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的八位軍長,僅有一位是蔣介石心腹嫡系
原標題:北伐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的八位軍長,僅有一位是蔣介石心腹嫡系
來源 | 夜狼文史工作室
北伐戰爭,是由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所發動的統一戰爭,始於1926年,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州起兵,期間經歷分分合合、各種變故,直到1928年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中國實現形式上的統一,算是完成北伐。
北伐戰爭時期的國民革命軍,由蔣介石出任總司令,李濟深任總司令部參謀長,白崇禧任參謀次長代理參謀長,鄧演達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轄8個軍約有10多萬人,後發展到近百萬。
這8個軍的軍長,當時已經是聲望不小的人物,到後來成為國民黨內舉足輕重的人物,對局勢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第1軍軍長何應欽(1890-1987)
何應欽,字敬之,出生於貴州省興義,蔣介石統治時期國民黨內的二號人物。
何應欽早年就學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回到國內後,憑著資歷擔任了講武學校校長、黔軍參謀長等職務。「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過程中,何應欽是蔣介石的有力支持者,他的東路軍充當了急先鋒角色。然而,何應欽與蔣介石的關係,始終也只是相互利用。蔣介石的第一次下野,就是他聯合了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逼宮所致。之後,蔣介石再次上台,何應欽又成了蔣介石的忠誠夥伴,職務也是屢屢提升。
抗日戰爭時期,何應欽被任命為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還擔任了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等職,而讓他倍有面子的,是後來他代表國民政府主持了日本的受降儀式。之後,何應欽漸漸被排擠出政壇,國民黨敗退台灣後,他更是難以在政界立足,直到1987年在台灣逝世。
第2軍軍長譚延闓(1881-1930)
譚延闓,字組庵,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出生於浙江杭州,出身官宦家庭,父親譚鍾麟曾做過兩廣總督。他自小聰明異常,被清廷要員翁同龢稱作為「奇才」。1893年,譚延闓考中秀才,1902年,考中舉人,1904年,考中進士,之後他考中會元,這是湖南兩百年歷史上的第一個會元,後來他又被清廷授予翰林院編修。
譚延闓曾一度回到湖南辦學,是湖南立憲派首領,出任過「諮議局」議長。中華民國以後,譚延闓曾任職過湖南軍政府參議院議長、民政部長,1911年,他被推選為湖南督軍,1912年,他正式被北洋政府任命為湖南都督,兼湖南省民政長,並於同年加入國民黨,出任湖南支部支部長。
1913年,譚延闓參加了二次革命,失利後被袁世凱撤職,避居在青島、上海。1915年,譚延闓又參加了討袁的護國戰爭。1916年,譚延闓又復任為湖南省長兼督軍、湖南參議院院長。期間,他推行湖南人自己治理湖南的政策。
1920年,譚延闓被軍閥趙恆惕趕下台,逃亡到上海。1922年,他投靠了孫中山,並再次加入國民黨,當年6月他被任命為全湘討賊軍總司令。1923年,他被孫中山任命為大元帥府大本營內政部長,建設部長,並第三次出任了湖南省省長兼湘軍總司令。
1924年,譚延闓又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兼大本營秘書長。之後,他還出任了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代理廣州國民政府軍事部部長、代理廣州國民政府主席、中政會主席團成員、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財政委員會委員長等職。1930年,譚延闓因病在南京去世,國民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
第3軍軍長朱培德(1888-1937)
朱培德,字益之,出生於仕宦之家,早年就讀於雲南講武堂,曾加入同盟會,護國戰爭,護法戰爭中,他是孫中山的忠實跟隨者。北伐戰爭時期,朱培德深受孫中山信任,在第三軍軍長任上,立下不少戰功。
朱培德與蔣介石關係並不融洽,1927年後倒向南京政府,先後出任了國民黨特別委員會委員、江西省主席職、國民革命軍第五路軍總指揮、湘贛「剿匪」總指揮、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參謀總長等職務。
中原大戰時期朱培德曾任職第一路軍總指揮,協助蔣介石壓服各派軍閥,蔣介石對他也頗為信任,屢屢授予要職。西安事變時,朱培德主張和平解決,贏得蔣宋夫婦好感。1937年朱培德在住院治療期間,因注射德國進口的抗貧血藥劑引起血液中毒而去世。
第4軍軍長李濟深(1885-1959)
李濟深,字任潮,原名李濟琛,廣西梧州市龍圩區人,1909年就讀於北京陸軍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20年,他加入孫中山創立的廣州軍政府,出任粵軍第一師副官長。黃埔軍校成立後,曾任教練部主任,1925年,他升任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並被授予陸軍上將軍銜。
