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雷軍、劉強東、李彥宏……他們的故事都緣起於北京這個「村」

雷軍、劉強東、李彥宏……他們的故事都緣起於北京這個「村」

中關村,曾經是北京西北郊名副其實的小村。

40年前,這裡的莊稼地已被切割得七零八落,與眾多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為鄰的,是大批冒著黑煙的手工作坊式鄉鎮企業。

40年後,這裡還叫中關村。只是,這裡不僅有高樓林立的繁華,更有創業創新的激情和夢想。

1992年,在中關村大街的路中央矗立起金黃色的「雙螺旋」雕塑,成為中關村的標誌。 李繼輝攝於1998年

如今,新的「生命」大型雕塑落戶在中關村西區廣場上,外形和顏 色均保持不變,但體量更加高大。饒強 攝於2018年

「中關村」三個字,已遠遠超出了地理名稱的範疇,成為科技創新的代名詞和首都發展的金名片。

1984年9月11日,北京日報頭版的一篇《開創中國式矽谷的探索》,第一次將中關村這片熱土,與大洋彼岸高科技公司雲集的美國加州聖塔克拉拉谷聯繫起來。

1984年9月11日頭版

「堅冰已經打破,道路已經開通。」北京日報記者敏銳地意識到,一批新型技術公司的聚集,讓中關村走上了一條科研成果加速轉化為生產力的創新之路。

果然,1988年,國務院批准以中關村地區為中心建立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中關村承擔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探索「先行先試」經驗的重大歷史使命。

體制改革打破創新壁壘,人才「鬆綁」引鳳築巢,創新創業生態不斷完善……中關村的發展史,恰是一部中國波瀾壯闊的改革史。

40年間,中關村從中國矽谷,逐漸成長為全球創新網路中的關鍵樞紐,從「跟跑」,向著「並跑」甚至局部「領跑」轉變。

1999年11月,中關村鳥瞰,葉用才攝。

「試驗田」里的核聚變

一個多月前,以先驅者10號駛出太陽系探索未知宇宙的故事開場,陳雲霽、陳天石兄弟倆創立的寒武紀公司發布了新款人工智慧AI晶元——理論峰值速度每秒128萬億次定點運算,功耗不超過110瓦,在全球樹立了AI晶元的性能和能耗新標杆。

2018年5月3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孵化的高科技企業——智能晶元設計公司寒武紀科技在上海舉行發布會,正式發布其研發的中國第一款雲端智能晶元「Cambricon MLU100」及相應板卡產品,以及第三代終端智能處理器IP產品「寒武紀1M」。東方IC圖

「我們的長期目標是,讓人工智慧晶元計算效率提高一萬倍,功耗降低一萬倍!」陳雲霽說。

這對中科院學霸兄弟的創業,源於幾年前一篇摘得全球計算機硬體頂級期刊最佳論文獎的科研論文。為了將研究成果儘快轉化,兄弟倆開始醞釀創業。

公司還未成立,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就大手筆投入數千萬元資金。憑藉著這筆「天使投資」,寒武紀團隊在2016年初做出了全球第一個人工智慧晶元的原型樣片。

短短數月後,一個由中科院占股30%、寒武紀的科研人員占股70%、估值上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誕生。依託於北京對科研成果轉化的激勵政策,寒武紀一降生,就未曾嘗過缺錢、缺人、缺動力的「成長煩惱」。

「從來沒有一個時代,把實驗室的成果變成真實產品能這麼容易。」

一位活躍在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天使投資人感慨。相比當年中關村的第一批探路者,新世紀的創業者何其幸運。

1980年10月23日,中科院最年輕的研究員陳春先,在一間閑置倉庫里,創辦了北京等離子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

陳春先

這家中關村第一個民辦科技機構,不經意間成為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起點。

科研成果前腳走出實驗室,後腳就邁進工廠大門,教授、科學家也能以個體身份辦公司——1978年的矽谷之行,曾給陳春先帶來前所未有的觀念衝擊。回國後,他著手移植矽谷經驗,沒想到很快被扣上了「不務正業、損公肥私」的帽子。

幾乎與此同時,經營中科院計算所知青社的王洪德也惹來了「違法經營、經濟犯罪」的調查。

「我決定從明天起離開計算所,最好是領導同意我被聘請走。如果聘走不行的話,借走!借走不行,調走!調走不行,辭職走!辭職不行的話,你們就開除我吧!」

撂下這擲地有聲的「五走」,王洪德徹底告別傳統體制,創辦了日後聲名赫赫的北京京海公司,以「自籌資金、自願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全新機制,探索技工貿相結合的中關村企業發展模式。

同樣在中科院計算所,誕生於傳達室一間小平房裡的聯想,1993年底終於打破100%國有資產的屬性,按中科院20%、計算所45%、聯想職工35%的股權比例分紅。

1996年6月22日,北京,北京中關村電腦市場,整車的聯想電腦被搬進櫃檯。當年,聯想台式電腦市場佔有率躍居中國第一。 張風 攝

到2001年,聯想再進一步,將分紅權過渡為股權。財政部、科技部和北京市牽頭對聯想進行改造,允許聯想員工動用多年積攢的分紅購買相應的股份。一群「憋」了很多年的科技人員,在歷經市場狂風暴雨的考驗後,終於得到應有的回報。

