人才是全國最能打的 你能想像嗎

蘭台說史?曾經浙江人才是全國最能打的 你能想像嗎

想到浙江人你會想到什麼?在今天中國人的大腦中,第一時間浮現出來的恐怕是溫州商人的形象。如果把時間倒轉回民國,那麼就是在上海灘奮力拚搏的寧波幫形象。似乎所有的浙江人都因此被貼上了標籤「精明、能幹、會做生意」,但是唯獨沒有武勇和善戰。但就是這樣一群人在五百年前卻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他們照樣可以成為一個國家的頂樑柱。

明代的大環境

前幾蘭台說史我們了解到一個地方是否能戰要看它的共同體。特別是更靈活具有適應當地環境的小共同體(如部落、村莊、塢堡等)是否強大。很不幸隨著朱元璋的編戶齊民政策,明代各個地方的靠宗族血親聯繫的天然小共同體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萎縮。這個反映在戰鬥力上就是各地區漢族人的戰鬥力不約而同地出現了退化。以燕雲地區為例,在三國時期,公孫瓚可以憑藉一地內拒袁紹,外抗鮮卑;在宋金戰爭期間,燕雲漢人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女真人在南下前評價宋朝就兩支部隊會讓女真忌憚,一是陝西的西軍,二是燕雲的常勝軍。

岳飛是敢戰士出身,他的成長也標誌著原有系統的糜爛

但是,到了16世紀,等戚繼光上位薊鎮之時,卻驚訝地發現這個古代以出壯士聞名的地區已經無法產生合格的部隊了。金、元、明三代帝王建都於此(註:遼國因為體制關係,首都效果不明顯),給當地的武德帶去了難以想像的破壞。往期文章我們說過,之所以某地人能打是因為從小生長在小共同體內,這種共同體屬於半軍事化的組織,天然就是軍事社區。這種社區如果是在靠近胡人的邊地,那麼出於對付「打秋風」的目的,邊境地區的漢人往往會修築高大的塢堡,塢堡中的居民人人都使得一手好弓箭。這就是邊地漢人武德的來源,也是他們剽悍善戰的根源。

在城牆上拿著弓箭和胡人對射是漢唐時期邊地漢人的日常

首都的建立意味著這裡得從邊地成為「天子腳下」,局勢一下子就變了。首都的安全由禁衛軍負責,一般的民眾在天子腳下根本不敢結社習武,畢竟「俠以武犯禁」。村社共同體作為一個集體可以是保家衛國的英雄,也可能是農閑時期打家劫舍的盜匪。這無疑是中央的天子不能容忍的。因此幾個定都於此的王朝都致力於打擊燕雲地區的小共同體,使其散沙化為自然家庭這樣的基本社會單位。到了戚繼光上位的時候,時人對河北人的評價已經是「多木疆場」,不得不從浙江調集部隊保衛京城。

古典時期正面對抗鮮卑和高句麗的燕雲豪傑在明代已經不復存在

而作為補充的浙江人,就是今天很多粉絲們朗朗上口的戚家軍了。

浙江人的共同體

作為遠離首都的地區,浙江的小共同體保存程度相較北方而言比較好。但是,在二百年的編戶齊民政策,當地原有的自然小共同體也和北方中央權力集中地區一樣,持續散沙化,特別是浙江北部,不可避免地淪喪了。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給浙江兵分了五個等級,最好的是來自處州(今麗水)的士兵,再次是廣為人知的義烏礦工,然後是溫台地區的士兵,最差的是紹興兵,浙北的杭嘉湖則根本沒有充當士兵的資格。

戚繼光絕對算得上「地圖炮」達人

就是這些地區的人也不是都能用,因為小共同體只存在於鄉村,所以戚繼光三令五申不要徹底散沙化的城裡人。出於紀律性的要求,過於剽悍看到官府不怕的也不要,過於聰明不服從命令的更不要。

這些看似很「地域」的命令恰恰是戚家軍賴以成名的關鍵。有了強悍的士兵,還需要配備精良的武器,戚繼光深知類似「精神原子彈」只是用來忽悠小孩的;真正的戰場,並非看你是不是有抱著炸藥和敵人同歸於盡的勇氣,而是軍隊的紀律,軍官們的素質和部隊的裝備。為此戚繼光把目標瞄準了兩個地方,希望通過輸入武備來彌補明國本身的器械落後

要找火器靠西洋

戚家軍出生於南方,自然不擅長騎兵,在過去或許這是一個無法攻克的難題,但是在16世紀這個問題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同時期歐洲人總結出了一套很有效的對付騎兵的方法。說穿了就是利用步兵火力上的優勢去抵消奧斯曼的騎兵優勢,為了防止騎兵衝鋒直接把己方火槍陣打散了,四周要用長槍陣圍住。

