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和尚也是個有故事的人,脖子上掛的不是佛珠,而是一種「項鏈」
電視劇《西遊記》中,沙和尚常說:「大師兄,師父被妖怪抓走了……」這句出鏡率頗高的台詞,與孫悟空的「妖怪哪裡逃」一起被網友們評為最深入人心的經典對白。
沙和尚的「項鏈」是什麼做的?
眾所周知,《西遊記》中的沙和尚原是捲簾大將,因為在蟠桃會上失手,不小心打破了琉璃盞,嚇到了眾神仙,觸犯天條,而被貶出天界,在人間的流沙河興風作浪。後經菩薩點化,隨唐僧西天取經,挑著行李擔跟在隊尾,從此沙僧吃苦耐勞、忠厚老實的形象深入人心。
正如下圖這樣:頭戴戒箍,胸前掛著一串大佛珠,嚴肅又慈悲。
但是在跟隨唐僧取經前,沙和尚的形象與上圖可謂相差「十萬八千里」:
關於沙和尚之前的樣貌,小說《西遊記》第十二回中有詳細描寫:
一頭紅焰發蓬鬆,兩隻圓眼睛亮似燈,不黑不青藍靛臉,如雷如鼓老龍聲。身披一領鵝黃氅,腰束雙攢露白藤。項下骷髏懸九個,手持寶杖甚崢嶸。
只見他滿頭紅髮、藍靛臉色、連面大胡、手持寶杖,脖子上還掛著九個骷髏頭,好一副混世魔王的模樣,這副「鬼怪」狀實在是超乎人們對沙和尚良好形象的人設。
那麼,他為何如此凶神惡煞——因為那時的沙和尚是一個吃人的大妖怪。關於生活狀態,先前他自己曾說:
「……飽時困卧此山中,餓去翻波尋食餉。 樵子逢吾命不存,漁翁見我身皆喪。來來往往吃人多,翻翻複復傷生瘴。」
吃飽喝足時就休息,餓了就興風作浪去找吃的,來來往往吃了不少人,樵夫漁民皆喪命。所以沙和尚脖子上掛的骷髏頭就是他吃人的標誌。
為何用人頭骨串成「項鏈」?
那麼,沙和尚將人頭骨串聯起來當作「項鏈」又是什麼由頭?小說第八回中寫到,當他被觀音菩薩降伏後,願意皈依佛門,並主動向菩薩坦白:「我吃人無數,之前有取經的人來也都被我吃了。流沙河的水怪的很,鵝毛也不能漂浮起來。但凡吃了的人頭,我就拋落流沙中,沉入水底。但是惟有那九個取經人的骷髏,竟能浮在水面上,我覺得是異物,就將它們串在一起,閑時就拿出來玩……」
經過這一番自述,可見沙和尚與取經人確實有著不解之緣。
動畫片中的沙和尚
當然想要探究小說中沙僧和取經人之間的「秘密」關係,我們還需繼續向前找。小說《西遊記》以「三藏法師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經過歷代藝術加工而成,內容情節也隨著時代發展而被演繹的愈加豐富。
所以向前追溯,玄奘的弟子慧立曾作《慈恩三藏法師傳》記錄玄奘取經事。書中記載,玄奘出了玉門關即遇到了「八百里沙河」,也就是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古代很多取經人或商人都命喪於此,這便是沙漠帶給人類的最原始的恐懼。所以後世神怪故事以玄奘取經為藍本,略加附會,將沙漠擬人化,變為阻擋去路的沙漠之神——「深沙神」。
繼而,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作者不詳,世多以為宋刊。全書三卷,共十七章)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大意是說,玄奘到西天取經,因為佛術未全,路上被深沙神吃掉了兩回,損害了性命。第三次玄奘又去了,再次碰到深沙神。
深沙說:項下是和尚兩度被我吃你,袋得枯骨在此。
和尚曰:你最無知,此回若不改過,教你一門滅絕。
這次,這位深沙神雖然口氣傲嬌,但終是受到了玄奘的感化,被取經人制伏,不僅不再吃人還合掌謝恩,並變成一道長約三丈的金橋,將兩手托定後,渡玄奘師徒七人順利通過。所以按照《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說法,這位深沙神脖項上的骷髏,就是玄奘前兩世的頭顱。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到了宋元時期,「八百里流沙」故事雖有細微變化,但大體結構保持不變。如13世紀日本僧人承澄所輯的《深沙大將》中記載,「以七骷髏為瓔珞,謂玄奘三藏七生渡西天骷髏也。」與《取經詩話》相比,深沙和玄奘之間的糾葛依舊,只不過深沙還多吃了玄奘五回。故事漸漸流傳至元代雜劇中,深沙神的角色已經慢慢變為沙和尚,但他仍保持著深沙神的魔性特點,脖子上依舊懸掛著骷髏頭,數量還增加到了九顆,據說這些頭骨就是被他吃了九世的唐僧(比《深沙大將》中的記載又多了兩世)。
由此我們看到了沙和尚和骷髏「項鏈」故事的演變脈絡,代表沙漠的深沙神就是小說中沙和尚的原型;被吃的取經人就是唐僧的諸番前世。不過故事的發生地點從沙漠變為了弱水。
流沙河: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
當然,「唐僧不是白吃的」,骷髏「項鏈」也不是白置的。後來,這條骷髏「項鏈」經菩薩點化,成為渡唐僧師徒渡河的寶筏。小說第二十二回中繼續寫到,沙和尚遵照菩薩的指令,取下骷髏頭,按照「九宮」布列,又把觀音菩薩的紅葫蘆放在中央,將它們一起放到河中,這時骷髏「項鏈」就變成了法船,漂浮在河面上。渡過河後,木叉行者收起紅葫蘆,那些骷髏立刻化為九股陰風,一會兒就飄散不見了。
骷髏「項鏈」為何有如此「神力」,這當然與唐僧分不開。別忘了,唐僧可不是一般的和尚,作為如來佛祖弟子金蟬子轉世,妖怪們常念叨著吃他一塊肉就能長生不老。所以唐僧的頭顱,再加上菩薩的寶葫蘆,自然具有超脫的法力,能幫他們順利渡過弱水。
為什麼會出現骷髏「項鏈」的情節設置?