北伐戰爭時期,李濟深的第四軍擅長打硬仗惡仗,有著「鐵軍」之稱。李濟深先前與蔣介石關係密切,後又參與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的活動,1933年19路軍發動福建事變,他是積极參与者之一。西安事變時,他主張和平解決。抗日戰爭時期,他主張國共聯合,一致抗日,後被任命為戰地黨政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軍事委員會桂林辦公廳主任、軍事參議院院長等職。
抗戰勝利後,李濟深組織成立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被推選為主席。1947年,李濟深移居到香港,創建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新中國成立以後,他又出任了人民政府副主席、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於1959年去世。
第5軍軍長李福林(1874-1952)
李福林,字登同,曾經投入綠林,以搶劫為生,後為清政府通緝,流亡到南洋。1907年,李福林在新加坡結識孫中山,就此加入同盟會,從事革命活動。李福林極為擅長投機,他曾投靠過陳炯明、袁世凱、陸榮廷,官位屢屢提升,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建立軍政府,他又被任命為大元帥府親軍總司令,深受孫中山的信任。
1925年,廣州國民政府成立,李福林被任命為第5軍軍長。1927年,李福林曾率部隊鎮壓過廣州起義。然而,蔣介石對李福林沒有多少好感,等到蔣介石掌權後,李福林被排擠出軍界,辭去職務,避居於香港。
李福林在港購置大量房產,積累起不少財富,他一度曾想著復出,但得不到蔣介石的重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曾經邀請李福林出來任職,為李福林所拒絕,算是保持了民族氣節。1941年,日本人佔領香港,李福林移居到重慶,國民政府授予了他「中央軍事委員會顧問」、「軍事委員會駐粵軍事特派員」幾個空頭銜。1949年,李福林移居到香港,1952年在香港去世。
第6軍軍長程潛(1882—1968)
程潛,字頌雲,湖南醴陵官莊人,他曾經考中過清王朝的秀才,參加過同盟會,後就讀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炮科,回國後到四川訓練新軍。
北洋政府時期,他曾出任過湘軍都督府參謀長、非常大總統府陸軍總長、廣東大本營軍政部部長,國民政府時,他又出任了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湖南綏靖公署主任兼省政府主席等職。
1949年8月,程潛發表了湖南「和平起義通電」,率部起義,之後任職為湖南軍政委員會主席。新中國成立以後,他又出任了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湖南省省長等職,於1968年在北京病逝。
第7軍軍長李宗仁(1891-1969)
李宗仁,字德鄰,出生於廣西桂林臨桂區,中國國民黨內「桂系」首領,早年就讀於廣西陸軍小學,加入過同盟會,1916年前後在軍隊中擔任各種職務,後成為桂系軍閥的領袖人物。
李宗仁一直是討蔣的急先鋒,直到「九·一八」事變後,才又進入蔣介石所屬的國民黨系統。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宗仁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指揮了徐海會戰,知名的台兒庄戰役就發生在這期間。之後,他還參與了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豫南會戰。
李宗仁曾任職過中華民國代總統,解放戰爭中,李宗仁所轄的桂系軍隊被消滅殆盡。沒有了資本的李宗仁,於1949年11月去往香港。之後,他又去往了美國,1965年回到國內,於1969年病逝在北京。
第8軍軍長唐生智(1890-1970)
唐生智,字孟瀟,號曼德,湖南省永州市人,早年就讀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進入湖南陸軍。
唐生智參加過護國、護法戰爭,從見習排長做起,權勢地位逐步提升。1926年,他正式加入國民革命軍,就任國民革命軍第8軍軍長兼北伐軍前敵總指揮,參加了北伐戰爭。唐生智與蔣介石的關係若即若離,有反對也有支持,有鬥爭也有合作,分分合合之際,唐生智的人生也是大起大落,「九一八」事變以後,兩人才算是攜手言和。之後,他先後歷任了軍事參議院院長、全國航空建設委員會委員、訓練總監部總監、軍事委員會執行部主任等職務。
抗日戰爭期間,唐生智曾被任命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他本人表面表示準備與日軍背水一戰,戰勢不利時卻乘機撤退,而未向城外軍隊及時下達撤退令,致使損失慘重。抗日戰爭勝利後,唐生智出任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運輸統制局副主任委員、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務。之後,他又再次反蔣,反對內戰。
解放後,唐生智先後歷任了湖南省政府副主席、土改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湖南政協副主席、湖南省副省長、全國人大代表、常委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等職務,於1970年病逝。
TAG:戎星戰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