土耳其人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的騎兵軍團,卻在火力上被歐洲教做人

無獨有偶,明代也喜歡用類似的戰術,不過明初以後明軍肉搏能力越來越低下,只能用上長矛陣的替代品--車營。和長矛陣不同,車營開戰前要固定在地上,也就是說一開戰就無法移動。因此,其無法和長矛陣比機動性,只能說是特殊環境下無奈的產物。

當然遠東地區的部族騎兵無法和奧斯曼帝國相比,就連後金在入關前也不過十二萬的野戰部隊。明軍自然不需要歐洲那麼好的配置,只需要裝備類似的火器即可。

在歐洲火器引入之前,明軍的火器堪稱糟糕至極。北方的邊軍主要使用快槍(一種火門槍),去抵禦蒙古騎兵。作為火門槍的一種,快槍無法使用扳機射擊,只能靠火摺子去點火發射。這就導致其無法做的很長,稍微有點軍事常識的都知道,槍支的身管越是長,其射程便越是遠,短身管的火門槍只有火繩槍的四分之一射程。更糟糕的是因為點火的位置是在腋下,不但讓操放變得十分不便,還讓士兵們無法瞄準。因此,在明軍尚算強大的朱元璋時期,火器兵只佔據部隊的十分之一。

相比火繩槍,火門槍就是聽個響

而這些缺點,在歐洲進口的火繩槍面前,迎刃而解。此時的火繩槍在外觀上和我們今天看到的步槍已經差不多了,也就是說具備了「瞄具」「扳機」等基本要素。在戚繼光的校場演練中,火繩槍「十倍於快槍,五倍於弓矢」,堪稱技驚四座。由於火繩槍能夠準確地擊落空中的鳥兒,被明人稱之為「鳥銃」。

不過死不認輸,同樣不是今人的特權。當戚繼光興沖沖地拿著鳥銃,去北方任職的時候,卻遭到了北軍的抵制,哪怕在校場中的射擊表現「十倍於快槍,五倍於弓矢」,北軍也「終不肯服」。他們的抵制也給明軍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為了防止胡亂射擊,戚繼光規定,車營部隊必須使用齊射戰術,其原因在於防止明軍剋制不住心中的恐懼,在敵人尚且在數百米開外的時候就射擊了,只能選擇一個所有火器都能殺傷敵人的有效距離進行一波流打擊。而要選擇「一波流」的齊射,就必須選擇一個恰到好處的射擊距離。戚繼光規定明軍的射擊距離為五十步。但是,鳥銃的射程是這個的四倍,顯然不是按照鳥銃的射程來規劃火力半徑。因此,毫無疑問是快槍的因素導致的火力半徑如此之短。可惜的是按照木桶理論,決定你承受力的是你最短的那一塊木板,因此快槍的存在,直接導致了明軍車營在面對衝擊的時候,就是五十步距離齊射一輪然後就可以短兵相接了。這也讓戚繼光在北方的戰績非常難看,比如生擒朵顏部首領長禿的喜峰口一戰,其實斬首僅僅兩顆而已。

請問這樣的姿勢如何瞄準,不能瞄準談何精準?

除了火繩槍外,戚繼光還給自己的車營配備了佛郎機炮。這種火炮在歐洲屬於近衛炮,功效無法匹敵真正的野戰炮(即明人口中的紅夷炮),但是用來給此時沒有大敵的明軍用,也是妥妥足夠了。戚繼光對佛郎機(falconet)讚不絕口,聲稱「此器最利,且便速無比」。每一門佛郎機都能帶上九根子銃,在面對洶湧而來的敵軍時,只要能夠快速更換子銃,就能做到密集的彈幕。這可以給對面沒有足夠炮火掩護的對手以重大殺傷,而在此時明軍在北方的對手還是以冷兵器為主的,可以見得戚繼光「此器最利,且便速無比」的評價是恰到好處的。

結語

明代的浙江人無疑是很不幸的,生活在一個中國的共同體不斷萎縮的時代。但是,他們又是幸運的,相比已經徹底廢掉的燕雲來說,浙軍保留了更多的武德,也相對原始豐饒。大航海時代的便利又帶給明軍來自歐洲的先進火器,使得明軍輕鬆完虐組織瓦解的蒙古人。不過,當北方重新出現一個共同體強大的對手之時,自身組織已經瓦解得差不多的明軍便是好日子到頭了。

用我之眼,你之心,一同感受歷史文化之美

-------鳳凰網歷史官方微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網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鳳凰網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