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美國「戰斧」秀了一臉,中國造了個更厲害的

被美國「戰斧」秀了一臉,中國造了個更厲害的

導語

長劍-10是中國研製的中遠程戰術打擊巡航導彈,與美國的「戰斧」巡航導彈相比,「長劍-10」具備更大的毀傷能力,一枚導彈就可以擊沉一艘7000到10000噸級的導彈巡洋艦。此外,它還可以在飛機等多個平台上搭載使用,使中國軍隊的戰鬥力更上一層樓。

出品| 網易新聞

作者| 雪鴞,科技愛好者

今年是海灣戰爭27周年,在27年前的那場戰爭中,美國使用各種高精尖技術兵器準確打擊伊拉克軍隊,給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軍隊造成極大的震撼。

在這些高科技武器當中,最令人震撼的莫過於擔任「急先鋒」的「戰斧」巡航導彈,它使中國軍隊意識到自己和美國軍力的巨大差距,也讓中國軍隊開始研製高精度遠程巡航導彈。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二十餘年的卧薪嘗膽,比「戰斧」還要鋒利的「長劍」系列終於出鞘了。

(一)在海灣戰爭影響下,高精度巡航導彈越來越受重視

海灣戰爭之前,為了在可能發生的小規模、高烈度軍事衝突中搶佔先機,中國軍隊製造裝備了大量短/中程彈道導彈,這些導彈威力雖大,製造和維護成本卻很高,價格甚至高於一架三代機。而且,由於技術原因,當時中國軍隊彈道導彈的打擊精度不夠高,容易發生誤傷。

海灣戰爭爆發後,美軍先發制人,在首輪攻擊中便使用600枚戰斧巡航導彈對目標進行準確打擊,將巡航導彈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甚至有穿過窗戶打擊大樓內目標的表現。這給當時裝備較為落後,但致力于軍事現代化的中國軍隊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戰斧」在海灣戰爭的表現令世界掀起了一陣「巡航導彈熱」,各軍事工業大國紛紛根據自己的技術水平和戰略需求,發展適合自己的巡航導彈,並在新世紀初期取得了較大進展。

在這種背景下,為了豐富中國軍隊的打擊手段,「長劍-10」巡航導彈(又稱「東風-10」)應運而生。

(二)美國「戰斧」能做到的,中國「長劍」可以做得更好

從外形上看,長劍-10是俄羅斯Kh-55和美國「戰斧」巡航導彈的混合體,但在射程、精度、隱蔽性方面,長劍-10有著突出的優勢。

由於技術封鎖,長劍-10導彈幾乎所有重要的部件都需要自行研發,新技術含量超過70%,並隨著當代軍事科技發展的趨勢不斷進行升級。

1.採用全新構型,巡航導彈飛得像小型飛行器一樣遠

中國具備豐富的遠程反艦導彈和巡航導彈研製經驗,但上世紀一批大型遠程導彈由於使用衝壓發動機,射程均難以突破1000公里,達不到所謂「遠程」的效果,而「長劍」系列則依靠新型構型極大地提高了射程。

從結構圖上來看,新型構型的巡航導彈為增大射程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彈體中的大部分都裝載了燃料,使用一台省油的小型渦扇發動機,並且兩側伸出了一對主翼。

(巡航導彈結構)

從理論上講,推動同樣重量的飛行器,儘管衝壓發動機所能達到的速度更大,但渦扇發動機的航程更遠。

為了讓發動機工作更長的時間,陸基巡航導彈普遍採用助推器,在達到巡航速度後,彈上的渦扇發動機才開始工作,並且在彈體兩邊的主翼提供的升力和發動機推力的共同作用下,做等速巡航飛行,有效射程在1500至2500公里之間,還能夠達到省油的目的。

這些設計使得巡航導彈更像是一架小型飛行器,而並非傳統印象里的導彈。

而且,與美國的「戰斧」巡航導彈相比,「長劍-10」在擁有更遠射程(陸基海基型1500公里,空基型2000公里)的同時具備更大的毀傷能力,一枚導彈就可以擊沉一艘7000到10000噸級的導彈巡洋艦。

2.自帶「小雷達」,長劍-10可以在「失聯」情況下完成任務

現代的空中目標信息主要通過防空雷達來掌握,而雷達依靠發射電磁波照射目標並接收回波來發現目標並測定目標的位置、運動方向、速度和其它特性。

飛行器在高空飛行時會反射一定的雷達波,因此很容易被防空雷達發現,但是,由於電磁波無法透過山地等複雜地形,再加上低空的偵測受到地球曲率和地形的影響,會在地表形成一定的雜波,雷達在低空的偵測效果會大打折扣。

換句話說,如果一款飛行器能夠持續貼地飛行,在複雜地形的干擾下,防空系統只有在很近的距離內才有可能發現它,無法及時防禦。

(來襲導彈和防空系統一向是「矛與盾」的關係)