這樣的激勵機制,助推聯想扛起IT領域民族產業的大旗,並迅速走出國門,完成了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的「蛇吞象」壯舉。

股權激勵,僅是中關村眾多先行先試的政策之一。在中央支持下,科技成果收益權和處置權、高新技術認定、外籍高層次人才「綠卡直通車」等試點政策,陸續在中關村率先示範。

「如果說農村領域改革是小崗村首開先河,那麼科技領域改革啟動就在中關村。」中關村管委會主任翟立新說。

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第一家不核定經營範圍的企業、第一家無形資產占註冊資本100%的企業、第一家有限合夥投資機構、第一個政府引導基金……

在這片土地上播撒的創新種子,如同粒子發生的核聚變,爆發出了驚人能量。

148家企業,總收入9億元——這是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剛剛成立時的數字;2017年,這裡的企業總數已超過2萬家,規模以上企業總收入5萬多億元。

創新加速度

5月3日,小米申請在香港上市,雷軍手持港交所受理IPO收據,樂開了花。

港交所,是雷軍再熟悉不過的地方。

2007年10月,5次衝擊IPO的金山終於在香港掛牌上市。但時任金山總裁雷軍的內心深處,卻認為自己「做得不怎麼樣」。

十來個人熬了一鍋小米粥,低調樸實的慶祝「儀式」後,40歲的雷軍再度啟程創業,目標是「像喬布斯一樣辦一家世界一流的企業」。

如今,誕生不過7年的小米,估值約700億美元,有望創出2014年以來全球IPO最大規模。

中關村,從來不缺奇蹟。

聯想、新浪、百度、小米等標杆企業,不斷刷新企業成長速度——

中關村首批一百家公司上市用了20年,第二批一百家公司上市僅用了不到4年;這裡擁有70家估值超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成為全球僅次於矽谷的獨角獸聚集區,其中不乏滴滴出行、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近幾年高速成長起來的超級獨角獸。

這樣的加速度讓全球投資人為之眼熱。《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的一篇文章評價:全球有許多城市都試圖複製矽谷,吸引眾多的科技創業和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高科技公司,但是,只有一個已經成為矽谷有力的競爭者——北京。

為什麼會是北京?

到中關村轉一圈,便不難找到答案。

2011年,曾創辦世界最大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的美籍華人陳士駿到訪中關村,剛剛起步的車庫咖啡讓他大吃一驚:「有這麼多人聚集在一起創業,即使在矽谷都沒有這樣的場景。」

過去幾年,創新工場、3W咖啡、貝塔咖啡、天使匯、36氪、創業邦、創投圈、i黑馬等近百家創業服務組織應運而生,一大批國內頂級天使投資基金追著創業項目走,中關村人真切地感受到:創業者的黃金時代來了。

2012年底,原谷歌眼鏡核心開發人員趙勇,在中關村著名投資人徐小平的邀請下從矽谷辭職,創辦人工智慧公司格靈深瞳。回國後他才發現,中關村的「魔力」比他想像中還要驚人。

「回國一個星期之內我約了10個投資人面談,結果前5個全部明確表示願意投資!」趙勇很清楚,在矽谷,見10個投資人能獲得1個人的支持就已經很幸運了。

在短視頻創業風口大獲成功的快手,短短一年時間實現了註冊用戶從4億攀升至7億的爆髮式增長。

「如果不是在中關村,我和合伙人也碰不到一塊兒,也不會有精力學習『機器學習』技術,接觸不到那麼多優秀的產品研發人員、工程師。」 快手創始人兼CEO宿華感嘆。

與早期中關村的創業者須賭上自己的全部身家不同,如今鼓勵創新的各種扶持政策和活躍的風險投資,顯著降低了創業者的試錯成本。

數據顯示,全國80%的天使投資人活躍在中關村;2016年中關村股權投資案例2584起,披露股權投資金額1557億元,分別佔全國近三成和超四成。由於無懼失敗,隨時可以從頭再來,中關村持續創業比例高達四成。

全球創新樞紐

和美國矽谷相似,創新創業是中關村與生俱來的氣質。

1988年,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成立。胡昭廣放棄鐵飯碗,通過競聘成為試驗區辦公室第一任主任。他在上任之初就明確提出,中關村要學習矽谷、複製矽谷。

50個生氣勃勃的年輕人滿懷激情地把舊桌舊椅搬到一起,將試驗區的牌子掛起來,連個儀式也沒有,試驗區就「起跑」了。這,就是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前身。

1988年5月10日,經國務院正式批准,我國第一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個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集科研、開發、生產、經營、培訓和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這是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科技貿易中心的開業現場(資料照片)。新華社圖

40餘所高校、206家各級科研院所聚集的豐富智力資源,讓中關村從來不缺乏創新活力。在第一代本土科研人員「下海」成就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繁榮之後,海歸人才又在上世紀90年代的互聯網浪潮中激情迸發。

