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不爭,是父母教給孩子最基本的做人之道

不爭,是父母教給孩子最基本的做人之道

不爭,是父母教給孩子最基本的做人之道

當今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一步跟不上,就可能步步跟不上。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真是絞盡腦汁的跟別人賽跑。讓孩子上一流的學校,穿一流的名牌,吃一流的食物,住一流的房子。所有的一切,通通都要一流的,似乎這樣,我們的孩子就能高人一等。

在家長的影響下,孩子的三觀就容易扭曲。孩子們爭的不是品德修養,而是臉蛋衣著;孩子們爭的不是生存技能,而是生活條件;孩子們爭的不是家教家風,而是是否富有。

不爭,是父母教給孩子最基本的做人之道

歷史上在這種畸形的三觀驅使下所導致的變態競爭,真是令人瞠目結舌:

晉武帝司馬炎一統天下後,器得意滿。他既沒有祖父司馬懿那般的從容淡定,寵辱不驚修養,也沒有司馬懿那般「文以纘治,武以棱威」的智慧,更沒有司馬懿那般「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的賢能。他怠惰政事,荒淫無度。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在他的帶頭下,整個朝廷也是奢侈成風。

羊琇、王愷、石崇,是京都洛陽出了名的三大富豪。身為武帝舅父的王愷為了和石崇鬥富,無所不用其極。

他用麥糖洗鍋;他用紫絲把自己門前的大路編織成屏障,長達40里;他用赤石脂抹牆。而晉武帝對這一行為毫不在意,反而覺得有意思。為了能讓自己的舅父能更勝一籌,他甚至不惜搬出宮裡收藏的一株兩尺多高的珊瑚樹賜給舅父。

而石崇也不示弱。他蠟燭當柴火;他用彩緞鋪路,長達50里;他用香椒抹牆;他砸碎那株令人嘆為觀止的珊瑚,自己卻在一旁冷笑,然後又搬出幾十株珊瑚,勝過此株數倍。這就是魏晉時期著名的石崇鬥富的故事。

武帝對於這樣的荒唐行為,他的反應更是荒唐。他不僅沒有制止,反而跟他們一樣,一面加緊搜管,一面窮奢極欲。李義山有詩云:「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最終,西晉也不過是中國歷史上的「曇花一現」。

不爭,是父母教給孩子最基本的做人之道

羅素說:「競爭一直是,甚至是從人類起源起,就是對大部分激烈活動的刺激物。」

然,因為競爭,所以會有新政權推翻舊政權的社會變革;因為競爭,所以會有兩國之間的烽火硝煙。

馬歇爾說:「競爭可以是建設性的,也可以是破壞性的。」

誠然!群雄角逐的球場上,奮力奔跑的足球員為了那關鍵的一球拼盡全力,最終超越了對手。他們不僅贏了一場比賽,不僅讓自己成為新一代的足球王子,他還為自己的國家迎來了榮譽。但是,這些足球員若是為了進球,無視比賽規則,那麼他迎來的只會是裁判的處決,他所代表的國家也會因為他的不擇手段而在國際上蒙羞。

不爭,是父母教給孩子最基本的做人之道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孔子說:「君子沒什麼爭奪的事,除非是射箭比賽。相互作揖行禮,上堂比試,完畢後下來喝酒,這競爭是君子的競爭。

孔子並不是說一個人若是與人競爭就不是君子,他所強調的是健康的良性競爭。

一、競之以能。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射箭比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遠古遺風。在我們進入農耕社會以前,我們的祖先靠狩獵為生,所以射箭是他們所必須具有的生存技能。因而,孔子時的「六藝」,射便是其中之一。

二、競之以禮。

「揖讓而升,下而飲。」比賽之前,大家互相拱手作揖,君子之爭,點到為止。比賽結束後,不管自己是否勝出,大家把酒言歡,負者先飲,勝者陪之。

父母教育子女要有競爭意識,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們的爭要健康,不要錯會了「爭」的意義,不要把它理解成「比」。一流學校里的你,不一定是一流的學生;穿一流名牌的你,不一定是一流的人物;吃一流食物的你,不一定是一流的食客;住一流房子的你,不一定是一流的房主。

國父孫中山說:「人類要在競爭中求生存,更要奮鬥。」人只有經過奮鬥,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才具有競爭的資本。如果一個人只是憑藉父母提供的優越條件,一味的跟別人比,那麼你這不是競爭,你這是在炫富。一個只知道炫耀的人,是不配稱為對手的,因而他也就不符合競爭的遊戲規則,更不要說君子之爭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不孝者,不可交;不誠者,不可處
中華10大父親教子之道:父愛如山,父德如海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