為了不被各處的雷達發現,一般來說先進巡航導彈需要匹配地形,並將高度維持在離地面10-30米範圍內(如果過低則易受到樹木、房屋以及地面氣流的影響)。

長劍-10主要依靠雷達高度表來確定自己的高度,其原理與雷達類似,都是照射前方的地形,再根據回波來確定自己相對於地面所處的高度,並通過導彈內置的計算器來調整飛行軌跡。

為了增強打擊精度,「長劍-10」採用了衛星制導+慣性制導+地形匹配製導的多重製導模式,其中,地形匹配製導模式保證了巡航導彈在失去任何對外聯繫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完成任務。

這個過程是這樣的:

軍事人員通過衛星、人工測繪等手段取得導彈飛行線路周圍的地形高度數據,並繪成網格狀的數字地形圖,存入巡航導彈的中心計算機。導彈飛行時,根據雷達高度表所得到的數據,再匹配存儲的地形高度數據,計算機通過對比就可以知道導彈位於哪裡,整個過程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幫助。

不過,這種制導模式前期的工作量和存儲的數據都過大,在允許的條件下,巡航導彈仍然需要複合制導模式進一步提高精度。

(地形匹配技術同樣依靠實時監測數據和資料庫的對比)

3.為了能夠隱身,長劍-10還得學會「鑽空子」

當然,貼地飛行的巡航導彈並不是天下無敵的。

各國大量裝備的巡航導彈本質上仍然是一種低空亞音速飛行器,一旦被發現,對方有了防備,就很容易被末端的近防系統擊落。

近年來各軍事大國對於如何防禦巡航導彈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前段時間「戰斧」在敘利亞的表現就證明了這一點,「戰斧」似乎不如以前那麼鋒利了。

而「長劍-10」強化了自己的隱身性能,同時不斷升級態勢感知能力,使其被發現攔截的概率大大降低。

在防空作戰時,防守方的雷達設施依託於陣地,構成數個圓形的有效防守範圍,但事實上每幾個陣地之間總會有難以覆蓋到的區域,並且距離雷達遠了,探測能力就會有所下降。

「長劍-10」在飛行的過程中具備識別分辨雷達信號的能力,並能夠根據識別出的信號來選擇進攻路線,從敵方防空系統的結合部通過,盡量避開敵方集中防禦地域,減少被發現的可能性。

此外,「長劍-10」採用獨特的埋入式進氣道,避免了雷達波直接照射到轉動的渦扇發動機產生巨大反射,而並非「戰斧」打開式的進氣道結構。通過對進氣道前幾何形狀的優化,空氣在進氣道上流速加快,給發動機供應了足夠的空氣。

此類型進氣道的進氣量近乎恆定,並且進氣口位於導彈彈體上方,更不易被下方的雷達偵測到,雖然機動性有限,但不會對全程穩定飛行的巡航導彈形成大的影響。

(「長劍」導彈所運用的進氣道設計)

(三)長劍-10部署靈活,可在海陸空多平台發射

除了大閱兵中出現的陸基發射車發射的「長劍-10A」巡航導彈外,中國還在改型導彈的基礎上研製了適用於潛射、空射和水面戰艦發射的多種型號。

中國近年來正著重強化和拓展空射型「長劍」(被稱為「長劍-20」或AKD-20)的規模,這種導彈可以搭載在轟-6K型轟炸機上。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在空中發射可以不需要導彈爬升和助推器的推動,空射版本的「長劍」飛行距離更高,再配合轟-6K高達2000公里的作戰半徑,這個打擊組合實際上已經具備洲際的威懾力了。如果中國軍隊在一次戰役中出動50架轟-6K,就可以一次性發射300枚巡航導彈。

(轟-6K懸掛「長劍-10」巡航)

相比於轟-6K,「長劍」系列在海軍平台上發展的潛力要更大一些。

目前,中國海軍的052D型和055型驅逐艦均進入了大規模量產階段,最新的095型攻擊核潛艇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建造中。

以055型大型驅逐艦為例,055裝備有112個垂直發射單元,每艘戰艦至少可以分配到32-40個垂髮系統搭載海基「長劍」導彈,是良好的機動發射平台。而中國軍隊新一代的095型攻擊核潛艇也配備了較多發射單元(不低於12個)。

另外,中國還可能會研發類似於「俄亥俄」改型的專用巡航導彈核潛艇,進一步釋放「長劍」系列的潛力。隨著中國軍事科研的推進,「長劍」系列導彈可以裝備的平台越來越多,威懾力與打擊能力也得到進一步提升。

結語

「長劍」導彈的成功研發和多平台裝備使中國軍隊不僅在戰術層面多了一款「開罐器」,也在戰略層面加強了威懾力,更在可能到來的戰爭中豐富了打擊手段。

通過與其他「東風」導彈的搭配組合,相信「長劍」能夠更好地發揮巡航導彈的優勢,使中國軍隊的戰鬥力更上一層樓。

作為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標籤,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正尋求戰略升級。「了不起的中國製造」專欄,力邀行業權威、資深玩家,呈現他們眼中的中國創新之路。

編輯| 孫健航、史文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新聞學院 的精彩文章:

這款戰機曾被誣為山寨貨,問世20年已推出第四款

TAG:網易新聞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