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也為「報告死訊」這件事苦惱過
導讀
你還記得第一次遇上死亡病例,通知家屬前內心的糾結嗎?當時的你,是緊張、冷靜還是尷尬?行醫多年之後,今天的你在需要傳達壞消息的時候,內心還會有波瀾嗎?還是已經能流暢自如應對了?
來源:醫脈通
作者:芭比
這是醫脈通「荊棘叢」專欄的第1篇文章
你將讀到:向患者或家屬傳達壞消息時,應注意些什麼?
「如何告訴患者壞消息」,是醫生繞不開的難題。本文作者Edward Leigh是一名醫生,卻不經意間有了一把「患者」的體驗。3年前他的母親突然去世,醫生和護士在傳達噩耗時顯得相當冷漠。而他本身也是醫患溝通領域的研究者,馬上意識到在傳達壞消息時,把話說得人性化一點有多麼重要。文中,Edward Leigh講了自己的故事,並對醫生提出了詳盡的建議。
2015年7月3日,凌晨2點,我被手機鈴聲吵醒。我掃了眼手機,以為是煩人的騷擾電話。結果,是我母親住的療養機構打來的,肯定不會是什麼好消息。原來,母親當晚被發現脈搏消失,已被送往當地醫院。
我立刻打電話給那家醫院急診科,負責的醫生告訴我,他們已對母親試過了所有搶救措施,但都失敗了,母親沒能挺過來。醫生語氣很友善,但多少有點打官腔。儘管他跟我說,有任何疑問都可以問他,但他的話語里,沒流露出任何同情。
我和哥哥隨後趕到了急診室,一名護士帶我們進了一個單獨的隔間。護士的肢體動作和聲音,都明顯透露出,要向我們通報這個消息讓她感到渾身不自在,跟我們說話都磕磕巴巴的。我能理解,告訴別人壞消息,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護士接著複述了搶救過程,並問我們想不想看母親的遺體。過程中,這名護士言語中同樣沒表露出任何同情,卻說了這樣的話:「人不可能長生不老。」
護士帶我們去看了母親的遺體,我和哥哥非常動情地和母親告了別。過程中,另一個年輕的女工作人員面帶笑容地走進來,顯得心情不錯。如果不是這種特殊的場合,她的表情會很招人喜歡,但此刻就有點不合時宜了。我和哥哥站在母親的遺體旁邊,這位女士語氣輕快地對我說:「嗨,我這兒有個文件需要你簽個字。」除此之外,她也沒表露出任何同情。
接著,又一個護士走進來,告訴我們他之前負責看護母親,對母親的親切為人印象很深。他說:「請接受我的哀悼。」這是我們在醫院交談過的第四位醫護人員了,我們終於聽到了一點同情的話。
在那個改寫命運的夜晚,我們遇上的人都不算壞人。但他們處理事情的方式,似乎可以更人性化、更柔軟一些,至少這幾位醫護人員在和我們的交流中,都不是很妥當。接下來,我會從一個醫生的角度出發,對「向患者家屬報告壞消息」這件事,給出一些建議。
通知壞消息:3個步驟,6個維度
醫生在告知壞消息時,總體上可以沿用3個步驟。但實際情況中,要報告壞消息的場景充滿變數,可能是要向家屬傳達親人的死亡信息,也可能是與罹患危重症的患者家屬討論病情,不能一概而論。但我們今天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得出一個「萬能」的話術公式,而是給出一些通用的原則。
我研究醫務工作者傳遞壞消息的過程這個主題,已經有十多年了。我閱讀了大量相關文獻,採訪了該領域的專家學者,並與成千上萬的患者及家屬交談,了解了他們被告知難以接受的消息時的經歷和感受。
因為長期從事醫學相關的工作,我深知對醫生護士來說,每分每秒都是奢侈品。由於患者數量龐大、文書工作繁雜,我們必須分秒必爭。所以以下建議,旨在幫你在工作中,快速評估情勢,並以儘可能人性化的方式,恰當地向患者及家屬傳達臨床信息。
2011年離世的著名腫瘤學家、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的羅伯特·巴克曼(Robert Buckman)教授,是該領域的先驅之一,他也是《如何告知壞消息》一書的作者。他首先提出了傳達壞消息的「SPIKES六維度」,分別是以下六個單詞的首字母:
1. S-Setting:準備
2. P-Perception:覺察
3. I-Invitation:邀請
4. K-Knowledge:信息
5. E-Empathy:共情
6. S-Strategy and Summarize:策略與總結
結合實際工作,我總結出了「告知壞消息」的三個步驟,並按先後順序,將巴克曼教授的六個維度,分別融入了其中。
第一步:告知之前(患者不在場)
1. 計劃。想想你要通知的對象,也就是患者或家屬,必須要知道的關鍵信息點,2~3個為宜。
2. 每個關鍵信息,都「翻譯」成日常用語;不用專業術語。
3. 安排一個合適的壞境,確保醫生與患者或家屬的交談,是坐下來進行的。因為醫生坐下來就意味著在說,「我的時間現在屬於你。」此外,也準備好紙巾!