神話故事講至此,不禁感到奇怪,為什麼會有「骷髏項鏈」這個情節設置呢?
首先這與當時的密宗文化有關。密宗是佛教的一個支派,七世紀興起於印度,後來發展很快,在八世紀時傳入中國。前面提到的深沙,就是密宗中的護法神形象。在密宗文化中,不少金剛、護法神等神佛造像都配有骷髏裝飾品,有的戴著冠,有的佩著瓔珞,在密宗文化中有戰勝惡魔和死亡的意味。
深沙神像 圖自《咒語·圖像·法術密教與中晚唐文學研究》
到了元朝,因為統治者信奉佛教,所以當時還有一種戴著骷髏頭的舞蹈曾在宮廷中演出,但很快便被禁止。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對這種舞發布了禁斷令:
「今後不揀什麼人,十六天魔休唱者,雜劇里休做者,休吹彈者,四天王休妝扮者,骷髏頭休穿戴者,如有違犯,要罪過者。」
翻譯過來就是:今後不管是誰,都不要戴著骷髏頭跳舞了。如有違犯,就要治罪。可見,元朝統治者應該是對骷髏裝飾感到不悅,覺得不妥,所以就下令禁止了。
再者,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對頭顱崇拜,古來有之,而且是一種世界性文化現象。從人類初年開始,人們就意識到頭顱對於生命的重要性。人們認為頭顱是軀體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靈魂所在,是有靈性的,所以即使頭顱離開身體也可以繼續產生神奇的力量。對於敵人而言,佔有了頭顱也就意味著征服了對方。
如在志怪古籍《山海經》中,刑天原是無名的巨人,因為與黃帝爭奪神位,而被黃帝砍斷了頭。後來刑天就以兩乳為雙目,以肚臍作口,揮舞著干戚。
刑天
再如1898年,英國人類學家海頓帶領考察團到南太平洋的一些群島上考察。發現在一些原始部落中,「獵首」是一個常見現象。即一個敵人被殺,就用藤索把他的頭顱穿起來帶回家。被獵取的人頭被一串串或是一排排擺放,有的埋在屋下,有的作占卜工具……頭顱成為了非常有代表性且值得炫耀的戰利品。有了人頭骨,就是勇敢的標誌,也是小夥子們娶妻的資本。但現在聽起來,不免讓人不寒而慄。
演化至今,其實人們對頭部依舊非常重視。我國雲南地區的佤族,出於對對方的尊重和傳統,也強調不能隨意觸摸別人的頭部。
連環畫書冊
最後我們再回到沙和尚「項鏈」的問題中來,骷髏「項鏈」助他們師徒渡河後便化為陰風消散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串佛珠掛在了沙和尚的脖頸上,其個人形象也從代表自然力的凶神,轉變為慈善剛毅的沙和尚。
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普通人對骷髏頭從心底是不大能接受的,因為骷髏看起來陰鬱且詭異。所以沙僧由妖成僧後,其形象在流傳中也逐漸得到修正。正如觀音菩薩進入漢地後,形象越來越趨向女性一樣,被百姓賦予慈悲柔和的隱喻。
這也正像學者康保成總結的那樣:沙和尚的骷髏「項鏈」濃縮著從野蠻到文明的發展史,它本是流沙河妖怪吃人的見證,但隨著渡河功能的發揮,使之成為了得道和變善的象徵。
※日本「one man」政治:鳩山由紀夫的爺爺,「讓賢」首相卻遭打壓
※中國畫還是西方畫?為何有人說央美再也出不了齊白石這種畫家了?
TAG:國家人文歷史 |