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書法史發展

中國書法史發展

(五)隋唐書法

隋唐時期,楷書、行書、草書通行天下,各盡其用。尤其是楷書達到完全成熟,楷書名家輩出、名跡薈萃、風格多樣,顯示了楷書發展的最高成就。由於唐代「楷法」完備,後人稱唐代書法「尚法」。「唐楷」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又一光輝篇章。

唐代統治者在科舉考試中重視士人的書法水平,把「工書」作為選官的重要標準;唐代還設「書學」科以進行專門的書法教育。這些政策都推動了書法的發展,營造了全社會重「書」的風氣。唐太宗李世民推重王羲之書法,王氏「書聖」地位得以確立,摹王學晉之風大行於世,行書、草書尤顯二王的重要影響。

隋唐以紙張為主要書寫材料,但因年代久遠,紙書墨跡流傳甚少,碑銘、墓誌等石刻書跡存世較多,成為後世學習書法的寶貴範本。

(六)宋代書法

經過五代之際的戰亂,宋朝建立。宋代國力衰弱,但崇古重文,文化、藝術方面都取得突出成就。唐代楷書達到高峰,楷法森嚴。宋代士人對唐代書法的重「法度」有所改變,除官方民間實用的楷書書寫之外,文人在行草書書寫方面崇尚自然率意的情趣,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宋人「尚意」 蘇黃米蔡等書法名家都以重意趣的行草書見長,他們的詩文手稿、信札等墨跡都倍受珍愛。宋代皇帝多愛書法、善翰墨,並注意搜集保存古代書跡。北宋淳化年間,皇帝指令將搜集到的二王及前人書跡摹刻於木版上,這就是「 淳化閣帖」。以後刻帖之風大興,為欣賞和臨習古代書法提供了方便,也促進了古代書跡的流傳。

(七)元代書法

元代雖然是蒙古族統治中國,但統治者認同和接受漢族文化,對有重要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書法也同樣給予重視。元代書家對宋代的「尚意」書風有所不滿,提倡學古人、法晉唐,被人稱為復古」。其代表人物是由宋入元的趙孟頫。趙孟頫書學二王,諸體兼擅,被人尊為四大楷書名家之一,對後世影響甚大。

(八)明代書法

明朝立國276年,於書法方面為人所注意的大致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明初「台閣體」的出現。「台閣」即內閣,指朝廷的辦事機構。皇帝重用善書法的文人。朝廷各類應用文書,多用規整的小楷,楷法精到純熟。這類書法或被指斥為平庸,缺乏個性,但實用性強。上行下效,影響頗大。二是明中期出現「吳門書派」。「吳門」指今蘇州一代,祝允明、文徵明等一批文人詩文書畫兼擅,楷、行、草皆精,書法清雅醇和。稍後的名家董其昌也大致屬於此類風格。三是晚期出現放逸書風,徐渭、張瑞圖、王鐸等在野文人或棄官書家,追求個性,衝破傳統,書風狂怪,喜作大幅草書,在書法史上也有重要影響。

(九)清代書法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最高統治者雖為滿族,但對漢文字的書法甚為推重,皇帝也多愛書善書,並重視從實用出發選拔善書的文人擔任各級官吏。清代也出現類似明朝的「台閣體」的「館閣有趙孟頫書法之氣息。與「館閣體」大異其趣的是「揚州八怪」的書法。華品、高風翰、金農、鄭燮等書畫家,書法追求個性,點畫、結體、章法求奇求新,風格鮮明。清代中後期,由於金石學的發展,一些學者和書家對古代碑刻文字興趣大增,摹之仿之,學碑之風興起,寫篆書、隸書和北朝碑刻書法風格的字跡的書家漸多,鄧石如、伊秉綬、何紹基、阮元、包世臣、張裕釗、康有為等都有尊碑的理論和實踐。清代後期,出現了追求妍美秀雅的「帖派」書風與追求雄強古拙的「碑派」書風並行於世的局面。

(十) 近現代書法

近現代的中國,由於西方現代科學與文化的影響,進入了由傳統封建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時代,印刷技術進一步廣泛使用,鋼筆逐漸代替毛筆書寫,傳統的中國書法受到挑戰。但無論是奉行舊觀念的文人還是接受了新文化思想的文人,多數具有較深的書法功底,多數文人還操毛筆寫字,楊守敬、康有為、翁同穌、吳昌碩、李瑞清、章太炎、于右任、魯迅、郭沫若、沈尹默、毛澤東等都是中國近現代書法史上享有盛名的書家。中國進入近現代社會之後,中國書法的實用功能逐漸減弱,而其審美價值逐漸凸顯。

喜歡就關注我們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落紙雲煙書社 的精彩文章:

TAG:落紙雲煙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