4. 空出一段時間用來溝通。提前想想,有誰需要到場,比如患者配偶、成年子女。
第二步:告知中
1. 首先評估患者的受教育程度,知道了這一點,你就知道該從哪兒開始說起。例如,你可以先問他:「你對目前的情況了解多少?」
2. 確認患者或家屬想了解的詳細程度,否則,就有可能說得太籠統,或太詳細。
3. 正式通知前作一個聲明,也可以理解為「打個預防針」。這種聲明能讓人們對接下來的消息做好心理準備。例如,你可以說:「恐怕有個棘手的問題……」或「檢查結果恐怕沒我們想像中的好……」
4 正式告知消息。
第三步:告知之後
1. 立刻給出共情的回應。例如,你可以說:「我知道這很難接受……」(如果是患者死亡的情況,加上同情的回應,例如,你可以說:「請節哀順變。」或「請接受我誠摯的哀悼。」)
2. 給出共情或同情的回應之後,給對方一點時間消化接受。
3. 與對方分享之後的行動計劃。概括整個計劃,並著重強調注意事項。例如,如果是你對病人做出了危重病情的診斷,就可以跟家屬討論下之後可能的病情發展。注意不要長篇大論地一直說,而不顧對方的反應,可以說一小部分,確認對方理解之後,再繼續說明,不斷地重複「說明-確認」這個過程,你可以提前把要說的話,拆分成容易理解的小塊。另外,記得關鍵事項同時以書面形式告知,因為對方很有可能因為驚慌失措,記不住你說的話。有患者告訴我,「醫生一說出『癌症』這個詞,接下來的話我就都聽不進去了。」
4. 提供資源。例如:對患者有用的網站、推薦的機構等等。
5. 結束談話時,表達出你將與他共渡難關。例如,你可以說:「接下來每一步,我們都會陪著你。」
其他3件你需要知道的事
1. 電話通知vs. 面談,患者會選哪個?
向患者調查這個問題時,患者的回答讓我很意外。大多數人都說,健康方面的壞消息,還是「及時說」更重要的,他們只想儘快了解情況,哪怕是電話也好,他們不想浪費時間等著見面再說。當然,電話通知時,醫生或護士應注意的事項與前述的步驟是一致的。
2. 不光是醫生,每個醫務工作者都應懂
「告知壞消息」不光是醫生的事,也是每個醫務工作者的基本素養。這點非常重要,因為有時醫生以外的醫務工作者,會在不經意間,意外地把壞消息透露出去。比如有一次,一個醫生給我講了一個肉瘤患者的故事。當時這個患者被診斷為肉瘤,醫生非常謹慎地措辭並告知了他,生怕病人有激烈的反應。意外的是,他發現患者比他想像中容易得多地就接受了現實。幾天後,護士和這個病人聊到出院之後,找腫瘤專家的計劃。這個患者驚訝地說:「腫瘤專家?為什麼?我又沒得癌症!」原來,根本沒人告訴過他,肉瘤是一種癌症,而且誰也沒想到,他根本不知道肉瘤是癌症的一種。這個護士無意中捅破了窗戶紙,才讓他知道了這個壞消息。
3. 切記:留心對方的反應
你可能覺得,患者面對壞消息時反應會很激烈,但事實恰恰相反。一個泌尿科醫生跟我說,每當他診斷出一例前列腺癌,總會小心翼翼地措辭後再告知患者。有一次他接診了一位老年患者,做了萬全的準備後(包括找了個安靜的單間、充分表達了同情等等),才把診斷告訴了患者。結果老先生相當冷靜,說:「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好多朋友都得了這病。」還有一個醫務工作者講了一個艾滋病患者的例子,當她告知患者HIV檢驗結果呈陽性後,患者漫不經心地答道:「嗨,早就想到了!誰讓我從沒小心過。」這種情況就能放心嗎?當然不!他一開始像是接受了事實,可接下來不一定能長時間接受下去。因此,對患者進行仔細的隨訪也很重要。
來源:本文編譯自KevinMD.com上2015年9月12日的文章3 ways to improve your delivery of badnews to patients,原作者為Edward Leigh。
徵稿啟事
目睹病痛時,你是否有一閃念的感悟?
臨床工作中,你是否有印象深刻的人或事?
拿起同一支筆,在病歷紙背面,寫下這些故事
醫脈通「醫學人文」專欄,期待你的來稿
欄目介紹
柳葉筆:敘事醫學,臨床醫生或病患的診療故事
荊棘叢:醫療決策思考、臨床經驗交流
不知道:醫學史及醫學知識科普
岔路口:關於醫學倫理問題的思考和探討
TAG:醫脈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