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時代建築的審美需要

新時代建築的審美需要

作者:朱志勇(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越發強烈,既有對物質生活的高要求,也有對文化生活的高追求,更有對具有公眾藝術屬性的建築的審美渴望。改革開放之初,建築主要是滿足居住的需要,中國城鄉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存在建築品質低下、美感缺失、格調不高、千城(千村)一面等問題。當下,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城鄉的建築不僅要滿足居住需要,更要成為審美的對象。對於城鄉建設的規劃者來說,要將建築的過去和未來融匯於現在,注重強化建築的審美功能,平衡好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保護好城市建築中的文脈與審美烙印,維護好鄉村建築中自然、人、社會三者的和諧。在城鄉建設規劃中明確「審美」的維度,強調真、善、美的統一,對於推動城鄉建設和文明發展、堅定文化自信意義重大。

建築的審美功能

德國美學家韋爾施認為,建築同時具有社會學和哲學的意義,是明顯的公眾藝術,它反映公眾的要求,同時對公眾產生影響。建築一旦建成,便「不依賴於任何個人意志而把人的觀察力和目標強加給生活在它裡面的人身上」。作為公共藝術的建築具有審美功能,承載著人們對於自身生存空間的審美思索,賦予人們對於理想家園的精神需要,是人類文化的有效載體。藝術讓人成為人。黑格爾將建築歸為藝術,看到的正是建築自然屬性之外的「心靈凝神觀照」。美國學者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一書中提到了人的審美需要與意動、認知需要的不可分割性。建築的自然屬性與文化屬性觀照著人的不同層次的需要,對應著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自尊和自我實現,當然還有審美。人對建築有自然性的感知,同時也能從建築中所蘊含的文化特徵和歷史價值中獲得美感。蔡元培認為,建築是「美育之設備」,在美學上有獨立的價值,「建築者,集眾材而成者也。凡材品質之精粗,形式之曲直,皆有影響於吾人之感情」。

建築的美不僅基於歷史文脈的積澱,也在於傳承下來的文化區別和個性的彰顯。城鄉建設的規劃者,應重視建築的「美育」作用,滿足人們對建築空間審美的多層級需要。

建築規劃中審美的缺失

在城市建築的規劃中,一些規劃者片面強調技術和成本,弱化了建築的審美品格。結果導致建築偏離人本和人文,建築空間不再表徵為「美的家園」,建築原本的文化氣質在大拆大建中蕩然無存。在鄉村建設規劃中,一些規劃者割裂了傳統鄉土文化的傳承,破壞了中華傳統美學維度下的審美格調,打破了自然、人、社會三者的協調統一。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伴隨著城鎮化的加速,許多規劃者往往把傳統鄉土環境及其文脈置於工業文明的對立面,改建有歷史韻味的建築,拆除契合自然的建築。失去鄉愁的建築,對於人們來說,鄉村已經不是具有家園感的空間場所。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要求城鄉建設的規劃者摒棄急功近利的功利主義,在規劃中既要重視建築的「實用功能」,更要重視建築的「審美功能」,讓建築實現技術精神與文化底蘊的平衡。

讓建築成為審美的容器

建築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還是一個審美問題。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城鄉建設的規劃者要按照人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要來構造建築,讓美學走入新時代的建築。城市建築的規劃者應重視城市的文化精神和歷史,強調文脈的維護,重視城市記憶的留存,保護建築文化遺產和審美烙印,回歸以人為本的理念,面向未來的發展,兼顧多元主體的審美趣味,兼顧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鄉村建設的規劃者應摒棄拿來主義、折衷主義,要因地制宜,關注基礎設施硬體環境的美感提升,重視人文與自然的結合。中華傳統美學是農耕文明的產物,這決定了中華民族自然審美的取向。《周易》「天地人三才」及「保合太和,乃利貞」的自然審美觀影響久遠,澤被後人至今。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調研時說:「這裡環境整潔,又保持著古樸形態,這樣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記得住鄉愁。」鄉愁的本質是人們對自然、人、社會三者和諧發展狀態的追憶,是人們對空間的場所記憶。這裡有傳統習俗的印記,也體現著千百年傳承下來的自然審美觀。習近平總書記在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再次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鄉村建設的規劃者應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推進鄉村環境綜合整治,推動綠色發展,讓農民的美麗家園既有個性之美,也有自然之美。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鄉村振興不僅需要物質文明,更需要精神文明,審美的建築是二者的結合,應著力「鄉村審美提升」。鄉村振興的要務之一是振興鄉村精神,這不僅需要加強鄉村農民教育和文明知識的普及,還需要加強文化設施建設,提升建築的公共性,強化建築空間的美育功能,減少審美文盲。梁漱溟堅信鄉村是中國文化生長的基點。美麗鄉村的實現,既需要經濟扶貧,也需要文化扶貧。在建築層面提供審美福利有助於實現審美公平,最終實現文化小康。

在城鄉建設規劃中確立「審美」的維度,是為後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對於城鄉建設的規劃者來說,促進城鄉建築質量的提升,增強建築空間的整體美感,是個長遠目標。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正確政績觀,既要做顯功,也要做潛功,在追求人民群眾的好口碑和歷史沉澱之後真正的評價的同時,完成新時代建築的審美振興。「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在馬克思看來,和諧與詩意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追求境界所在。新時代的建築應該是詩意棲居與和諧美麗的統一,應該是生活美與藝術美的統一。

《光明日報》( 2018年06月18日 0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清單 YSL、MAC 最火的幾款色號你集齊了嗎?
外媒:澳新巨額援助南太國家劍指中國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