1999年,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舊景,張風攝。

李彥宏、田溯寧、張朝陽等人創辦的百度、亞信、搜狐等互聯網公司迅速崛起,成為中關村「二次創業」的成功典範。

這一輪熱潮中,海歸們不僅帶來了先進技術和前衛理念,也向中關村移植了與西方接軌的現代科技公司管理架構。

與此同時,本土企業、高校院所等市場主體,紛紛探索將科技創新轉化為經濟增長動力的發展路徑,中關村企業逐漸擺脫以貿易為主的盈利模式,開始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化發展,邁入鏈接全球創新資源加速「跟跑」的第二個十年。

2001年,《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正式實施,其中一條「法無明文禁止不為過」,被敏感的國外媒體稱之為「對知識人才充滿敬意的法律」。

2009年3月,國務院批複同意在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推動中關村科技園區在本世紀前20年再上一個新台階,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自此,中關村吹響了第三次創業的號角,進入原創引領、高效發展的第三個十年。

海龍大廈的變遷,見證著中國矽谷之變。

「海龍電子城市場一層至五層自7月7日起停止對外營業,並進行場地升級改造。」

2016年7月初,一張亮黃色通知赫然張貼在玻璃門上,宣告海龍邁開了轉型智能硬體創業中心的騰籠換鳥步伐。

有著17年「攢機聖地」歷史的海龍,成就過無數電子科技市場的「弄潮兒」,也曾是劉強東京東商城夢想起飛的地方。

海龍大廈

海龍大廈從過去的電子賣場變成「中關村夢想實驗室」

今年5月中旬,北四環「一號橋」西北角,中關村最後一個電子賣場被拆除——轟轟烈烈的電子賣場時代遠去,創業大街模式成為未來主導性新業態,比肩甚至超越矽谷的中關村夢想也變得日漸清晰。

90年代的中關村街景,張風攝。

2018年5月15日,中關村大街沿線的最後一個電子批發市場消失。

打破舊有體制,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實行「科學家為主」的管理機制,成功吸引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華裔科學家王曉東回國。

王曉東 新華社圖

如今,王曉東率領研發團隊,正在向做全球最好的抗癌新葯發起猛攻。

「一個中國農民最多只能養活4名國人,為什麼美國可以做到一個農民養活98個本國人和34個外國人?」

鄧興旺

帶著全球領先的現代農業技術和諸多思考,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放棄耶魯大學終身教授身份,回國創辦了未名凱拓公司。

歐洲科學院院士、德國人工智慧專家漢斯,去年也帶著自己的看家技術,來到北京「創業」。

一條新政應運出台:取得永久居留資格的外籍人才可以在中關村示範區內擔任新型科研機構法定代表人。毫無疑問,這將有利於新型科研機構直接引進外籍頂尖人才,爭取國際科技競爭的主導權。

目前,中關村聚集了300多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或研發中心,外籍從業人員總數近1萬人,留學歸國人員3萬多人,其中海歸「千人計劃」專家1343人,佔全國19%。

在高端人才「夢之隊」的帶領下,中關村前沿科技企業不斷湧現。這些平均創立時間不過三四年的新型創新企業,正在5G移動通信、人工智慧晶元、無人駕駛平台、石墨烯材料製備、液態金屬增材製造、靶向免疫、高端醫療器械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突破。

中關村,這個當年的京西北小村,早已不是北京的中關村,而是世界的中關村,正在全球創新網路中佔據越來越關鍵的樞紐地位。

一代又一代,中關村的追夢者總有相似之處——

他們都睡過地板,在破磚房、小民居或是宿舍的鋼架床上做過研發。

一代又一代,中關村的追夢者也有著本質不同——

新一代創業者不必在鋪天蓋地的電子錶、盜版光碟、水貨中尋找機會,他們站在巨人的肩上,創業之初便可以從全球尖端技術領域起步。

越來越多的中關村企業將自己定位為總部位於北京的跨國公司。截至目前,中關村企業已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或分支機構近千家,中關村管委會也在矽谷等地設立了十餘個海外聯絡處,吸引全球創新資源和人才匯聚。與此同時,Plug & Play、Trendlines等世界知名孵化器相繼落地中關村,一大批海外創業者成為中關村的熟面孔。

「除了矽谷,很難找到像北京這樣適合創業的地方,互聯網產業全球領先,人才、政策、資本都聚集在這裡。」通過積分評估獲得中國「綠卡」的葉門小伙阿哈邁德說。

今年夏天,從126個國家及地區選拔出的15名優秀海外青年,將通過創業大街的國際實習項目,進入中關村的頂尖科技公司實習工作,近距離感受這裡的創業熱潮。

記者:塗露芳、孫奇茹

監製:王禕

編輯:張力、宋佳音

圖片:北京日報資料庫、北晚新視覺圖庫、視覺中國、東方IC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日報 的精彩文章:

通州二道閘老橋修繕完成

TAG:北京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