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說:不打我的爸爸才是好爸爸
有一句老話叫「嚴父慈母」,是說在孩子的教育中提倡爸爸嚴格一些,媽媽則要慈愛一些,這樣一張一馳在教育孩子時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但是呢,我們也發現,許多家庭雖然也都遵循著這個教育方針,可是卻不可避免的跑偏了:這裡的「嚴」是指父親要用嚴格的要求和嚴肅的態度來教育孩子,但有些爸爸卻把嚴格嚴肅變成了嚴厲。
每天都板著一張臉,把和孩子做交流變成了發布任務,基本就是三句話:「快來吃飯,吃完飯了去寫作業」、「作業寫完了嗎」、「快去睡覺」。
孩子向他彙報學習進度時,有進步了不會表揚,頂多也就點點頭來一句「不要驕傲」。要是退步了那可就厲害了,臉頓時就能拉得老長,黑的都能當墨水。
要是孩子犯起倔來頂兩句嘴,二話不說操起巴掌就是一頓揍,揍完了還要孩子給自己保證再也不敢了才能消停。
這樣的爸爸,真的好嗎?
說一件我遇到過的事,那還是幾年前我姐結婚吃酒的時候,親戚朋友請了一大堆人,就有許多小朋友也在現場。
有一個小男孩因為長得挺可愛的,逗他的人就特別多,孩子的爸媽在旁邊就對人笑:「哎呀,他調皮死啦,不省心的。」
逗的人就問男孩:「真這麼調皮啊,那不得挨打啊。」男孩嘴巴就撅起來了,逗的人又問:「爸爸打你的嗎?那你還喜歡爸爸嗎?」
小男孩皺著小眉頭,半天吭吭地說:「不打我的爸爸才是好爸爸,我才喜歡。」孩子說完以後,爸媽在一邊就變了臉色,過了一會就把孩子領走了。
童言無忌,小男孩的話大概就是對過於嚴厲的父子關係做出的最好詮釋了——沒有孩子會喜歡打自己的爸爸。
別把爸爸的優勢變成了劣勢
哲學家艾瑞克.弗洛姆說: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父親,在孩子的成長經歷中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角色,且與母親的親密溫和不同,父親因為自身的力量性形象,孩子會自然地產生崇拜心理並且更願意聽從,善用這一點,能對孩子的世界觀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這才是「嚴父」應對孩子的正確方式,而不是片面地從字面上去理解,反而將父親的優勢變成了劣勢。
不要讓爸爸成為孩子意識里的刻板印象,特別是有的爸爸,平時對養育孩子不插手,回家只干自己的事,孩子犯錯的時候他們才出現,對孩子非打即罵地「嚴厲教育」一通就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務,然後又撒手不管了。
這是生生把自己的一副好牌打成了爛局!
這種教養方式會慢慢消耗掉孩子對父親產生的天生的崇敬心,隨著孩子長大,當孩子發現自己已經足夠強壯到能夠與父親去對抗,那麼所有的不滿和委屈都會瞬間爆發出來,造成親子關係的劇烈動蕩乃至破裂。
父母會發現再要將孩子壓服變得十分困難甚至是不可能,許多父母甚至難以相信孩子會變得如此不聽話,完全沒有意識到是這其中經過了近十年的醞釀。
是的,這就是所謂的「青春叛逆期」。
而如果父親能夠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從小對孩子加以正確的引導,維繫住父子間天然的權威與崇拜,孩子在青春期時是絕不會產生巨大的反彈的,反而會輕鬆平淡地度過。
給孩子一個好榜樣
父親在家庭中的形象更開放、更外向,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父親需要在同孩子的相處中,用自己的言語行動給孩子豎立起一個榜樣的準則,讓孩子能有一個學習模仿的目標,同時也是孩子價值道德體系建立的過程。
雖然現在「宅」字當頭,可是當爸爸的人一定不能太宅,孩子需要和爸爸一起進行更多的戶外運動,這不光能鍛煉孩子的體魄,還能讓孩子變得更開朗。
心理學上的研究也表示:經常運動能讓人的心態更加積極健康。
我閨蜜的老公,因為工作的關係出差非常頻繁,孩子一年到頭見父親的時間滿打滿算還不超過兩個月,即使如此,這位爸爸也從來沒有忽視過孩子。
出差的時候他會每天堅持同孩子視頻聊天,節假日都會盡量空出時間帶孩子進行短途旅遊,小朋友被教育得懂事開朗,同爸爸的關係非常好。
有時候犯熊,媽媽的話都不聽,但只要爸爸開口,他必定老老實實。
因為淘氣,他也不是沒被爸爸教訓過,但他從來不會跟爸爸對著干,都會自覺改正錯誤。
我閨蜜還對我吐槽過:「明明我陪他的時間最長,但我說十句有時候還頂不上他爸一句,想想也是很氣人了。」
有一句話說:一個好爸爸等於二百個好老師。雖然誇張了點,但也正肯定了爸爸對孩子的積極影響。
爸爸除了可以多帶孩子進行戶外運動,待人接物上對孩子的影響甚至遠比媽媽更深刻,得到爸爸正面教導的孩子,交際能力更強,朋友圈更廣,性格更堅毅更容易獲得成功。
當孩子走出家庭這個小圈子開始去思索社會知識,他才會真正「長大」,成為一個活潑開朗、得人喜愛的好孩子。
PS:村長真的已經開通微信群啦,想聽什麼樣的故事、有什麼育兒煩惱都可以在群里提出來哦,群里不定時會有人氣故事原稿掉落,歡迎大家加入村長大家庭~先加客服微信號,再由客服拉入村長微信群喲!
文章內容系村長講故事原創發布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科學實踐證明:0-6歲會玩這些遊戲的孩子,長大肯定更聰明
※孩子缺少自控力,再聰明也沒用!3個方法簡單有效
TAG:村長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